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李家门口,炊烟稀稀拉拉,院里的青石板缝里都透着几分冷清。
李家老二皱着眉,对坐在桌边的母亲说道:“娘,爹都三个月没个音讯了,依我看,怕是……怕是不在了。”
李家婶子手里的碗“啪”地掉在桌上,忙用袖口抹着眼角的泪,声音带着颤,“你浑说什么!不许瞎猜!”
在外人面前,她还能强撑着笑脸,装作一家之主只是出门未归的模样,可一回到空荡荡的房间,那点硬撑的力气就像被抽干了,连扯扯嘴角都觉得费力。
心里其实早有预感,可只要没见到尸首,她就死活不愿认这个命。
这时,老二媳妇端着空碗从里屋出来,听见这话,鼻子里轻嗤一声,“娘,您也别整天在家哭哭啼啼的,也替我和老二想想。
整日里哭天抢地的,活计也撂下了。老四是个丫头片子,又没灵根,顶不上事;老五才六岁,有没有灵根还两说,您倒好,还天天给他买灵兽肉吃,公爹留下的那几块灵石,经得住这么造吗?”
李家婶子红着眼眶反驳,“你们不也跟着吃了?”
“老二是您儿子,我儿子是您亲孙子,他们凭什么不能吃?”老二媳妇梗着脖子道,“我能吃多少?多半不还是进了你们李家人的肚子!”
李家婶子被堵得说不出话,只能低着头,用袖口反复擦着泛红的眼角。
角落里,十二岁的李家老四李桃花默默站着。
她爹在时,家里常能吃上灵米和灵兽肉,养得她身量比同龄姑娘高出一截,眉眼也生得周正。
可她没有灵根,学不了法诀,只能日日在家洗衣、做饭、照看弟弟侄子侄女。
听着二嫂的话,她心里憋得慌,想张口说自己也在干活,可她知道,在大人们眼里,只有去灵矿挖矿、去灵田种地,才算得上“干活”,她做的这些,不过是“女儿家该做的琐事”。
最终,她只是悄悄攥紧了衣角,把头埋得更低了些。
李家老二看了眼沉默的母亲,又瞥了瞥角落里的弟弟妹妹,开口道:“娘,我有几句话想跟您单独说,让桃花和老五先出去待会儿吧。”
李家婶子刚被儿媳妇呛了一通,心里又酸又涩,哪还有力气反驳,只能对着两个孩子哑着嗓子说:“桃花,带着弟弟……出去玩会儿吧。”
李家老五心头乐开了花。
他年纪虽小,却半点不傻,早看出家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巴望着能出来透透气。
李桃花牵着弟弟的手出了屋,却没往远处去。
她回头朝弟弟比了个“嘘”的手势,眼神示意他噤声。
老五瞬间会意,也学着姐姐的样子比了个“嘘”,小脸上露出狡黠的笑,还像模像样地把耳朵贴在了冰凉的门板上。
屋里的说话声断断续续飘了出来,清晰地落在两人耳中。
“娘,不管爹是死是活,眼下家里就剩我们三个劳力,您不能再指望爹还能回来撑家了。再这么下去,我迟早也会像大哥、三哥那样,被您逼得离家出走。还有桃花的事,她都十二了,又没测出灵根,按凡人界的规矩,这年纪早该议亲嫁人了。”
李家婶子皱着眉,语气带着不情愿,“可咱们这地界的规矩,都是十六岁后才嫁人!”
老二媳妇立刻抢话,语气尖刻,“桃花没灵根,哪能跟有灵根的比?自然要按凡人的规矩来。况且,她这没灵根的,将来顶多给人做妾,连带着咱们家都要被人看低!”
这时,李家老二的声音又响起,带着几分算计,“娘,多一个人,家里每年就要多交十斤灵米。依我看,不如把妹妹卖掉,说不定还能换块灵石补贴家用。”
“卖了我?”李桃花浑身一震,哪还顾得上偷听,猛地推开门闯了进去,眼圈泛红却强撑着说道:“二哥,求你别把我卖给人做妾,你让我做什么都行,洗衣、做饭、下地干活,还是做其他的什么,我都能做!”
李家老二闻言,眼睛倏地亮了起来,盯着李桃花追问:“你说的,可是当真?”
——
赵华章回到灵田,见几个孩子正各自忙着农活,目光却落在了贺兰舟身上。
见她施展《灵壤诀》时总有些不顺,自己施展时灵气能顺利转为契合灵土的土黄色,而贺兰舟转化的灵气时而泛着土黄,时而却是其他颜色。
赵华章走上前,温声问道:“可是体内灵气或神识不足,才难控法诀?”
贺兰舟停下动作,如实答道:“回母亲,并非灵气、神识不够,只是不知为何,总难将其他属性的灵气稳稳转化为土黄色。试过几次,有时能成,有时却会变成其他颜色的灵气,实在捉摸不透。”
赵华章略一沉吟,“按说你是五行灵根,对各类灵气本应通晓自如,想化为何种属性,只需心意专注便可。既然目标是土黄色灵气,便只管凝神于此,别让其他杂念分了心。”
贺兰舟听得小声嘀咕起,“我心思已经够定了,佛祖怕都没我这般专注,可哪有‘想变就变’这么容易呀……”
赵华章听了,也知急不来,只能轻叹道:“那便多练几次,熟能生巧或许就好了。”
贺兰舟问:“娘,事情可办妥?”
赵华章摇摇头,思绪放在了别处。
她自己当初修炼《灵壤诀》时,一路顺畅无阻,不过试了一遍便成功了。
如今贺兰舟迟迟不得要领,两人看的分明是同一部法诀,想来问题该是出在别处,赵华章一时也只能暂且归结为各人修行禀赋不同。
任务下发的玉简上,法诀内容记载得详尽周全,再加上有老者在旁逐句拆解、细细讲解,条理清晰得就像凡人间那些培育出状元的名师授课,通俗易懂。
照理说,这般讲解,只要听了、看了,便能轻松领会。
可赵华章心里清楚,自己向来比旁人修炼得更快些。
她由此恍然:原来即便是名师亲授,最终能领悟多少,终究要看学生自身的天分。
毕竟,倘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自身领悟不了、跟不上,那也只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