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就能来一船,这速度可真够快的。一旁的老调度员听了,忍不住感慨。他手里转着记录册,在物资到港计划那页飞快记下日期,照这进度,不出半年,从北海港到炎黄城的铁轨就能铺得差不多了。
工头张奎蹲在新铺的铁轨上,用手背抹了把汗,望着远处的海面:可不是嘛,前阵子还愁材料跟不上,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一船差不多五千根,二十天一趟,算算正好够咱们这千来号人忙活的。他用脚轻轻踢了踢铁轨,这铁家伙结实,铺下去就踏实。
旁边的小李正给螺栓涂防锈漆,闻言接话:等轨道连起来,火车一通,咱们运材料也方便多了。到时候从炎黄城拉来水泥、零件,直接卸在铁轨边,省了多少马车来回跑的力气。”他说着,加快了手上的动作,漆刷在金属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码头上,负责接收的工人也在议论:听说下批铁轨还改进了接口设计,拼接起来更严实,跑火车时震动能小不少。那敢情好,咱们铺的时候也省点劲,不用反复调松紧了。
夕阳把铁轨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延伸的线,一头拴着港口的忙碌,一头系着工地的期待。二十天一趟的船期,成了所有人心里的一个盼头,催着大家加劲干——毕竟,谁不想早点看到第一列火车呢?
铁轨在北海港的货场里只安静待了一夜。天刚蒙蒙亮,港务署的调度铃就急促地响了起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二十辆马车排成队,车夫们正忙着给车轮轴上抹油,车板上铺着厚厚的稻草——这是为了减少铁轨运输时的颠簸。王铁山带着昨晚卸船的工人,正把铁轨一根根往马车上装,慢点放,别磕着的叮嘱声此起彼伏。
第一辆马车出发时,朝阳刚跃出海面,金色的光洒在铁轨上,泛着温暖的光泽。车队沿着刚修好的碎石路前行,车轮碾过石子发出嘎吱声,铁轨在车厢里偶尔碰撞,发出沉闷的“哐当”声。押车的汉子坐在车头,手里攥着鞭子,却不常挥动,只是时不时回头看看车上的铁轨,像守护着什么宝贝。
通往炎黄城的路早已不是当年的土路。半年前,马小云就让人沿着规划好的铁路线,先修了一条能走马车的便道,道旁每隔十里就有一个临时驿站,驿站里备着茶水和替换的马。车队走到驿站换马时,总会围上来些村民,踮着脚看马车上的铁轨。这黑铁家伙就是能跑火车的?有人好奇地问,押车的汉子便笑着点头:是啊,铺在地上,火车一跑,比马运快十倍!
与此同时,炎黄城到北海的铁路工地上,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分成两拨,一拨在平整路基,用石碾子把土压实,压得像铁板一样硬;另一拨则在铺设水泥铁枕——这些铁枕是提前半个月就做好的,长约两米,中间留着嵌铁轨的凹槽,底部还铸着防滑的纹路,稳稳地嵌在路基里,水泥还带着淡淡的湿气。
铁轨到哪了?工头张奎举着望远镜,望着来路的方向。他手里捏着一张图纸,上面标着每根铁轨的位置,得赶在雨季前把这一段铺完,不然水泥受潮,牢度就差了。旁边的年轻工人小李正蹲在铁枕旁,用棉布擦着凹槽里的灰:张头您放心,昨儿收到电报,说今儿一早就发车,估摸着晌午就能到。
正午时分,远处传来了熟悉的哐当声,小李跳起来:来了!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烟尘滚滚中,车队正缓缓驶来。马车上的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条黑色的长龙。
卸轨的场面比在港口时更讲究。工人们先在铁枕旁搭起简易的木架,用粗麻绳把铁轨吊起来,再慢慢放到铁枕的凹槽里。对齐!再往左挪半寸!张奎站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根小木棍,时不时敲敲铁轨的接缝处。铁轨的两端都有预留的孔洞,得用螺栓穿起来固定,这活儿最磨人,得两个人配合,一个扶着螺栓,一个用扳手拧,稍不留神就会歪掉。
小李和老工人王师傅一组,小李扶螺栓,王师傅拧扳手。阳光烤得铁轨发烫,两人的汗水滴在铁枕上,很快就蒸发了。这铁轨沉归沉,倒是平展,王师傅擦了把汗,比咱们之前用的土办法铺的木轨强多了,火车跑在上面准稳当。小李笑着应:等铺到炎黄城,我高低得坐回火车,看看有多快!
铺轨的速度比预想中快。白天,工人们顶着太阳干,号子声、扳手的敲击声、铁轨的碰撞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歌;傍晚,就着驿站的马灯,他们还在检查白天铺好的铁轨,用水平仪测平整度,用锤子把松动的螺栓敲紧。马小云偶尔会来工地看看,他不怎么说话,就蹲在铁枕旁,用手摸铁轨的接缝,有时会指着某个地方说:这里的螺栓再拧两圈,要让铁轨和铁枕像长在一起似的。
一周后,从北海港运来的铁轨已经铺了足足十里地。站在高处望去,黑色的铁轨顺着地势蜿蜒,像一条巨龙,一头连着热闹的北海港,一头朝着远方的炎黄城。铁轨的接缝处,螺栓闪着银光,水泥铁枕牢牢地嵌在土里,仿佛在说:就这么扎根了。
张奎让人在铺好的铁轨上试推了一辆小推车,车轮碾过铁轨,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平稳得很。他咧开嘴笑,对着工人们喊:瞧见没?等全线铺完,火车跑起来,比这推车稳当十倍!
夕阳西下时,工人们坐在铁轨上歇脚,有人拿出干粮,就着水啃;有人用手指敲着铁轨,听那清脆的当当声。小李望着铁轨延伸的方向,心里琢磨着:等铺到炎黄城,第一列火车开过去时,自己一定要站在车头,看看这用汗水铺出来的路,到底能跑多快。而那些静静躺在铁枕上的铁轨,仿佛也在等待着那一刻,等待着用震动和轰鸣,回应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