陈家在盐铁商战中元气大伤的消息,迅速传遍江南。那些曾与陈泰一同囤积原材料的豪商,如今叫苦不迭,纷纷低价抛售手中的积货。市面上,杨氏精盐和白纸的价格稳如泰山,甚至因为供应充足,略有下调,这让那些妄图投机取巧的商贩血本无归。
一夜之间,江南商界格局大变。陈家这个百年老号,非但没能扳倒杨家,反而自断一臂,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蠢蠢欲动的家族,见此情景,尽数收敛了心思。杨昭,这个曾被视为痴傻的杨家嫡孙,在他们眼中,已然成了深不可测的存在。
杨老太爷收到战报,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听着王福一字一句地汇报陈家的惨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直到王福说完,他才缓缓开口:“那个孽障……不,杨昭这孩子,当真有如此手段?”
王福躬身:“老太爷,少爷的手段,远非常人能及。那些荆棘木和老盐滩,旁人避之不及,在少爷手中,却成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不仅制出了品质上乘的纸张和食盐,更是将成本压到极低。陈家那些人,根本斗不过。”
老太爷闭上眼,长长呼出一口气。从杨昭改造茶园,到丝绸生意,再到如今的造纸制盐,每一次都是旁人眼里的不可能,却被杨昭一一实现。杨家这艘破船,竟真的被他重新掌舵,驶入了风平浪静的深海。
杨氏族人,那些曾经对杨昭冷嘲热讽的叔伯堂兄们,如今再见到杨昭,无不恭敬有加,甚至带着几分畏惧。他们曾以为杨昭是个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可以瓜分他的产业,侵吞他的利益。现在,他们才明白,那不是软柿子,是藏着利刃的棉花。
杨昭并未因此居功自傲。他将目光投向更远处。这次胜利,让杨家积累了海量的财富,也证明了新技术的价值。他召集苏墨和王福,再次商议扩建事宜。
“城北那几座小山,可以再多买几座,荆棘木的产量需要继续扩大。沿海的老盐滩,也派人去勘测,能用的都收下。”杨昭说,“我们的新工坊,要按照最高规格来建,引入更多的工匠,培养更多的熟练工人。”
苏墨呈上新的规划图,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扩建区域和人力需求。“少爷,按照您的吩咐,我们已着手在工坊附近兴建新的宿舍和学堂。工人们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外地的流民也闻讯赶来投奔杨家。”
杨昭点点头。改善工人待遇,兴办学堂,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也为杨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心里清楚,【家族传承系统】的升级,离不开家族产业的扩张和声望的提升。每一次财富的积累,每一次民心的汇聚,都像是在为系统注入能量,让它能解锁更多超越时代的知识。
新工坊的建设如火如荼。杨昭利用系统中的建筑学知识,指导工匠们建造出更合理、更高效的厂房结构。流水线作业模式被进一步细化,生产效率再次飙升。杨氏精盐和白纸的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便占据了江南市场的大半份额。
杨家在城南修建水利设施的工程也进入收尾阶段。那些曾饱受旱涝之苦的农户,亲眼见到清澈的河水重新流淌,干涸的田地重现生机。在春耕时节,杨家修缮过的田地里,秧苗翠绿,生机勃勃,与周围龟裂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杨家少爷,真是活菩萨啊!”
“杨家有如此能人,是江南百姓的福气!”
这样的赞誉,不再只是私下议论,而是成了街头巷尾的共识。杨家的声望,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豪门望族,在百姓心中建立起无可替代的地位。甚至连一些地方官员,也开始主动向杨家示好,希望杨家能在地方民生上给予更多帮助。
杨昭走在杨府的庭院中,春风拂过,带来泥土和新芽的气息。他感受到家族的每一点变化,就像一棵枯木逢春,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抽枝发芽。陈家的倒下,让杨家在江南再无敌手。但这仅仅是开始。他要让杨家这棵大树,不仅扎根江南,更要枝繁叶茂,荫蔽整个大乾。
他知道,家族的地位,需要更强的实力去支撑。而这实力,不仅是财富,更是人才,是影响力。他已经开始布局,为杨家,也为他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更高处的道路。杨家这头巨兽,在江南的土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它正准备发出震天的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