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仁贵的军报送达后,寇封立即仔细阅读起来。
得知薛仁贵用计离间张鲁与马超,迫使马超投降,一举拿下汉中。更令人振奋的是,太史慈在上庸击退曹军,射伤许褚,令其大败而归。
寇封欣喜万分,暗赞薛仁贵不愧为威震天下的名将,如此战绩,堪称当世顶尖!
他很快将捷报传达给众文武。众人听闻汉中已得,曹军在上庸受挫,纷纷斗志昂扬。
此时老将黄忠主动请缨:主公曾许诺曹军来犯时让末将出战,如今薛仁贵将军已取汉中,曹操必已发兵,末将愿为先锋!
寇封朗声笑道:汉升放心,此战必让你大显身手。我驻守南郡的十二万大军,包括虎卫军、水军、落日营等都将出征!
众将闻言,个个摩拳擦掌。与孙刘对峙不同,与曹操交锋更能激发他们的战意。
见黄忠、甘宁、宇文成都、魏延等人战意高涨,寇封当即下令:速将曹军南下的消息散布至益州,让刘璋明白我军意图。同时警告张松,若刘璋敢趁我军与曹军交战之际轻举妄动,待我拿下益州后,定拿他问罪!
亲卫领命去安排细作传信。
寇封继续部署:如今曹军先锋在上庸受挫,主力又屯兵关中,必会南下增援。命黄忠、魏延为先锋,诸葛亮随军,率五万精兵火速驰援汉中,阻击曹军!
“我率七万大军出征,庞统、宇文成都、甘宁、文聘等将领随后增援,与曹操决战汉中!”
“此战必粉碎曹操最后妄想,让他明白——天下由我寇封主宰,而非他曹孟德!”
“另传令戚继光、岳飞、赵云三人严防各境,若汉中战事胶着,曹操恐转攻他处!”
军令既出,黄忠与魏延即刻领兵疾行。
寇封凝视益州地图,眉头紧锁——此地易守难攻,纵使刘璋庸碌无能,欲全取益州至少需一两年光阴。
“必须找到速胜之策!”他指尖重重点在地图上,“若拖延日久,即便此战击退曹操,他仍可卷土重来……”
自降临汉末不过四载,他已打下这片基业,此刻更觉时不我待。
***
益州城内,刘璋惊闻薛仁贵攻破汉中,张鲁覆灭,初时愕然:“张鲁竟如此不堪一击?”
昔日恨不能食其肉,如今见张鲁身死族灭,反倒生出物伤其类之悲。照此雷霆之势,若寇封调转兵锋……
正惶恐间,忽悉马超因张鲁通曹而反,才致汉中易主,刘璋顿时拍案怒骂:“蠢货!勾结曹贼,死有余辜!”
骂声未落,他猛然惊醒——汉中即将成为寇曹决战之地。无论谁胜,下一个目标必是益州!
“我……挡得住吗?”冷汗浸透衣背,刘璋急召张松、黄权等人商议,绝望如潮水般漫上心头。
---
刘璋环视聚集在堂下的谋士们,沉重地叹了口气:诸位,如今薛仁贵为寇封攻占汉中,曹操又派夏侯渊前来争夺。据探马所报,两家在汉中周边已集结数十万大军,战事恐难避免。我益州该如何自处?
黄权闻言骤然变色,捶胸顿足道:主公!当初下官就力谏不可引寇封入汉中,这岂不是开门揖盗?如今汉中被其占据,我军门户洞开,再难抵挡寇封兵锋!
刘璋面色灰败:果真无计可施了?
黄权突然转身戟指张松,厉声喝问:张子乔!今日之祸皆因你蛊惑主公所致!若不是你主张借寇封之兵,何至如此境地?你还有何话说!
这番指责让刘璋眼神也阴沉下来。虽说最终采纳建议的是他自己,但身为州牧岂能认错?总需要有人来承担罪责。此刻他望向张松的目光已带上森然杀意——这本就是历代主君惯用的手段。
察觉到气氛变化,张松立即高声辩解...
(
“黄权,此事虽由我提出,但主公当初也是同意的。如今天下局势明朗,寇封与曹操南北对峙,已成定局!”
“益州如今是唯一未被攻占之地,曹操与寇封必会发兵来取!”
“即便没有我的建议,他们照样会出兵。如今有寇封在前阻挡,至少曹操暂时无法攻入!”
“待他们两败俱伤,我益州或许才有一线生机。否则,仅靠益州一地之力,如何抵挡曹操与寇夹击?”
张松的反问让黄权哑口无言。
确实,无论是否请求寇封出兵,两大诸侯都会攻打益州。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引导,让曹操与寇封相争,或能为益州争取生机。
想通这一点后,刘璋亦不再追究张松之责。
“罢了,传令张任驻守巴郡,密切关注汉中战况。若曹操与寇封分出胜负,速速来报!”
“益州……若守得住便守,若守不住,谁胜便归顺谁吧……”
说完这番话,刘璋仿佛苍老十余岁,面如死灰。
见此情形,张松与**心中暗喜。
若寇封大军施压,刘璋或许真会投降,如此便可轻松拿下益州。否则,若刘璋顽抗,即便寇封取胜,亦需耗费大量时间。
当然,前提是寇封能击败曹操。
刘璋不知的是,他麾下三大谋臣,已有二人投靠寇封。若知晓此事,他必会当场诛杀张松与**,誓与寇封不死不休!
与此同时,上庸城再次被曹军团团围困。
益州多山,城池多依山而建,与别处不同。
汉中之战紧锣密鼓,北门城墙成为唯一突破口,此等布防令攻城部队举步维艰。唯有逐城攻克方能推进,一城受阻则大军寸步难行!
