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砥柱之姿
嘉奖与晋升的文书,带来的不仅是肩头军衔标识的更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一种无形却真切存在的变化——威信,开始在基层官兵中如同春雨润物般,悄然滋生。
邓枫不再是那个顶着“黄埔孤星”名头、需要依靠破格指挥权才能服众的代理排长。他是邓连长,是带领他们以极小代价攻克险隘、让大伙儿活着拿下头功的指挥官。这份用实实在在的战绩和减少伤亡换来的认可,远比任何一纸命令都更具分量。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最细微的日常之中。
清晨出操,当邓枫的身影出现在连队集合场地时,士兵们自发挺直的腰板和更加迅速利落的动作,便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他下达口令,不再需要军官的厉声重复,士兵们便能准确执行,眼神里少了以往的审视与距离,多了信服与专注。
行军途中,遇到难行的陡坡或泥泞路段,不用他多言,总会有老兵,比如罗友胜,主动带着几个体力好的士兵在前面探路、帮扶,或者回头自然地伸出手,拉一把背着沉重步话机的通讯兵。这种自发的互助,源于对指挥官决策的信任——相信跟着邓连长走,不仅能打胜仗,还能最大限度地活下来。
宿营时,邓枫依旧保持着习惯,亲自巡查岗哨,检查武器保养情况。但氛围已然不同。以前,士兵们看到他来,多少带着些面对长官的拘谨。现在,他们会主动汇报情况,甚至会指着枪械某个部件,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请教:“连长,您看这个机簧是不是有点松?” 或者递过水壶,憨厚地笑着:“连长,喝口水。”
一次夜间急行军后,部队在一片竹林旁短暂休整。炊事班还没来得及生火,许多士兵又累又饿,瘫坐在地上。邓枫自己也饥肠辘辘,却先从自己的干粮袋里掏出几块压缩饼干,掰开了递给身边几个看起来尤为疲惫的年轻士兵。
“先垫垫,炊事班马上就好。”他的语气平淡自然。
那几个士兵愣了一下,有些手足无措地接过,连声道谢,眼神里充满了受宠若惊的感动。这一幕被许多老兵看在眼里,他们没有说话,但彼此交换的眼神中,却传递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
真正的考验发生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连队奉命掩护主力侧翼,在一片水网稻田区域与一股敌军迂回部队遭遇。地形对我方极为不利,部队展不开,重火力无法有效支援。
敌军显然也是精锐,攻势很猛,试图一口吃掉他们这个连。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几个前沿阵地一度告急。
“二排顶住左翼!三排向右迂回,抄他们后路!机枪组,占领那个土丘,给我死死钉在那里!”邓枫的指挥依旧清晰果断,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股敌军凭借兵力优势,竟然突破了三排的拦截,直扑连指挥所所在的核心阵地!
一时间,流弹横飞,指挥所附近乱成一团,文书、通讯兵都拿起了步枪,情况危急!
“保护连长!”有人大喊。
几个警卫士兵立刻就要簇拥着邓枫向后转移。
“慌什么!”邓枫一声厉喝,猛地推开挡在身前的士兵,一把抓起靠在掩体上的步枪,“罗友胜!带你的人,跟我上!把突进来的这股敌人打回去!”
说完,他竟第一个跃出掩体,迎着敌军的弹雨,带头发起了反冲锋!
“连长!”
“跟连长冲啊!”
邓枫这不顾自身安危、身先士卒的举动,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所有士兵的血性!罗友胜低吼一声,如同猛虎般带着警卫班紧随其后,周围原本有些慌乱的士兵见状,也纷纷怒吼着挺起刺刀,跟着冲了上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邓枫的带领下,这股突入的敌军被以更猛烈的势头硬生生打了回去,遗尸累累。
当击退敌军,邓枫带着一身泥水和硝烟返回指挥位置时,迎接他的是无数道炽热的目光。那目光里,不再仅仅是信服,更增添了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与誓死相随的决绝。
经此一役,邓枫在这支连队里的威信,彻底奠定。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本事”的军官,更是一个在关键时刻敢于带着弟兄们刺刀见红、能将后背放心交托的“自己人”。
理论的天才,在经历了血火考验和信任构建后,终于在这支基层连队中,树立起了砥柱般的形象。他知道,这份威信,是未来一切的基础,无论是明面上的征战,还是那隐秘的“启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