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危机发生后的第三周,匠人村的气氛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铁柱站在刚刚竣工的国际交流中心顶层露台,俯瞰着整个村落。晨光中,青瓦白墙的工坊错落有致,蜿蜒的小径上游走着早早开始工作的匠人,远处竹林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
这座由他亲手打造的传统工艺复兴基地,正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老板,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二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今天特意穿了一套熨烫平整的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眼神中的焦虑却无法掩饰。
铁柱转身,注意到二狗不停摩挲着文件边缘的手指:“放松点,今天我们是主人,不是被告。”
今天正是国际工艺文化交流周的开幕日,也是铁柱“透明战略”的第一场实战。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客户、学者和公众人物将亲眼见证匠人村的真实面貌。
林雪匆匆走来,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实时的接待数据:“已经有47家媒体到达接待中心,其中包括之前发布不实报道的那家欧洲媒体。要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吗?”
“不,”铁柱斩钉截铁,“对所有媒体一视同仁,给予最大程度的采访自由。只有透明到底,才能粉碎谣言。”
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深吸一口气:“走吧,去迎接我们的客人。”
接待中心里已是人头攒动。不同语言的交谈声、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铁柱一出现,立刻被媒体团团围住,闪光灯亮成一片。
“赵先生,对于贵公司使用濒危植物材料的指控,您作何回应?” “有报道称您压榨工匠报酬,这是否属实?” “您举办这次开放活动,是为了挽回形象吗?”
问题如连珠炮般袭来,尖锐而直接。二狗在一旁紧张得额头冒汗,但铁柱面带微笑,从容不迫。
“各位的问题都很好,这也是我们今天开放匠人村的原因。”铁柱声音洪亮而沉稳,“我不打算用言语回应,而是邀请大家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亲自寻找答案。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你们可以随意参观任何工坊,与任何工匠交谈,没有任何限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只有一点要求——请保持客观和公正。”
人群中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显然没想到铁柱会如此开放和自信。
开幕仪式后,参观正式开始。铁柱亲自带队,领着一群最重要的客户和媒体代表,首先来到竹编工坊。
工坊里,十多位匠人正在忙碌。阳光透过传统花格窗棂,在青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
“这里是我们竹编工艺的核心区域。”铁柱介绍道,“所有竹材都来自后山的自有竹林,采用可持续采摘方式。每种竹材都有专属的‘身份证’,记录其生长周期、采摘时间和加工流程。”
一位欧洲媒体记者好奇地问:“可以随便与工匠交谈吗?”
“请便。”铁柱微笑示意。
记者走向一位正在劈竹的老匠人:“您好,能问问您在这里工作的感受吗?薪资待遇如何?”
老匠人放下手中的工具,笑出一脸皱纹:“我在这儿工作十一年喽!从前在城里工地干活,累死累活还不稳定。现在回家乡工作,一个月能拿六千多,还有五险一金和年终奖哩!”他指着墙上的公示栏,“喏,所有人工薪都是公开的,干得多拿得多!”
记者惊讶地看向公示栏,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个工匠的岗位、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确实比当地平均工资水平高出不少。
另一边,林雪正带着另一组参观者来到染料工坊。
“这里是我们研发天然染料的地方。”林雪指向一排排陶缸,“所有染料都来自植物提取,完全环保无害。这是栀子果提取的黄色,这是苏木提取的红色,这是靛蓝叶发酵的蓝色...”
一位环保组织的代表仔细检查着染料缸旁的环保认证文件,不时点头认可。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但是有专家鉴定你们使用了濒危植物龙鳞竹,这怎么解释?”
