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文物修复课
蝉鸣把盛夏的午后拉得漫长,老宅院里的梧桐树叶筛下细碎的光斑,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把揉碎的金子。苏念蹲在东厢房门口,正用软布细细擦拭一张旧木桌——桌面边缘有些许磕碰的痕迹,木纹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灰尘,她擦得极慢,指腹顺着木头的肌理游走,仿佛在与时光对话。
“苏老师!我们来啦!”
院门外传来清脆的呼喊,伴随着细碎的脚步声,五个孩子背着小书包涌了进来。领头的男孩叫林小满,十二岁,总爱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校服,怀里还小心翼翼抱着个纸盒子;跟在后面的小女孩叫朵朵,扎着双马尾,辫子上的粉色蝴蝶结随着跑动轻轻晃着,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绿豆糕。
苏念直起身,脸上漾开温柔的笑,拍了拍手上的灰:“慢点跑,别摔着。今天有没有带你们上次说的‘宝贝’来?”
“带啦!”林小满把纸盒子举到苏念面前,眼睛亮晶晶的,“我爷爷的老怀表,表盖有点歪了,您看能修吗?”
苏念接过盒子,指尖触到纸板的粗糙纹理,打开一看,里面铺着一层软布,布上放着一块黄铜怀表——表壳有些氧化,边缘的花纹磨得模糊,表盖确实歪了,轻轻一碰就会发出细微的“咔哒”声。她指尖轻轻拂过表壳,抬头对林小满笑:“这怀表有年头了,今天我们正好学‘器物矫正’,说不定下课前就能让它的盖子合上呢。”
林小满眼睛一下子亮了,拉着朵朵的手蹦了蹦:“太好了!我就知道苏老师有办法!”
孩子们陆续把自己带来的“文物”摆到桌上:朵朵带了一个缺了口的青花瓷小碗,碗身上画着残缺的荷花;穿格子衫的男孩阿哲抱来一本线装旧书,书页已经泛黄发脆,几处纸角还卷了边;扎羊角辫的小丫头萌萌带了个布老虎,老虎的耳朵掉了一只,身上的丝线也磨得起了球;最文静的女孩月月则带来了一枚铜纽扣,纽扣上的花纹几乎被磨平,边缘还有一道细小的裂痕。
苏念看着桌上这些算不上珍贵,却满是生活痕迹的旧物,心里软得像被温水浸过。她当初决定在老宅开文物修复课,就是因为上次在社区图书馆遇到林小满——那时候他正对着一本介绍文物的画册发呆,说自己爷爷的老怀表坏了,没人会修,语气里满是失落。也是那天,她忽然想,文物不只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的珍宝,更是藏在普通人家里的时光记忆,若是能教孩子们学点简单的修复知识,既能帮他们留住身边的“宝贝”,也能让这些小小的身影,成为守护文化的种子。
“大家先坐好,我们今天先从认识工具开始。”苏念转身从柜子里抱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修复工具:不同型号的软毛刷、羊毛毡、竹镊子、微型螺丝刀、还有装在小瓷碗里的糯米胶——这些都是她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工具的尺寸比专业的小一圈,边缘也磨得光滑,不用担心划伤手。
她拿起一把软毛刷,对着阳光晃了晃:“你们看,这把刷子的毛是羊毛做的,特别软,用来清理文物表面的灰尘最合适。就像给小猫咪梳毛一样,要轻轻的,不能太用力,不然会弄伤它们。”
朵朵凑过来,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刷毛,小声说:“像云朵一样软。”
“对,就是这种感觉。”苏念笑着点头,又拿起竹镊子,“这个是竹镊子,比金属镊子轻,不会刮伤器物。比如萌萌的布老虎,要是里面的棉花露出来了,我们就可以用它把棉花轻轻塞回去,再用针线缝好。”
萌萌把布老虎抱在怀里,轻轻蹭了蹭:“我会小心用的,不让老虎再受伤。”
孩子们听得认真,时不时伸手摸一摸工具,眼神里满是好奇。苏念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简单的操作:用软毛刷清理旧书的书页,用羊毛毡垫在怀表下面防止滑动,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梦。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身上,给她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连落在发间的碎发,都像是沾了光。
“苏老师,文物修复是不是特别难啊?”月月忽然问,她手里捏着那枚铜纽扣,眉头轻轻皱着,“我看这个纽扣的裂痕好小,怎么才能修好呢?”