夏侯渊凝视上庸城墙,怒火中烧:如此消耗,纵使全军覆没也未必能夺下汉中!
近来与寇封军交战,昔日所向披靡的曹军屡现疲态。自葫芦口败退,连失豫徐二州后,曹军士卒见寇封旗号便军心涣散,此等情势着实堪忧!
正当夏侯渊愁眉不展之际,城头突然欢声雷动。只见薛字旗与马字大纛相继竖起——薛仁贵与马超率援军已至!这标志着马超正式归顺,汉中援军抵达。
夏侯渊面色灰败:本就固若金汤的城池,如今又添生力军...
危急时刻,探马飞奔来报:曹仁将军率五万精兵距城三十里,丞相十万大军三日内可至! 闻言,夏侯渊眼中重燃希望——待援军会师,十万雄师将合围上庸!
**
**713**
**如此一来,或许能一举攻破上庸城!**
然而,紧随而至的军报,却让夏侯渊脸上的喜色骤然消散——
**“报!夏侯将军,斥候传来消息,寇封派遣黄忠、魏延为先锋,率五万大军已先行抵达汉中!”
“按行程推算,此刻他们恐怕已踏入汉中境内!”
听闻此言,夏侯渊神情一沉,摇头叹道:“看来,即便子孝(曹仁)率军赶来,也无法速取汉中了。唯有等丞相(曹操)亲临,再作谋划!”
原本,夏侯渊打算趁曹仁抵达后集结十万大军,抢先攻占上庸。但黄忠、魏延增援汉中的消息,彻底打消了他的念头。面对城中守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黄忠的援兵将至,即便夏侯渊心中怀有为兄 ** 之念,此时也不敢贸然强攻。
接下来,天下两大雄主——曹操与寇封的博弈,才是此战胜负的关键。至于他们这些将领,只需静候军令即可。
另一边,黄忠、魏延与诸葛亮率五万大军自南郡疾行至汉中。诸葛亮当即对黄忠说道:“汉升将军,汉中虽已收复,但曹军正猛攻上庸,我军需即刻驰援。”
“此外,须分兵驻守各县,以防后方生变。即便刘璋趁机发难,亦不可让其断我归路。”
黄忠深以为然,点头道:“军师所言极是。末将便分兵一万留守各县,余众直赴上庸,如何?”
诸葛亮素来用兵谨慎,此议正合其意。于是大军分头行动,各部依令奔赴各处要地。
曹仁率军抵达上庸城外时,正好与夏侯渊汇合。
两位老友久别重逢,自然要好好叙旧一番。
妙才,如今我们两支军队合并,兵力将近九万,为何不趁上庸守军薄弱之际发动强攻?曹仁开门见山地问道,若是等寇封的大军赶到,我们的处境只会更加被动。
夏侯渊无奈地叹了口气:上庸城依山而建,城墙高耸,根本没有迂回的可能,只能正面强攻。守军占据地利,我们实在难以取胜。况且,虽然我们获得了增援,但敌军同样有援军赶来。今日清晨,薛仁贵就带着马超等人前来支援,大大提振了守军士气。探子还回报说,黄忠已率领五万大军进驻汉中。眼下汉中地区已聚集了双方近二十万兵力,此时强攻绝非明智之举。
听了这番分析,曹仁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寇封此人确实是我们的大敌,每一步都把我们限制得死死的。看来想要拿下汉中,只能等主公率主力前来,与寇封在汉中决战了。
既然暂时无法出兵,曹仁又提醒道: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直按兵不动,必须谨防敌军夜袭。若再遭遇败绩,我们两个都难逃罪责。
夏侯渊深以为然,立即下令全军加强戒备,增派巡逻士兵,严防敌军偷袭。
此时的上庸城内,薛仁贵见曹仁和夏侯渊的军队既不进攻也不撤退,心中颇为不悦。正当他准备趁夜发动突袭时,黄忠、魏延和诸葛亮率领四万援军抵达上庸。
得知薛仁贵夜袭的计划后,诸葛亮劝说道:薛将军,曹仁与夏侯渊都是当世名将,必然早已防备夜袭之事。
“我军据守城池,已占尽地利,切不可将天时地利拱手相让!粮草充沛,兵强马壮,岂容轻举妄动?”
“曹军虽有关中补给,然久战必疲,连番败绩早已挫其锐气,如何与我军抗衡?”
“当务之急,只需稳守待援,待主公亲率大军抵达,再与曹操一决雌雄!届时将军所蓄之势,必如雷霆迸发!”
薛仁贵初闻此言,本欲争辩,但细思诸葛亮的谋划,竟觉句句在理——
若冒险夜袭,胜则罢了;若败,此前积攒的优势必将荡然无存,反令曹军士气重振!
这些年曹操与寇封交锋未尝一胜,此消彼长之下,敌军早已心生畏惧。倘若此战失利,岂非让曹军窥破我军并非不可战胜?
思及此处,薛仁贵终是叹服。诸葛亮之策确如磐石般稳妥。
若换作庞统在此,只怕会执戟赞同夜袭之议,至多略作筹谋。二者风格泾渭分明——
一求稳如泰山,一求险中制胜。
此后数日,两军竟默契地偃旗息鼓,各自休整,静待主帅亲至展开决战。
公元210年五月初,寇封率七万精兵直抵汉中。至此,其麾下大军已达十五万之众,猛将谋臣云集:宇文成都、文聘、庞统、薛仁贵、诸葛亮、黄忠、甘宁、魏延、太史慈、马超、庞德等人悉数到场。
曹操亦亲领十万大军压境,携曹洪、曹仁、夏侯渊、阎行、王双、许褚、司马懿、贾诩、程昱等文武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