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暗流涌动
东征战事捷报频传,革命军士气如虹,表面上一片势如破竹的景象。然而,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部队内部那原本就存在的、因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分歧而产生的裂痕,非但没有弥合,反而在相对稳定的行军和休整间隙,如同水下的暗礁,愈发清晰地显露出来,暗流汹涌。
邓枫因战功正式晋升为上尉连长,名声愈发响亮,自然也吸引了更多来自不同阵营的目光。这些目光中,有欣赏,有钦佩,也少不了拉拢与试探。
一日部队短暂休整,团部的一位参谋,同时也是“孙文主义学会”在团内的活跃分子,特意来到邓枫的连队“视察”。他先是冠冕堂皇地称赞了邓枫的战绩,称其为“党国栋梁”、“革命军人之楷模”,随后话锋便悄然转向。
“邓连长年轻有为,深得校长器重,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啊。”参谋脸上带着亲热的笑容,压低了些声音,“如今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内部也难免有些杂音。有些人不思精诚团结,反而鼓吹一些不合国情的外来学说,企图分化革命力量。像邓连长这样纯粹的军事人才,一定要认清方向,站稳立场,切莫被某些言论所迷惑。”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邓枫:“我们‘孙文主义学会’,汇聚的都是真正忠于总理遗志、信仰纯正三民主义的同志。邓连长若有兴趣,我很乐意做你的介绍人。”
邓枫心中警铃微作,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带着几分受宠若惊又有些为难的神情:“感谢参谋厚爱!枫只是一介武夫,蒙校长和长官栽培,侥幸立下些微功,只知奋勇杀敌,报效党国。至于主义学说,实在钻研不深,不敢妄加评议,更不敢轻易参与会务,以免贻笑大方。当前还是以完成军事任务为第一要务。”
他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军人”,不涉政治,只知打仗,既婉拒了对方的拉拢,又没有直接得罪人,符合他“黄埔孤星”留给外界的专注于军事的印象。
参谋见他如此表态,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好再强求,又寒暄几句便离开了。
类似的情形,在与其他一些右派军官交往时也时有发生。他们或明或暗地表达对“共产党分子活动”的不满,试探邓枫的态度。邓枫始终谨记自身“启明”的身份和“孤臣”的使命,在这些场合,更加注意言行,绝不轻易表露政治倾向。他与宗南等右派同学交往时,多谈战术战例,少论时局主义;与陈更等已知的左派同学相处时,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再像过去在军校时那般密切交流,以免引人疑窦。
他冷眼旁观,看到军中左右两派的摩擦日益公开化。一次营级会议上,因对待俘虏政策和发动民众方式的意见不同,左派军官与右派军官竟当场争执起来,言辞激烈,险些拍桌子,最后不欢而散。他也听闻,某些部队里,政工人员(多为共产党员)与纯粹的军事主官之间,因权力和理念问题,关系颇为紧张。
这些暗流,让邓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统一战线下潜藏的危机,也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微妙与危险。他如同一叶扁舟,航行在看似平静却暗礁密布的水域,必须时刻把握好航向,既不能偏离“忠诚党国军官”的伪装,又要确保自己不被这右转的暗流裹挟而去。
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在公开场合,他严格遵循一名国民党军官的行为准则,甚至在某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上,会表现出符合右派期望的“倾向”。但在他内心深处,那簇名为“启明”的火焰,却在幽暗的孤独中,燃烧得更加沉静而坚定。他知道,自己必须积蓄力量,隐藏得更深,才能在这日益复杂的漩涡中,完成那项至关重要的使命。表面的晋升与赞誉,并未带来丝毫轻松,反而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紧迫感。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