众人转头,发现提问的正是那家欧洲媒体的记者。
林雪不慌不忙,从柜子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国际植物材料鉴定权威机构出具的证明,证实我们使用的完全是普通毛竹。”她又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两种竹子的对比图,“而龙鳞竹长这样——请注意它的节间有明显的龙鳞状凸起,与我们使用的竹材完全不同。”
她直视那位记者:“我们怀疑有人故意提供虚假鉴定。事实上,我们已经向法国海关提出申诉,并要求对所谓的‘专家鉴定’进行重新审核。”
记者哑口无言,默默记下笔记。
中午,所有参观者被邀请到工匠食堂用餐。饭菜简单却美味,都是当地农家菜。令人惊讶的是,铁柱和管理团队与工匠们一起排队打饭,坐在同样的桌子上用餐,毫无特殊待遇。
“赵先生,您平时也在这里用餐吗?”一位客户好奇地问。
铁柱笑道:“除非外出开会,否则每天如此。这里的红烧肉可是一绝,是我母亲亲自传授的配方。”他指着不远处正在打菜的一位老师傅,“那就是张师傅,曾经是城里大酒店的主厨,现在回乡发挥余热。”
下午的参观更加深入。参观者被允许随意进入任何工坊,甚至可以亲自尝试一些简单的工艺操作。
在刺绣工坊,一位日本客户尝试着绣了几针,立刻感叹:“这比看起来难多了!一针一线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王师傅在一旁指导:“慢工出细活。一幅中等复杂度的刺绣,往往需要一个人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机器可以量产,但永远替代不了手工的温度和灵性。”
另一边,在创新实验室,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演示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刻的结合,数字设计与手工制作的配合,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我们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位年轻设计师展示着用新型环保材料制作的漆器,“既保留了传统大漆工艺的美感,又解决了传统漆器易损、重量的缺点。”
傍晚,第一天的参观结束。铁柱团队紧张地关注着网络上的反馈。
令人欣慰的是,第一批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大多是正面的: “亲眼见证了匠人村的工作环境,与之前的报道完全不同!” “工匠们的笑容是装不出来的,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自豪感真实动人。” “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文化和故事。”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作秀!肯定是提前准备好的!” “三天开放日能说明什么?平时还不知道什么样呢!”
铁柱看着这些评论,平静地说:“预料之中。继续我们的计划,明天将直播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第二天,匠人村采取了更大胆的举措——24小时直播工坊工作实况。摄像头被安装在各个工坊的关键位置,实时传输到网络平台,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观看匠人村的日常工作。
这一举措引起了轰动。开播仅一小时,全球观看人数就突破百万。人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个备受争议的地方到底如何运作。
直播中最受欢迎的环节是夜班工坊。晚上九点,仍有不少工匠在加班赶制紧急订单。镜头前,他们专注工作的神态,对细节的苛刻要求,以及休息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的轻松氛围,全部真实呈现。
“没想到晚上还这么忙碌,工匠们辛苦了!” “看那个老师傅修补瓷器的样子,简直是艺术!” “他们的工作环境很整洁啊,哪有报道说的那么不堪?”
网络舆论开始悄然转变。
然而,铁柱清楚,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即将到来的第三天——国际专家评审团的最终评估。
这次评估由国际手工艺理事会组织,成员包括五位世界公认的工艺大师和学者,其中就有曾经提供虚假鉴定的德拉塞尔教授。
“他怎么会入选评审团?”二狗气得差点跳起来,“这明显有利益冲突!”
铁柱面色凝重:“据说是环球工艺集团施压的结果。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冷静应对。”
评估当天,气氛明显紧张起来。德拉塞尔教授一到场就摆出挑剔的姿态,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每处细节,不时与助手低声交谈,记录着什么。
在竹材仓库,他停留了很久,取样了几种竹材,声称要“亲自鉴定”。
午餐时,德拉塞尔故意大声说:“如此大规模的生产,怎么可能完全采用传统手工?肯定有机器参与的环节没有披露。”
这话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确实,匠人村并非完全排斥现代技术,但始终坚持手工为核心的原则。
铁柱正准备回应,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马克·威廉姆斯。
“教授先生,我在匠人村工作和生活了三个月,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里的所有核心工艺环节都是手工完成的。”马克用流利的英语说道,吸引了全场目光,“现代技术只被用在辅助环节,比如材料预处理、设计打样等,这不但没有降低传统工艺的价值,反而让工匠能更专注于核心创造。”
他指向远处的创新工场:“事实上,匠人村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成功找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千年技艺的精髓,又让这些技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需求。”
德拉塞尔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当面反驳,特别是还是个西方面孔的年轻人:“你是?”