苏念走到月月身边,蹲下来,看着她手里的铜纽扣:“不难哦,就像我们平时拼拼图一样,一步一步来就好。今天我们先学清理,下次学补裂痕,慢慢来,你一定能把它修好的。”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修复不一定要让它变得和新的一样,有时候留下一点旧痕迹,也是在留住它的故事呀。就像我们的衣服破了,缝上一个小补丁,那个补丁也是我们穿着这件衣服的回忆,对不对?”
月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铜纽扣攥得更紧了些,眼神里的犹豫少了几分,多了些坚定。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伴随着低沉的笑声:“我来晚了,有没有错过什么有趣的内容?”
孩子们抬头一看,立刻欢呼起来:“沈老师!”
沈亦臻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额角带着薄汗,显然是刚从公司赶过来。他今天没穿平时的西装,而是穿了一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少了几分商场上的锐利,多了些温和的烟火气。
“沈老师,您今天要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呀?”林小满跑过去,拉着沈亦臻的衣角问。上次沈亦臻给他们讲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之后每次他来,大家都盼着听新的历史故事。
沈亦臻揉了揉林小满的头发,把布袋子放在桌上,笑着说:“今天带了个‘小嘉宾’来,你们猜猜是什么?”他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软布包裹的东西,层层打开后,露出一个巴掌大的陶俑——那是一个唐代的彩绘陶俑,俑人梳着双环髻,穿着窄袖襦裙,虽然颜色有些斑驳,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哇!是小泥人!”朵朵睁大眼睛,凑到陶俑面前,小声惊叹。
“这不是小泥人,是陶俑,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做的。”沈亦臻把陶俑放在铺了羊毛毡的桌上,让孩子们围过来,“你们看,她的衣服上还有颜色,这是唐代的彩绘技术,那时候的工匠会用矿物颜料给陶俑上色,让它们看起来更生动。这个陶俑可能是当年某个贵族家里的摆件,陪着主人度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
他讲得很细致,没有用复杂的术语,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唐代的生活场景娓娓道来:“那时候的人们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女孩子会梳各种各样好看的发髻,还会在脸上画妆。这个陶俑的发髻叫双环髻,是当时很流行的样式,就像现在你们喜欢扎双马尾一样。”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陶俑,仿佛能透过它看到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街上有叫卖的小贩,有穿着襦裙的女子,有骑马而过的少年,热闹又鲜活。
“沈老师,那这个陶俑会不会也有故事呀?”萌萌问,手里还抱着她的布老虎。
“当然有。”沈亦臻点头,眼神温柔,“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你们带来的宝贝——小满的怀表,可能陪着他爷爷走过了很多路;朵朵的瓷碗,说不定盛过她奶奶做的甜汤;萌萌的布老虎,可能是她小时候的玩伴。这些故事,都是它们珍贵的地方。”
苏念站在一旁,看着沈亦臻和孩子们说话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当初她提出要开修复课,沈亦臻第一个支持她,不仅帮她找来了适合孩子们的工具和教材,还主动提出要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历史。他总说,修复文物是“修物”,而讲历史是“修心”,只有让孩子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懂得珍惜和守护。
“好啦,故事先讲到这里,我们该动手实践了。”苏念拍了拍手,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来,“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清理自己带来的宝贝,大家记得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轻轻刷,慢慢擦,有不懂的地方就问我或者沈老师。”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围坐在桌边,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林小满拿着软毛刷,一点一点清理怀表表面的灰尘,沈亦臻站在他身边,手把手教他调整刷头的角度:“刷的时候要顺着表壳的花纹走,这样既能清理干净,又不会把花纹磨得更模糊。”
朵朵拿着棉签,沾了一点清水,轻轻擦拭瓷碗的缺口边缘,苏念蹲在她旁边,提醒她:“棉签不要太湿,不然水会渗进瓷碗里,我们慢慢来,不着急。”
月月则拿着羊毛毡,轻轻包裹住铜纽扣,然后用软布擦拭,她的动作很轻,眼神专注得像在完成一件大事。萌萌坐在最里面,用竹镊子把布老虎耳朵里的棉花轻轻整理好,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认真的脸上,落在他们手里的旧物上,落在苏念和沈亦臻温柔的眼神里。老宅里很安静,只有软毛刷轻轻拂过器物的“沙沙”声,偶尔传来孩子们小声的提问和清脆的笑声,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慢了下来,温柔得不像话。
“苏老师,您看!”林小满忽然举起怀表,兴奋地喊,“灰尘都清理掉了,表壳亮了好多!”
