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改革的诏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魏的朝堂与民间激起了千层浪。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对这场变革的热议。而在这喧嚣背后,隐藏着的却是重重阻力,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改革的道路上。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那些守旧的大臣们,如同被触怒的老顽固,纷纷跳了出来,对科举改革方案提出质疑与反对。“陛下,这改革方案实在是荒谬至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满,仿佛被人夺走了最心爱的宝贝,“增设那些实务、军事科目,简直是本末倒置!我大魏向来以文治国,经史子集才是正道,如今却要让士子们去钻研那些奇技淫巧,成何体统?” 他一边说着,一边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笏板,那模样仿佛要将改革方案当场砸个粉碎。
另一位身形富态的大臣也跟着附和道:“陛下,老臣也以为此举不妥。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关乎社稷根基。这改革方案一出,势必会让天下士子们无所适从。他们多年苦读,皆是为了在传统科举中崭露头角,如今却要改弦更张,这不是让他们的心血付诸东流吗?如此一来,恐怕会引发天下士子的不满,动摇国本啊!” 他的脸上满是忧虑,肚子随着他的话语微微起伏,活像一个正在充气的皮球。
面对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李天泽站在殿下,眉头紧锁,眼中却透着坚定。他深知,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阻力早在他的预料之中。“诸位大人,” 他向前一步,声音洪亮而沉稳,如同洪钟般在朝堂上回荡,“时代在变,我大魏面临的局势也今非昔比。如今柔然在边境虎视眈眈,国内民生、经济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若我们依旧墨守成规,抱着传统科举不放,如何能选拔出真正能应对这些挑战的人才?增设实务、军事等科目,并非是摒弃文治,而是为了让科举更加完善,培养出既通文墨又懂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我大魏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开疆拓土!”
然而,守旧大臣们并不买账。“二皇子,你说得轻巧!” 一位脾气暴躁的大臣跳了出来,他的脸涨得通红,像熟透了的番茄,“你可知这改革一旦推行,会引发多少混乱?那些所谓的实务、军事科目,又该如何评判?这其中的标准难以界定,岂不是给了某些人徇私舞弊的机会?” 他的眼中闪烁着怀疑的光芒,直直地盯着李天泽,仿佛要从他身上找出破绽。
林正风林相见状,微微叹了口气,站出来打圆场:“诸位大人稍安勿躁。科举改革之事,事关重大,陛下与我等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关于评判标准,我们已有详细的规划。每一科目的考官,都会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公正公平。而且,我们还会设立监督机制,一旦发现有徇私舞弊的行为,严惩不贷!” 他的声音不高,但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
朝堂上的争论陷入了僵局,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而在民间,科举改革也引发了轩然大波。京城的茶楼酒肆里,到处都能听到士子们的议论声。“这科举改革,到底是福是祸啊?” 一个年轻的书生皱着眉头,脸上满是忧虑,“我等苦读多年,本想着在传统科举中一展身手,如今却要改考那些从未接触过的实务、军事内容,这可如何是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无奈地摇了摇头,手中的茶杯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是啊,” 另一个书生附和道,“而且这改革方案里说要增加面试和实操环节,这不是难为人吗?我们这些读书人,向来都是舞文弄墨,哪会什么实操啊?” 他的脸上写满了迷茫,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恐惧。
与此同时,吕家府邸内,吕蒙也在为科举改革之事发愁。“这科举改革,看似与吕家无关,实则关系重大。” 吕蒙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眼中透着忧虑,“如今吕家深陷危机,若不能在朝堂上争取到更多支持,如何洗清冤屈?这改革之事,势必会引发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我们吕家该如何在这漩涡中自保,又如何寻找机会为自己正名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自己的心尖上。
而在城外的一处秘密据点内,几个神秘人也在密切关注着科举改革的动向。“这大魏的科举改革,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一个声音低沉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冷笑,“那些守旧大臣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只要稍加挑拨,就能让他们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大魏朝堂越乱,对我们就越有利。” 他的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仿佛一只狡猾的狐狸。
“不错,” 另一个神秘人附和道,“而且这科举改革,也让那些士子们人心惶惶。我们可以趁机散布谣言,煽动他们对改革的不满,让大魏的民间也陷入混乱。如此一来,大魏内忧外患,柔然大军再一进攻,何愁大事不成?” 他一边说着,一边得意地搓着手,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面对朝堂与民间的重重阻力,以及来自暗处的阴谋算计,李天泽和林正风深知,科举改革之路将会异常艰难。但他们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林相,这改革之路虽布满荆棘,但为了大魏的未来,我们绝不能放弃。” 李天泽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我们要想办法化解这些阻力,让科举改革顺利推行。”
林正风微微点头:“二皇子所言极是。如今之计,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在朝堂上与守旧大臣们据理力争,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在民间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士子们了解科举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那些暗处的阴谋,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于是,李天泽和林正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他们频繁地与朝中大臣们沟通交流,耐心地解释科举改革的方案,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民间,他们也派人四处宣传,举办讲座,向士子们详细介绍改革后的科举内容和考试形式。而在暗中,他们则加强了情报收集工作,试图揪出那些在背后搞鬼的神秘人。
然而,这一切谈何容易?守旧大臣们依旧顽固不化,民间士子们的疑虑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消除的。而那些神秘人,更是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随时准备发动致命一击。科举改革,这场关乎大魏未来的变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