“马克·威廉姆斯,来自英国。曾经的我也是带着偏见而来,但这里的真实改变了我。”马克坦然道,“我相信,真正的传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活水长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人群中响起掌声。德拉塞尔面色难看,但不再说什么。
评估继续进行。在漆器工坊,评估团成员之一、日本漆艺大师山口雄一郎久久驻足。他仔细观察了一位年轻工匠制作莳绘工艺的全过程,不时点头赞许。
“了不起!”最终,山口先生忍不住赞叹,“我年轻时学过莳绘,但你们将中国传统纹样与莳绘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技法的精髓,又创造了全新的视觉语言。这是真正的文化创新!”
这一评价无疑是对匠人村工艺水平的高度认可。
傍晚,评估团闭门讨论,铁柱团队在会议室外焦急等待。就连一向沉稳的铁柱,也不时看向紧闭的会议室大门。
一小时后,门开了。评估团主席、国际手工艺理事会理事长莫里斯先生走出来,面色严肃。
“经过全面评估和讨论,”莫里斯先生的声音平稳而有力,“我们一致认为,匠人村在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工作环境符合国际标准,工匠待遇公平合理,环保措施到位...”
他顿了顿,看向铁柱:“最重要的是,你们找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这是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但难以实现的目标。”
铁柱团队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莫里斯先生话锋一转:“但是,关于竹材使用的问题,还需要最终确认。德拉塞尔教授坚持他的观点,认为你们可能无意中使用了受保护物种。”
德拉塞尔得意地瞥了铁柱一眼,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刚拿到的初步检测报告,显示样本中确实含有龙鳞竹的基因标记。”
场面顿时再次紧张起来。
“这不可能!”林雪脱口而出,“我们的竹材全部来自自有竹林,根本不可能混入龙鳞竹!”
铁柱沉思片刻,突然问:“教授,您取样的具体位置是?”
德拉塞尔指了指竹材仓库的东南角:“就在那片区域。”
铁柱眼中闪过一道光:“二狗,立即调取仓库这三天的监控录像!特别是东南角的摄像头。”
录像很快被调出。快进浏览后,发现了一个可疑现象:在评估开始前夜,一个身影悄悄潜入仓库,在东南角放置了几捆不同的竹材。
放大画面后,虽然那人戴着帽子和口罩,但二狗还是认了出来:“是刘工!采购部的刘工!他上周刚辞职!”
真相大白!原来是内部人员被收买,提前在取样区域混入了龙鳞竹材料,企图栽赃陷害!
德拉塞尔教授面色惨白,无言以对。莫里斯先生摇头叹息:“学术尊严被如此践踏,令人痛心。”
他郑重宣布:“评估团最终结论:匠人村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甚至超越标准。我们将出具正式评估报告,并为你们颁发国际手工艺保护与创新示范基地认证!”
掌声雷动!铁柱团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当晚,庆功宴在匠人村广场举行。灯笼高挂,美食飘香,工匠们和参观者欢聚一堂,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铁柱举杯致辞:“今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坚守传统工艺的价值,以透明、创新、共享的理念,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铁柱注意到角落里的马克正在与王师傅热烈交谈着什么。后来他才知道,马克正式提出要拜王师傅为师,系统学习中国木雕工艺。
更令人惊喜的是,那位曾经质疑最多的欧洲媒体记者,主动找到铁柱:“赵先生,我为我之前的偏见道歉。你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我想做一个深度报道,全面介绍匠人村的模式和经验。”
铁柱欣然同意。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是击倒对手,而是赢得尊重和认同。
夜深人静时,铁柱独自登上国际交流中心的露台。远处的工坊还有零星灯火,那是仍在加班赶制订单的工匠。月光下的匠人村宁静而美好,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他知道,这场风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考验了团队的韧性,也让匠人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开放、透明、创新、共享。
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柱子,村里人都看到电视报道了,为你骄傲!记得按时吃饭,别太累。”
铁柱微微一笑,回复道:“放心娘,一切都好。周末我带小宝回来看您。”
放下手机,他望向远方。曙光已现,前路依然漫长,但方向更加清晰。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千年智慧在当代生活中重新绽放光彩。
这一刻,铁柱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挑战,他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在他身后,不只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