苏念凑过去一看,果然,黄铜表壳经过清理,露出了原本的光泽,虽然依旧有氧化的痕迹,但比之前亮了不少。她笑着点头:“真棒!小满很有天赋嘛,接下来我们可以试试矫正表盖了。”
沈亦臻也笑着说:“慢慢来,一步一步来,你肯定能修好它。”
林小满用力点头,眼睛里满是干劲,又低头专注地摆弄起怀表来。
朵朵也举起瓷碗,小声说:“苏老师,碗边的脏东西也擦掉了,您看,荷花的花纹清楚了一点。”
“真的呢,朵朵做得很好。”苏念摸了摸她的头,“这个碗虽然缺了口,但现在看起来更漂亮了,对不对?”
朵朵笑着点头,把瓷碗抱在怀里,像是抱着稀世珍宝。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孩子们的“修复工作”也接近了尾声:林小满的怀表盖虽然还没完全修好,但已经能合上大半;朵朵的瓷碗清理得干干净净,荷花花纹重新露出了淡雅的青色;阿哲的旧书,纸角被小心翼翼地抚平,还用硬纸板做了简单的书皮;萌萌的布老虎,耳朵被暂时缝了起来,虽然针脚有些歪歪扭扭,但看起来精神了不少;月月的铜纽扣,表面的灰尘被清理干净,裂痕也用专用的胶带做了简单的固定。
“今天大家都做得很棒。”苏念看着孩子们手里的“成果”,心里满是欣慰,“虽然我们只做了简单的修复,但每一步都很用心,这就是最珍贵的。”
沈亦臻也补充道:“文物修复就像一场漫长的对话,我们需要耐心,需要细心,更需要敬畏心。今天你们做到了,你们都是很棒的‘小修复师’。”
孩子们听了,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纷纷把自己的“宝贝”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
“苏老师,沈老师,我们下次还来好不好?”朵朵拉着苏念的衣角,小声问,眼神里满是期待。
“当然好啦,下次我们学更有趣的修复技巧。”苏念笑着说,“而且下次沈老师还会带新的‘故事嘉宾’来哦。”
“耶!太好了!”孩子们欢呼起来,院子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送走孩子们的时候,林小满特意跑回来,对苏念和沈亦臻说:“苏老师,沈老师,谢谢你们!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保护文物,留住它们的故事。”
苏念蹲下来,看着林小满认真的眼神,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好啊,我们等着看小满成为厉害的文物守护者。”
林小满用力点头,转身跑向远处等候的爷爷,手里紧紧抱着他的老怀表。
夕阳把孩子们的身影拉得很长,直到他们消失在巷口,苏念和沈亦臻才转身回老宅。院子里的梧桐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你看,他们多可爱。”苏念靠在沈亦臻肩上,声音温柔,“我总觉得,这些孩子就像种子,只要我们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沈亦臻轻轻握住苏念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低头看着她,眼神里满是宠溺:“会的。因为有你这样的老师,有这些用心的孩子,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以后我们一起,把这门课一直开下去,让更多人喜欢文物,守护文物。”
苏念抬头,对上沈亦臻温柔的眼神,夕阳的余晖落在他们身上,把两人的身影融在一起。她笑了,笑得眉眼弯弯:“好,我们一起。”
老宅的门轻轻合上,把夕阳关在门外,却关不住满院的温柔与希望。东厢房的桌上,孩子们带来的“宝贝”还静静摆着,软毛刷、竹镊子整齐地放在木盒里,陶俑依旧立在羊毛毡上——这些简单的器物,这些温暖的瞬间,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