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战事胶着,京城暗流汹涌,沈清辞感觉自己就像个同时运营着多个高难度项目的苦逼cEo。内宅、舆论、情报、外加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高风险军事投资项目”(萧绝)需要她间接操心。
“不行,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光靠‘玉颜坊’和‘锦瑟阁’。”沈清辞对着京城商业布局图,摩挲着下巴,“得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构建更稳固的商业帝国,这样才能有更多资本和底气,应对太子可能发起的任何形式的攻击。”
她的目光落在了纺织业上。这可是古代的支柱产业之一,市场庞大,但现有的纺织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她看来,简直……落后得感人。
“就它了!”沈清辞一拍桌子,“搞个‘锦绣坊’,给他们来个技术和管理上的降维打击!”
说干就干,沈清辞的商业执行力一向爆表。
她利用手中充裕的资金(“玉颜坊”和“锦瑟阁”的利润相当可观),迅速在京城西市盘下了一个带大型仓库的旧织坊。位置不算顶好,但面积够大,方便改造。同时,她让柳姨娘通过府中旧关系,暗中招募了一批因原有织坊倒闭而失业、但技术扎实的熟手织工,以及一些手脚麻利、愿意学习的贫苦女子。
资源整合,初步完成。“锦绣坊”悄然挂牌成立。
接下来,就是颠覆性的内部改革了。沈清辞直接把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搬了过来:
一、流水线作业(沈清辞称之为“分工协作制”):
“以后,纺纱、染纱、络丝、织造、检验、包装,各司其职!专人专岗,效率倍增!”沈清辞对着下面一脸懵的工人们宣布。
工人们面面相觑:“啊?我只管纺纱?不管织布了?”
“对!你就负责把纱纺得又快又好!干得好,有奖励!”沈清辞解释。内心oS:“跟你们解释‘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斯密定理你们也听不懂,简单粗暴点好。”
二、绩效工资与奖惩制度:
“取消固定月钱!按件计酬,多劳多得!每天完成基本任务量后,超额部分,按件加钱!每个月评选‘技术能手’和‘效率标兵’,额外发奖金!但是,谁要是出的次品多,不但要扣钱,连续垫底,直接走人!”
这套组合拳下来,工人们眼睛都亮了!干得多拿得多?还有奖金?这可比以前在别家干死干活就那么点钱强多了!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
三、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沈清辞亲自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从纱线粗细、染色均匀度到布匹密度、瑕疵允许范围,都有明确要求。设立了专门的质检岗位,不合格产品一律返工,责任人扣钱。
“我们要做的,是精品,是口碑!”沈清辞强调。
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已经让老织工们大开眼界,而沈清辞接踵而至的“技术降维打击”,更是让他们直呼“神仙手段”。
她“借鉴”了现代珍妮纺纱机的原理(当然,结构简化并适应了当前工艺水平),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同时纺多根纱线的手摇纺车,效率提升了数倍!她还改进了织机的某些结构,并“发明”了一些新的织法,能织出更密实、花纹更复杂新颖的布料。
最让织工们震惊的是,沈清辞拿出了一些“秘制”的染料配方和助染剂(得益于柳姨娘的药理知识和沈清辞上辈子的化学常识),染出的颜色格外鲜艳、牢固,不易褪色,尤其是几种独特的“星河紫”、“碧空蓝”,一经推出试用品,就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
“锦绣坊”出产的布匹,以其优异的品质、新颖的花色和相对合理的价格(得益于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下降),迅速在京城中低端布料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甚至开始吸引一些高端绸缎庄的注意。
生意红火,银子再次哗哗流入,沈清辞感觉自己的商业帝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她甚至开始琢磨,是否可以依托“锦绣坊”,为那些在府中或坊间拥有不错绣工、却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女子,提供一个接单和展示的平台……
然而,树大招风。“锦绣坊”的异军突起,很快就引起了太子党羽的注意。
太子侧妃那个负责抄袭“玉颜坊”的弟弟,这次又把主意打到了“锦绣坊”上。他先是派人假装客商,想高价挖走“锦绣坊”的几个核心技术工人,被沈清辞用更高的分成和严格的保密契约(违约赔偿天价)轻松化解。
挖人不成,他便使起了下三滥的手段。某天夜里,几个地痞流氓拿着棍棒,想潜入“锦绣坊”搞破坏,砸机器。结果人刚翻过墙头,就被守候多时的“暗影”护卫像拎小鸡一样拎了出来,二话不说,直接打断了腿,扔到了京兆府衙门口,身上还贴着字条:“恶意竞争,断腿警示。”
消息传出,京城商圈一片哗然。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谁指使的,也对“锦绣坊”背后东家的强硬手段有了新的认识。太子的黑手,第一次实实在在地碰了个硬钉子。
忙碌间隙,沈清辞总会不自觉地去摸胸前的睚眦玉佩。尤其是在听到北境依旧惨烈、胜负未分的消息时,那玉佩冰凉的触感总能让她焦躁的心稍微安定下来。
“你可要争气啊,”她对着北方默默念叨,“我这边商业帝国都快起步了,你那边可不能掉链子。等你回来,让你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富可敌国’!” 仿佛是为了回应她,玉佩在掌心似乎微微发热了一下,也许是她的错觉,也许……是千里之外那份杀伐之气的共鸣?
她的商业版图在扩张,她的思念与支持,也随着这枚玉佩,跨越千山万水,抵达那片血与火交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