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远去世后,杜家书斋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曾经书声琅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书斋,此刻却显得格外冷清与落寞。书斋里的桌椅依旧整齐排列,可曾经在此认真听讲、积极发问的学生们却大多不见了踪影,只剩下空气中弥漫着的寂静与哀伤。
玉莲强忍着内心如潮水般翻涌的悲痛,毅然决然地接过了全部的教学任务。她知道,公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这间书斋便是他生命的延续,她绝不能让它就此衰败下去。然而,现实却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刃,无情地刺痛着她。起初,有些家长听闻由一位“小脚女人”来教书,纷纷露出了怀疑与不屑的神情。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女子本就该相夫教子,足不出户,更何况是一位裹着小脚的女人,又怎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呢?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孩子从书斋转走,仿佛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玉莲站在空荡荡的书斋里,四周的寂静如同潮水一般将她淹没。她看着仅剩的五个学生,那五个孩子眼中闪烁着的信任与期待,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照亮了她内心深处的角落。她咬了咬嘴唇,那细微的动作中透露出她内心的坚定与不屈。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缩,不能让这仅存的希望破灭。
“今天我们讲《论语·为政》。”玉莲的声音比往常更加清亮,仿佛要穿透这沉重的阴霾,将知识的光芒洒向每一个角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她一边讲解着,一边用手势辅助着表达,那专注而认真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眼前的这些学生。
渐渐地,学生们发现这位“师娘”讲课与老先生截然不同,却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她会在讲解《诗经》时,轻轻唱起婉转的民谣。那悠扬的歌声如同潺潺的溪流,流淌在书斋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田园之中,感受着诗人的情感与心境。在教授《史记》时,她又会模仿各色人物的语气,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哀怨,将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消息如同春风一般,悄然传遍了大街小巷。家长们听闻了玉莲独特的教学方式,纷纷抱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将孩子送到了书斋。一时间,书斋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生机。学生们围坐在玉莲身边,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这位“师娘”的敬爱。书斋的学生竟比杜明远在世时还要多,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如同春天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天空如同被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所笼罩,细密的雨丝如牛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打在书斋的窗户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玉莲正在教学生们临摹字帖,她手持毛笔,在宣纸上缓缓游走,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毛笔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和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独特的乐章。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骚动,那声音如同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打破了这原本的宁静。“就是这儿!”一个粗犷的男声嚷道,那声音中充满了不屑与挑衅,“我儿子非要来这个小脚婆娘的书斋!我倒要看看,她能教出什么名堂来!”
门帘被猛地掀开,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汉子闯了进来。他身材高大魁梧,如同一座小山一般,脸上的横肉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蛮横与无理。他的身后跟着个怯生生的男孩,那男孩低着头,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紧紧地拉着父亲的衣角,仿佛害怕父亲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玉莲放下毛笔,那支毛笔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此刻却静静地躺在桌上。她强自镇定地迎上前,心中虽然有些紧张,但脸上却依然保持着温和的笑容。“这位大哥……”她的话还未说完,便被那汉子粗暴地打断了。
“少套近乎!”汉子瞪大了眼睛,如同一只发怒的狮子,大声吼道,“我儿子说你这儿教得好,我倒要看看,一个裹脚的女人能教出什么名堂!别以为会唱几首破歌、模仿几个人就能教书了!”
书斋里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与恐惧,仿佛害怕这场冲突会波及到自己。玉莲感到那双小脚在裙下隐隐作痛,每走一步都如同踩在针尖上一般。但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缩,不能在这蛮横的汉子面前露出丝毫的怯懦。她挺直了腰背,那原本柔弱的身躯此刻却显得格外坚定。
“教书育人,不在脚大脚小。”她不卑不亢地说,声音虽然轻柔,但却充满了力量,“令郎若愿意,可以试听一节课。我相信,知识的力量能够跨越一切偏见。”
汉子冷哼一声,那声音如同从鼻孔中喷出的一般,充满了不屑。他大剌剌地坐在最后一排,双手抱在胸前,眼神中充满了挑衅与怀疑,仿佛在等待着看玉莲的笑话。
玉莲深吸一口气,那清新的空气仿佛给她注入了一股力量。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有教无类”四个大字,那四个字如同四把利剑,划破了这沉闷的空气。“这是孔夫子的教诲。”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如同春风一般,吹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点亮心灵的明灯,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她讲起了孔子收徒的故事,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星,在学生们的心中闪烁。“孔子一生收徒无数,他不问学生的出身,不问学生的贫富,只要有一颗渴望学习的心,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就像颜回,他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在旁人看来,他的生活无比艰苦,但他却能不改其乐,因为他心中有对知识的追求,有对道德的坚守。”她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仿佛将学生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他们亲眼见证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师生情谊。
“还有子路,他负米养亲,为了能让父母吃上白米饭,不惜徒步百里去背米。他的孝心和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操。”她一边讲解着,一边观察着学生们的反应,看到学生们那专注的神情,她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不知不觉间,那汉子的表情从轻蔑变成了惊讶。他原本以为这个裹小脚的女人不过是在故弄玄虚,没想到她竟然能讲出如此深刻的道理。他的眼神中开始流露出一丝敬佩,身体也不自觉地坐直了。最后,他竟也跟着学生们一起点头,仿佛在认同玉莲所说的每一个字。
下课铃响,那清脆的铃声如同一声号角,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汉子涨红了脸,他站起身来,脚步有些慌乱地走到玉莲面前。他深深地作了一揖,那动作虽然有些生硬,但却充满了诚意。“师娘,是我有眼不识泰山。我之前听信了那些偏见,对您多有冒犯。小儿就拜托您了!我相信,在您的教导下,他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苏州城。人们纷纷对玉莲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的勇气和才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人们对女子教书的偏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教育的平等和重要性。
来年开春,大地复苏,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县教育局派人来考察杜家书斋。考察人员走进书斋,看到那整洁的环境、学生们认真学习的模样,以及玉莲那自信而从容的神情,心中不禁暗暗赞叹。他们经过一番仔细的考察和评估,最终破格授予杜家书斋“模范私塾”的称号。
当教育局的人员将那块写着“模范私塾”的牌匾送到书斋时,整个书斋都沸腾了。学生们欢呼雀跃,他们为自己能在这样优秀的书斋学习而感到骄傲。玉莲站在牌匾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书上——“杜玉莲女士”。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肯定和认可。
从此,杜家书斋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为了当地的一颗璀璨明星。而玉莲,也在这片教育的土地上,继续播撒着知识的种子,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芽,让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