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空间站遇袭事件后的第七天,全球航天联盟紧急召开成员国大会,林野团队提交的《异星晶体轨道扩散风险评估报告》,让所有代表意识到近地空间已成为新的战场。经27国联合表决,“天盾计划”正式启动——以地月空间为核心,构建三层立体防御体系,林野被推选为计划执行总监,团队四人继续分管核心技术板块。
计划的核心是打造“三道天盾”。第一道“近地轨道拦截网”部署在距地40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带,由36颗搭载高频激光炮的“天哨”卫星组成,借鉴月球激光武器1.3秒瞬时打击的特性,可在晶体碎片进入大气层前将其摧毁。陈默负责卫星的智能协同系统,通过量子纠缠通信实现毫秒级响应,“任何碎片都逃不过卫星的‘眼睛’,36颗卫星联动,能覆盖全球无死角。”
第二道“地月通道防御线”扎根于月球正面的“虹湾基地”。老沙带领工程团队改造原有科考站,建成集防御与研发于一体的堡垒:地表部署20座磁吸加速炮,可发射装载噬绿菌的弹头拦截中远程喷流;地下深处则搭建能量核心舱,利用月球岩石中的氦-3资源驱动防御系统。“这里既是防线,也是弹药库,要让月球成为地球的‘前哨堡垒’。”他指着基地蓝图上的武器部署区说道。
第三道“大气层末段防护网”由地面与空天平台协同构成。苏晓团队升级的“太空噬绿菌”被封装进可降解弹体,部署在全球12个地面发射井;空中则由“白帝”乙型空天战机巡航,其4.8马赫的大气层内速度与32.91马赫的太空速度,能快速追击突破前两道防线的漏网碎片。“就算碎片冲进大气层,我们也能在它落地前瓦解其威胁。”苏晓展示着战机挂载的菌剂弹模型。
计划推进中,首个难题是防御系统的能量供给。月球基地的氦-3反应堆调试多次失败,导致磁吸加速炮无法达到设计功率。老沙连夜联系龙国核工业团队,将深海能量核心的余热利用技术移植到反应堆,终于实现稳定供能。更棘手的是国际协同问题:部分国家担忧技术泄露,不愿开放卫星数据接口。林野借鉴海洋净化计划的合作模式,牵头成立“天盾技术共享库”,公开基础拦截算法,仅保留核心武器技术机密,最终促成全球数据联网。
危机在三个月后骤然升级。月球冯·卡门撞击坑发生大规模喷流,直径百米的晶体团块突破第一道拦截网,朝着欧洲上空飞去。“启动‘鸾鸟’空天战略载机平台!”林野紧急下令,这座全长242米的移动堡垒迅速从近地轨道出击,88架“玄女”无人战机组成拦截编队,发射激光炮切割晶体团块。老沙操控月球基地的磁吸加速炮精准补击,苏晓则指挥地面发射井射出菌剂弹,三层防线协同作战,最终在大西洋上空瓦解了危机。
半年后,“天盾计划”初步建成。陈默的“天哨”卫星网成功拦截127次晶体碎片冲击,老沙的月球基地实现24小时不间断警戒,苏晓的菌剂技术让大气层内净化效率提升至98%。在虹湾基地的落成仪式上,林野站在月球表面,望着远处蔚蓝的地球,身后是各国宇航员共同升起的“天盾联盟”旗帜。
“这道防线,不仅是为了挡住晶体。”林野对着全球直播镜头说道,“更是为了让人类在宇宙中,站稳脚跟。”苏晓握着刚采集的晶体样本,补充道:“我们在样本中发现了异星文明的编码信息,防御的同时,也是探索的开始。”
远处的“鸾鸟”平台在星空下缓缓巡航,“天哨”卫星在轨道上闪烁着微光。从深海到太空,从地球到月球,他们守护家园的征程从未停歇,而这无垠的宇宙,正等待着人类文明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