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地脉共鸣
“北极星”前哨站发现的新型背景噪声,如同在寂静的乐章中加入了一段奇异的低音部。“溯源”小组立刻投入分析,陈教授发现这种噪声的频率特征与地球极低频(ELF)电磁波段的某种固有共振模式高度吻合,而墨老则指出,该前哨站所在的西伯利亚地区,在古老萨满传说中,正是“世界之脊”与“天空能量”交汇的圣地。
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玄学,再次在这细微的发现中交汇。林凡指示,加强对各前哨站所在地古老传说和地质历史的搜集研究,这或许能提供模型之外的、直觉性的指引。
就在“星钥计划”稳步推进,不断有新的碎片被发现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发生了。
顾佳负责的dSm基金会,启动了一个旨在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是资助西南边陲一个古老村落的民俗文化传承。这个村落坐落于群山环绕的盆地,位置极其偏僻,几乎与世隔绝。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前期考察时,带回了一些村民手工制作的、用于祭祀的陶俑和编织物照片。其中一件陶俑的造型颇为奇特,非人非兽,身上刻满了扭曲的纹路。
这些资料按惯例,会有一部分非敏感内容进入dSm的内部文化资料库。安迪团队的数据挖掘程序,在例行扫描时,捕捉到了这张陶俑照片。程序将其纹路与“溯源”小组正在研究的龟甲刻痕进行了初步比对,触发了低概率相似性警报。
这个警报并未引起“溯源”小组太多注意,类似因图像模糊或巧合触发的误报时有发生。但这份报告,却被例行呈送到了林凡的案头。
林凡原本只是随意浏览,但当他的目光落在那张陶俑照片上时,体内那源于系统的感知力,竟然再次自主地微微波动了一下!虽然远不如手持龟甲时强烈,但那种同源的、触及“地脉”能量的微妙共鸣感,确实存在!
他立刻重视起来,下令基金会项目组,在不惊动村民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收集该村落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关于这个陶俑的传说、制作工艺以及村落本身的历史和地理环境。
反馈的信息很快汇总过来。村落名为“落星坳”,传说其先祖为避远古战祸,循“星陨之指引”迁居于此。村中世代传承着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祭祀的对象并非具体的神佛,而是“山泽之气”与“星辉之精”。那个奇特陶俑,正是仪式中用来“承接星辉”的器皿之一,其上的纹路,据村中老人说,是模仿“地脉走向”而刻。
落星坳!星陨之指引!山泽之气!星辉之精!地脉走向!
这些词汇,与“星钥计划”和龟甲星图所揭示的奥秘,形成了惊人的呼应!
林凡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看似普通的古老村落,其选址绝非偶然,它很可能就坐落在一个重要的“地脉”节点,或者说“耦合点”之上!村民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并记录着这种天地能量交互的现象!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去一趟落星坳。
这个决定让安迪和王漫妮都感到有些意外。以林凡如今的身份和面临的复杂局面,亲自前往一个偏僻村落风险不小。但林凡态度坚决,他只带了最精简的SSG护卫和一位“溯源”小组的成员(墨老主动请缨),以文化考察和基金会回访的名义,悄然出发。
经过漫长的旅途,当林凡踏上落星坳的土地时,那种熟悉的、来自大地深处的能量流动感比在西部无人区时更加清晰和磅礴!他甚至不需要借助龟甲,就能隐约感知到脚下那如同江河般奔涌的“地脉”之力。这里的能量节点,比“昆仑”站更加活跃和……古老。
村中的长老接待了他们。长老年逾古稀,眼神却清澈而深邃。他看着林凡,浑浊的眼中似乎闪过一丝了然的微光。
“远来的客人,身上带着星空的印记,也带着大地的回响。”长老的声音苍老而沙哑,说的话却让林凡心中一震。
墨老上前,用古老的礼仪与长老交流,询问关于祭祀和陶俑的事情。长老并未藏私,缓缓讲述着先祖的传说,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观察山川走势和星辰变化,来确定祭祀的时间和地点,如何制作陶俑来“安抚地气,接引星光”。
听着长老的叙述,对照着墨老的翻译和解释,林凡脑海中那个关于“天地耦合”的模型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这些口耳相传的古老智慧,虽然披着神话的外衣,但其内核,竟与最前沿的科学猜想如此接近!
在离开落星坳前,林凡站在村口那棵据说是先祖手植的巨树下,仰望着因为没有光污染而显得格外璀璨的星空。在这里,天与地的距离仿佛被拉近了,星辉如同实质般洒落,与脚下奔涌的地脉能量交融在一起。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原始而磅礴的力量。
“星钥计划”捕捉的是来自深空的只言片语。
而在这里,在这古老的村落,他仿佛听到了地球本身与宇宙亘古对话的……完整和声。
这张“静默之网”,或许不仅应该望向星空,也应该更深入地,倾听脚下这颗星球自己的……心跳。
(第一百三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