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日子仿佛与外界隔绝,时间的流速都变得不同。沈若曦的全部心神都系在女儿身上,喂水、擦身、观察伤口、安抚因疼痛而哭闹的孩子,几乎不曾合眼。司羽凡也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处理着缴费、取药、与医生沟通等一切杂事,沉默而可靠。
直到第三天下午,病房门被“哐当”一声推开,打破了这片紧绷的宁静。
王莉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水果、营养品,还有一个厚厚的信封。她一眼看到病床上脸色依旧苍白但精神尚可的念曦,又看到守在床边、同样一脸疲惫的沈若曦和坐在不远处沙发上面色凝重的司羽凡,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大步走到床边。
“哎呦我的小祖宗,可把王姨担心坏了!”她小心地避开念曦腹部的伤口,轻轻摸了摸孩子的脸蛋,语气里满是心疼,“怎么样?还疼不疼?告诉王姨,想吃什么,王姨给你买!”
念曦看到熟悉的王莉,虚弱地笑了笑,小声说:“王姨,我不疼了。”
王莉这才转向沈若曦,将手里的东西一股脑放在床头柜上,又把那个厚厚的信封塞进她手里,语气干脆利落:“这是店里这几天的流水,还有我和几个老顾客凑的一点心意,你收着,给孩子买点好的补补。”
沈若曦连忙推拒:“王莉,这不行,店里已经够让你费心了……”
“跟我还客气什么!”王莉眼睛一瞪,不容分说地按住她的手,“店里有我盯着,你一百个放心!惠民那边老店员都熟手了,星光这边我暂时多跑跑,新招的店员也还算机灵,出不了岔子。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给我好好照顾念曦,天塌下来也有我先顶着!”
她说着,目光若有似无地扫了一眼旁边沉默不语的司羽凡,语气放缓了些,意有所指地对沈若曦低声道:“我看这儿……也有人搭把手,你就安心待着。工作的事,永远比不上孩子重要。”
沈若曦握着手里的信封,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情谊,鼻尖有些发酸,低声道:“谢谢你,王莉。”
“谢啥!”王莉拍了拍她的肩膀,又逗了念曦几句,便风风火火地离开了,说是店里下午还要盘货。
王莉的到来,像一阵强劲而温暖的风,吹散了沈若曦部分对于工作的后顾之忧。她看着床头柜上那些补品和手里的信封,心中满是感激。在她人生的岔路口,事业上的伙伴给了她最坚实的支持。
傍晚时分,病房门再次被轻轻敲响。
周东林提着一个保温桶走了进来。他穿着素色的夹克,身形依旧挺拔,脸上带着温和的关切。他的目光先是在病床上的念曦身上停留片刻,流露出真切的心疼,然后才转向沈若曦。
“若曦,辛苦了。”他将保温桶放在桌上,“炖了点清淡的山药排骨汤,念曦现在应该能喝一点,你也喝些,补补力气。”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体贴,让人如沐春风。
“东林,又麻烦你了。”沈若曦站起身,接过保温桶,脸上带着感激的浅笑。司羽凡也站了起来,对着周东林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周东林的目光在病房内快速而细致地扫过。
他看到了并排放在病床两侧的椅子,看到了沈若曦眼底对司羽凡不再全是排斥和冰冷的平静,也看到了司羽凡身上那挥之不去的疲惫和眼中对女儿毫不掩饰的关切。
他还捕捉到了更微妙的东西。
当沈若曦转身放保温桶,视线无意掠过司羽凡时,那眼神里一闪而过的,不再是纯粹的恨意或冷漠,而是一种连她自己可能都未曾清晰察觉的、混杂着审视、复杂,甚至……一丝极其细微的、因共渡难关而产生的松动痕迹。
那是一种基于共同血脉和此刻特殊情境下,重新建立起来的、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微妙联系。
周东林的心,像是被一根极细的针轻轻刺了一下,不剧烈,却带着清晰的钝痛。
他何其敏锐,几乎瞬间就明白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这个封闭的病房空间,这个他们共同的孩子,像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正在以一种他无法介入、也无法阻挡的力量,重新连接起那对曾经断裂的纽带。
他站在原地,脸上温和的笑容未变,眼神却几不可察地黯淡了一瞬。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位置的尴尬,也看清了沈若曦眼中那正在发生的变化。
他沉默了几秒,再开口时,语气依旧温和,却悄然将关心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念曦,周叔叔给你带了汤哦,等会儿让妈妈喂你喝一点,喝了伤口好得快。”他走到床尾,保持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弯下腰,笑着对念曦说,眼神慈爱。
然后,他直起身,对沈若曦说道:“店里和王莉那边要是有什么需要跑腿的,随时给我打电话。你照顾好孩子和自己,别太累着。”
他的话语体贴周到,却不再包含任何超出朋友界限的试探或期待。他主动地、清晰地将自己定位在了“朋友”和“叔叔”的位置上。
沈若曦似乎也察觉到了他这份微妙的退让,怔了一下,才点头轻声道:“嗯,谢谢你,东林。”
周东林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也没有久留。他最后看了一眼病床上的念曦,又对司羽凡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病房,轻轻带上了门。
他的背影依旧挺拔,却带着一种清醒的、克制的孤独。
司羽凡看着关上的房门,又看向沉默的沈若曦,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默默地坐回了沙发里。
沈若曦站在原地,手里还提着那个温热的保温桶,心里却因为周东林那了然又退让的眼神,泛起一阵复杂的涟漪。她明白,他看懂了些什么,也做出了他的选择。
生活的岔路口,有人雪中送炭,坚定同行;有人审时度势,默默退守。而她自己,站在这旋涡的中心,看着病床上羸弱的女儿,感受着身边人复杂的变化,前路似乎清晰,又似乎更加迷雾重重。她需要时间,需要更冷静地去审视,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