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唤旧忆,宿缘续新章
“这……这不可能……”周瑾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仿佛在否定一个荒诞至极的梦境,“姑娘莫非是在戏弄在下?如此离奇之事,怎会发生在吾身上?”
琴妤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走到琴前,宛如一位虔诚的信徒走向心中的圣殿。她轻轻坐下,纤细的指尖轻拨琴弦,那动作优雅而娴熟,仿佛与琴融为一体。一曲《长河吟》从她指下流淌而出,宛如潺潺溪流,又似滚滚长江,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在醉月楼内回荡。这正是传说中周瑜所作的名曲,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
周瑾听着听着,忽然感觉头痛欲裂,仿佛有一把无形的利刃在脑海中肆意切割。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得模糊而又扭曲,种种陌生又熟悉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战船在江面上乘风破浪,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位白衣女子在江边抚琴,她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孤寂而又美丽。那琴声,那场景,仿佛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
“啊!”周瑾抱住头,痛苦地呻吟一声,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仿佛置身于一场无法逃脱的噩梦之中。琴妤见状,连忙停下弹奏,心中一阵刺痛,仿佛那痛苦也传递到了自己身上。她急忙上前扶住周瑾,眼中满是关切与焦急:“周郎!你怎么样?莫要再想那些过往之事了。”
周瑾喘息片刻,渐渐平静下来,但那苍白的脸色和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仍透露出他方才所遭受的痛苦。他抬头望着琴妤关切的眼神,心中某个角落似乎被触动了,仿佛有一股暖流缓缓流过。那眼神,如此熟悉,又如此温暖,让他在迷茫与痛苦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琴姑娘……”他轻声道,声音虽弱,却带着一丝真诚与感动,“虽然我无法相信前世今生之说,这世间之事,多有虚幻,难以捉摸,但你的琴声确实让我感到莫名的熟悉与痛楚。那痛楚,如同针刺一般,直入心底;那熟悉,又似曾相识,仿佛在遥远的过去,我们便已相识。”
琴妤眼中泪光闪动,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带着一丝期待与渴望:“你不必现在就相信。只要……只要常来听我弹琴就好。在这琴声中,或许你能慢慢找回那些被遗忘的记忆,也能让我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从那天起,周瑾成了醉月楼的常客。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醉月楼的飞檐上,他便会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楼内。他常常一坐就是整日,静静地坐在那里,如同一位虔诚的听众,沉浸在琴妤的琴声中。那琴声,时而如潺潺流水,滋润着他的心田;时而如激昂战歌,点燃他心中的豪情;时而如低吟浅唱,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他与琴妤谈诗论画,从李白的豪放飘逸到杜甫的沉郁顿挫,从王维的山水田园到李商隐的无题情诗,他们仿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寻找着心灵的共鸣。琴妤发现,这一世的周瑾虽然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依然保持着前世对音律的敏感。每当她故意弹错音时,他总会微微蹙眉,那眉头轻皱的瞬间,仿佛带着前世将军对战局的严谨与专注;却又很快舒展,眼中流露出前世那种若有所思的神情,仿佛在回忆着什么,又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有一次,琴妤弹奏一曲新谱的曲子,其中有一处音律的转折稍显生硬。周瑾听后,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专注地看着琴妤,说道:“琴姑娘,此处音律若能再婉转些,或许更能表达出曲中的情感。”琴妤心中一惊,她故意弹错此音,本是想试探周瑾是否真有前世对音律的敏锐感知,没想到他竟真的听了出来。她看着周瑾,眼中满是惊喜与钦佩:“公子对音律的理解,真是独到。若非前世便与音律结缘,怎会有如此见解?”
周瑾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腼腆与谦逊:“或许是姑娘的琴声太过动人,让我不知不觉便沉浸其中,才能察觉到这细微之处。”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中仿佛蕴含着无尽的默契与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瑾与琴妤之间的感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听众与琴师的关系,更像是知心好友,彼此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每当周瑾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心情低落时,琴妤总会弹奏一曲激昂的曲子,鼓励他不要气馁,要像前世的周瑜一样,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而当琴妤在回忆前世的痛苦时,周瑾也会静静地陪在她身边,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她,让她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