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童声药韵与四季轮回
教孩子们认药的第一天,药圃边来了七个娃。最大的是李大叔家的虎子,已经能帮着砍柴了;最小的是张婶的孙女,梳着两个羊角辫,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麦芽糖。
小石头在药圃边划了片空地,用树枝圈出个小园子,里面种着紫苏、薄荷、金银花——都是好活又好认的草药。“从今天起,这就是你们的小药圃,”他指着紫苏苗,“谁能说出这草的名字,就奖励颗糖。”
虎子立刻举手:“我知道!是紫苏!我娘做酱菜时总放!”小石头笑着丢给他颗水果糖,虎子剥开糖纸塞进嘴里,甜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林婉儿蹲在张婶孙女身边,指着薄荷的叶子:“你看这叶子,摸一下闻闻。”小姑娘怯生生地碰了碰叶片,立刻缩回手,眼睛瞪得圆圆的:“凉飕飕的!像冰块!”
“这叫薄荷,”林婉儿帮她擦掉嘴角的糖渣,“夏天用它煮水喝,能解暑呢。”她从兜里掏出颗薄荷糖,“这个给你,跟叶子一个味。”
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阿芷坐在廊下看着,手里纳着鞋底,针脚里都透着笑意:“想当年你太爷爷教石头认药,也是这么哄着的。那时候他才这么点高,拿着根小木棍,非要给每株草起个新名字。”
日子在孩子们的喧闹中过着。每天傍晚,药圃边就挤满了小脑袋,有的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有的拿着小铲子给草药松土,还有的缠着林婉儿问东问西。
“林姐姐,金银花为什么一半黄一半白?”
“因为它开得久了就变黄啦,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一样。”
“那紫苏为什么是紫色的?”
“因为它害羞呀。”
小石头听着她们的对话,总会笑着补充:“是因为它叶子里有紫苏素,遇到阳光就会变紫。”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转头又忘了,只记得林姐姐说的“害羞”,每次路过紫苏丛,都要小声说句“别怕呀”。
秋收时,孩子们的小药圃收获了第一茬紫苏籽。林婉儿教她们把籽晒干,装进小布包里。“这个能治咳嗽,”她给每个孩子发了包,“家里有人咳嗽了,就用它煮水喝。”
虎子把布包塞给娘时,李大叔的媳妇眼圈红了:“咱虎子也懂药了,以后能给家里分忧了。”她特意蒸了锅红糖馒头,给林婉儿送去,“多亏你教他,这孩子以前就知道疯跑,现在天天蹲在药圃边,像个小大夫似的。”
入冬后,诊室里的病人渐渐多了。有来治风寒的,有来拿冻疮药的,林婉儿都忙得脚不沾地。小石头就替她教孩子们认药,拿着太爷爷留下的药草图,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们念:“这是当归,补血的;这是黄芪,补气的……”
小芽儿也成了小老师,拿着根小树枝,指着药圃里的干草:“这是薄荷,夏天会变绿;这是紫苏,籽能吃……”墨羽蹲在她脚边,时不时用尾巴扫扫她的裤腿,像在帮她维持秩序。
腊月二十四那天,孩子们拎着各自做的小东西来药铺。虎子送了捆晒干的柴,说是“给林姐姐烧火煎药”;张婶的孙女递来个布娃娃,娃娃的裙子是用紫苏叶梗编的;还有个孩子,捧着罐自己腌的咸菜,脸红着说“娘说这个配药粥好吃”。
林婉儿把孩子们的礼物摆在诊室的柜子上,看着满柜的柴禾、布娃娃、咸菜罐,忽然觉得这比周御医的玉如意还珍贵。她给每个孩子发了双新做的布鞋,鞋面上绣着小小的草药图案,紫苏、薄荷、金银花……一针一线都藏着心意。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院里守岁。锅里煮着平安汤,紫苏和生姜的香气漫出来,混着孩子们放的鞭炮味,成了断星崖独有的年味儿。
“明年开春,咱把小药圃再扩大点,”小石头往林婉儿碗里添了勺汤,“教他们种细辛和当归,这些药金贵,学会了能给家里攒学费。”
林婉儿点头,看着窗外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像无数朵盛开的金银花。她想起刚到断星崖时的惶恐,想起在城里学医的忐忑,想起诊室开张那天张婶塞给她的鸡蛋……原来日子就像这药圃里的草,只要用心侍弄,总能在风雨里长出新的绿意。
小芽儿抱着墨羽,趴在窗边数烟花:“爹,林姐姐,你们看!那朵像紫苏花!那朵像薄荷!”
小石头和林婉儿相视而笑。月光落在药圃里,虽然看不见青草,却仿佛能闻到来年的药香。他们知道,这断星崖的故事,会像这四季轮回一样,在药香里,在童声里,一年年延续下去,长出最踏实、最温暖的模样。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片药圃,守着这些孩子,守着彼此,静待每一个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