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山西各地的日伪军仿佛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公路上再也看不到三五个鬼子、十几个伪军就敢大摇大摆巡逻的场景;偏远地区的炮楼也大多人去楼空,只留下些残破的躯壳。日军,这支曾经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第一次在山西这片土地上,显露出了对八路军,尤其是对那支神秘莫测的晋中独立旅,深入骨髓的忌惮。他们龟缩在坚固的城池里,依靠囤积的物资和加固的工事,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未知的进攻,再不敢轻易将小股部队送入八路军和根据地民兵无处不在的汪洋大海之中。
如此一来,日军精心构筑的“囚笼政策”,事实上已然名存实亡。那些被放弃的据点和交通线,成为了八路军各地方部队和游击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不仅恢复了活动,甚至开始公开训练、征收公粮,根据地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与日军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蓬勃发展的旺盛生机。
宋兴华提供的“飞雷炮”制作技术和标准化操作手册,以其成本低廉、制造简单、威力巨大的特点,迅速在八路军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中流行开来,成为了攻坚拔点的“利器”。加之宋兴华为总部提供大量迫击炮、步兵炮、山炮,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火力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如今,拔除一个中型据点,往往不再需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几轮炮火轰击,就能让守敌肝胆俱裂。
更重要的是,与苏联秘密交易的6个苏械师的装备,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陆续运抵根据地。面对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和宝贵的装备,八路军总部高瞻远瞩,决定进行一次全军范围的大整编,以适应未来更大规模、更高强度的作战。
整编方案宏大而周密:核心主力115师、120师、129师,六旅十二团的主编制不动,各师下辖的10多万主力部队、近30万地方部队,进行混编升级。
10多万主力部队整编成12个主力旅,每旅1万人,采用三团制。其中6个为苏械旅,4个为国械旅,2个为日械旅。
近30万地方部队整编12个独立旅,每旅8千人,采用两团制。其中4个为苏械旅,8个为国械旅。
其他18万地方部队以独立团、独立营、独立连形式,受所在军区、军分区辖制。
时间上,12个主力旅需在1940年3月前完成整编;12个独立旅则需在1940年9月前完成。
这是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意味着到1940年底,八路军将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装备标准化、指挥体系更加完善的主力野战部队。山西日军的力量收缩,恰恰为这次大规模整编提供了相对安稳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训练时间。
在八路军总部筹划全军整编的同时,晋中、晋南等根据地,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光复的平遥、介休、灵石、孝义四县,与原有的武乡、榆社、太谷、辽县、和顺、黎城六县,彻底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块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丰富的稳固根据地。这片土地,不再是被敌人分割、封锁的零星区域,而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战略整体。
根据地的建设在领导小组组长张启明、副组长李慕华这两位地方工作专家的领导下,开展得如火如荼。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发展商贸、兴办教育、建立基层政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确保根据地的安全,宋兴华协助领导小组,在每个新光复的县都成立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独立营,编制在500至600人,装备清一色的国械或缴获的日械,并加强了机枪和迫击炮。同时,在村、区、县三级,普遍组建了由党组织直接领导的治安队伍,总人数达到四五百人,负责维持地方秩序,清剿潜伏特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这些措施,使得根据地不仅成为了部队休整补充的可靠后方,更成为了兵员、粮秣、被装源源不断的供应基地。根据地的人民,亲眼看到了八路军不仅能打鬼子,还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拥军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无数青年踊跃参军,各个训练营人满为患。
作为造成这一切变化的发动机和核心力量,晋中独立旅也在这股洪流中飞速壮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扩编与升级。
独立旅下属的主力团由两个增加至三个。新成立的独立3团(国械团),兵力2550人,步兵营、连、排、班编制与独立1团、独立2团完全相同,保证了战术执行的一致性。唯一不同的是,其团属炮营没有装备105毫米和75毫米山炮,而是换装了18门射程、精度和可靠性俱佳的德国Le.IG37型75毫米步兵炮,这使得独立3团在伴随步兵攻坚和野战支援方面,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和精准打击能力。
人事也随之调整:原独立1团副团长陈大海升任独立3团团长,扛起了组建新一团的重任。一批在之前战斗中表现出色的营、连级干部得到提拔,充实到各级指挥岗位。
原独立1团二营长孙同升任独立1团副团长。
原新二团连长李大同升任独立1团二营营长。
原新二团连长陈峰胜任独立3团政委。
原新兵营营长张书逸升任独立3团副团长。
原新兵营营长王景臣升任独立3团一营长。
原新兵营营长刘铭升任独立3团二营长。
原新兵营营长李全升任独立3团炮营营长。
受晋中独立旅直辖的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也新增了104团,编制与原有的101、102、103团相同,满编1260人。这使得同盟军的总兵力达到了6460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辅助作战力量。这些深受军国主义之害、幡然醒悟的日本士兵,在接受了正确的思想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后,战斗意志坚定,对日军的战术、习惯知根知底,在未来的战斗中必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经此扩编,晋中独立旅及其直辖部队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1.8万余人!这还不包括正在紧张训练的1100余名坦克兵。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强大师级作战集团,已然在太行山深处悄然成型。
宋兴华在虽然消耗了大量兑换武器、弹药的军功值,但光复县城、击毙敌军、缴获物资、取得战役胜利所带来的收益更为可观。他的系统面板上,军功值总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净增了二百万,达到了2780万之巨!
不过宋兴华这只蝴蝶带来的效应,也促使他的日军做出了更强烈的反应。在山西日军龟缩防御、八路军全力整编、根据地蓬勃发展之际,一支新的日军部队,已经在东北完成了组建,正蓄势待发,准备踏上前来山西的征途。
这便是历史上本应在1940年组建的日军第25师团。由于山西局势的急剧恶化,其组建进程被大大加快,师团长依旧由那位以顽强和战术呆板着称的渡边正夫中将担任。根据华北方面军和大本营的紧急磋商结果,第25师团——一个齐装满员的乙种师团,计划于1939年11月底至12月初,自华北平津地区乘车南下,经正太铁路,入晋支援第一军。这支生力军的到来,无疑将给山西刚刚好转的战局,投下一块沉重的砝码,带来巨大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