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科技峰会的日程紧凑得像一场高速运转的协奏曲,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最后一天的议程结束后,与会者如同退潮的海水,迅速从会议中心散去,奔赴各自下一段的行程。空气中还残留着思想碰撞的余温,以及一种盛宴落幕后的寂寥。
林夕的返程机票是第二天一早。最后一晚,他们没有再安排任何外出活动,只是待在酒店的房间里。窗外是依旧璀璨却仿佛安静了许多的浦江夜景,窗内,一种混合着满足与淡淡离愁的静谧氛围缓缓流淌。
陆辰希似乎刻意推掉了所有后续的应酬,专心陪着她。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处理公务,只是和她一起窝在沙发里,看一部无关紧要的老电影,手臂自然地环着她的肩膀,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卷着她散落的发梢。
“明天几点的飞机?”他低声问,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早上八点二十五。”林夕靠在他怀里,能感受到他胸腔的震动,“你不用送我,我自己去机场就行,你肯定还有好多事要处理。”
陆辰希沉默了一下,没有坚持:“好。路上小心。到了给我信息。”
他的顺从让林夕有些意外,又有些心疼。她知道,他肩上的担子从未减轻,峰会期间他看似游刃有余,背后消耗的心力却难以估量。
“那个李明宇……”林夕想起午餐时那个不愉快的插曲,还是有些担忧,“他会不会给你使绊子?”
陆辰希嗤笑一声,带着一丝不屑的冷意:“他还不够格。无非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我有数。”他顿了顿,低头看她,眼神认真,“倒是你,在北京,凡事多留个心眼。新闻圈也不是净土,遇到难处,别硬扛。”
“我知道。”林夕点头,握住他放在她腰间的手,“你也是,别总熬夜,按时吃饭。”
琐碎的叮嘱,平常的对话,却因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显得格外珍贵。他们没有再谈论未来,也没有渲染离别的伤感,只是珍惜着这最后依偎的时光,用身体的靠近和简单的言语,确认着彼此的存在与牵挂。
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陆辰希送林夕回她的房间。在门口,他停下脚步,没有立刻告别,只是深深地看着她,目光如同深邃的星空,将她此刻的样子细细描摹。
“林夕,”他开口,声音低沉而郑重,“这次见到你,很好。”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林夕却听懂了。他是在说,看到她在专业场合的自信与成长,看到她在他世界里的从容与闪耀,他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
林夕眼眶微热,踮起脚尖,在他唇上印下一个轻柔而坚定的吻。
“你也是。”她看着他的眼睛,“陆辰希,你一直都很耀眼。”
他眸色一深,揽住她的腰,回应了这个吻,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贪婪的占有和深沉的不舍,直到两人呼吸都有些不稳,才缓缓分开。
“进去吧。”他松开她,替她理了理有些凌乱的头发,“明天我就不过来吵你了,司机准时在楼下等你。”
“嗯。”林夕点头,努力压下喉间的哽咽,“晚安。”
“晚安。”
房门轻轻合上,隔绝了两个空间。林夕靠在门板上,听着门外他沉稳的脚步声渐渐远去,直到消失,才缓缓滑坐在地上,将脸埋进膝盖,任由离别的酸涩无声地蔓延。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有彷徨和不安,只有浓浓的不舍和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
她知道,他们就像已经离弦的箭,必须朝着各自的目标奋力飞行。
第二天,林夕准时登机返回北京。飞机冲上云霄,穿过云层,将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留在脚下。她看着窗外般的云海和湛蓝的天空,心中一片澄澈。峰会的经历,陆辰希的肯定,如同为她注入了新的能量。她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小心翼翼的新人,她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足的底气。
回到北京,她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那篇关于智能合约的报道得到了不错的反响,王姐看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真正的认可。她被分配了更多与金融科技、创新创业相关的选题,这恰好能与陆辰希所在的世界产生更多的交集和共同语言。他们之间的远程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有时是为了一个专业概念的探讨,有时是分享行业内的最新动态。
她开始有意识地经营自己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口碑,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既懂技术、又有人文关怀的记者。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真正与他并肩,而不是永远活在他的光环之下。
与此同时,在上海,陆辰希也迅速切换回战斗模式。峰会结束,意味着新的博弈开始。李明宇果然如他所料,开始在一些项目资源的争夺和团队人员的调度上做文章,手段算不上高明,却足够恶心人。
陆辰希对此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他不再像初期那样刻意收敛锋芒,而是在几个关键项目的判断和决策上,展现出更加强势和精准的一面,用无可挑剔的业务能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他通过周屿,加强了对李明宇及其周边关系的监控。他隐隐觉得,李明宇与那个境外基金会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他尚未察觉的联系。
这天深夜,陆辰希刚结束一个跨国视频会议,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准备休息。加密通讯器却突然传来周屿的最高优先级通讯请求。
“老大,”周屿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凝重,“我们监控到,那个华裔掮客最近与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接触频繁,而这个空壳公司的资金流向,最终指向了李明宇一个远房表亲控制的一家小型投资公司。”
陆辰希眸光骤然锐利如鹰隼。线索,终于开始串联起来了!
“能确定资金性质和用途吗?”他声音冰冷。
“还在追,对方非常谨慎,用了至少五层嵌套结构。但时间点和金额,与李明宇近期在内部争夺的几个项目所需的前期资源,高度吻合。”周屿快速汇报,“而且,我们截获到一些碎片化的通讯信息,暗示他们可能在策划一次针对你个人声誉的舆论攻击,可能……会从你的私生活方面入手。”
陆辰希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弧度。果然还是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知道了。继续深挖资金链,务必找到实证。舆论方面……”他沉吟片刻,“让他们动。正好借此机会,看看他们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也能把藏在暗处的老鼠引出来。”
挂断通讯,陆辰希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沉睡中的上海。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静谧之下,却隐藏着无数涌动的暗流。对手比他想象的更沉不住气,也更无所不用其极。
他拿起手机,点开置顶的对话框。林夕的头像安静地亮着,最后一条信息是睡前互道的晚安。他指尖悬在屏幕上,犹豫着是否要给她提个醒,但最终还是放下了。
他不愿让她过早卷入这些龌龊的纷争,徒增烦恼。而且,他相信,即便风暴来临,他也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面,护她周全。告诉她,反而可能打乱她的节奏,让她担心。
他需要做的,是更快地织密自己的防护网,更狠地斩断伸过来的黑手。
而在北京,林夕对此一无所知。她正全心投入一个新的关于“共享经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深度调查中,走访了大量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和共享办公空间的自由职业者。她沉浸在挖掘事实、倾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着作为一名记录者的责任与价值。
她偶尔会和陆辰希分享调查中的见闻和思考,他会给出冷静的分析和建议,但从未提及上海正在酝酿的风波。两人仿佛处在两个平行的时空,一个在直面商业世界的冷酷与肮脏,一个在记录社会转型的阵痛与希望。
他们都在这条名为“成长”的陡峭山路上奋力攀登,偶尔通过加密的电波相互喊话,确认彼此的方位,给予对方继续向上的勇气。
他们都知道,山顶的风光或许不同,但攀登的过程本身,以及知道另一个人也在同样努力着的事实,就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全部意义。
离弦之箭,已无回头路。唯有向前,不断加速,直到抵达属于自己的那片苍穹。
而暗处的风,正在悄悄凝聚,试图改变箭矢的轨迹。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