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
你是不是一个经常郁郁寡欢的人?
你说世界很好,为什么我看不见?
如果世界上有种无痛死掉的方法,你会不会选择?
…
系统的来说,抑郁症的本质是大脑奖励系统出了问题,正常人能从社交学习和日常活动中获得快乐,
而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难以释放多巴胺,这也让他们对生活提不起任何兴趣,
对于一些人来说,抑郁症并非一片死寂的荒原,而是一座燃烧的牢笼。
他们在内心无尽的虚无中,被迫抓住最炽热的火焰——性——只为短暂地确认自己还活着。
这不是放纵,而是一种绝望的自救,一种用疼痛来掩盖疼痛的复杂心理代偿。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抑郁症确实与大脑奖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但将一切归咎于“多巴胺不足”是危险的简化。
对于一部分患者,强烈的性刺激确实能暂时“重启”麻木的感知系统,带来一种压倒性的、足以覆盖精神痛苦的生理体验。
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用短暂的高潮,来填补持续的空虚;用强烈的羞耻,来惩罚感觉不到的自我。
为了填补这种空虚和追求更快乐的感觉,他们会不断追求更刺激的性体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快感——空虚——追求快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欲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每一次的放纵都不再仅仅是欲望的驱使,而是内心深处的绝望在作祟。
他们认为这种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却不知其实是在自我毁灭。
当激情褪去,空虚和羞耻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慢慢将他们淹没。
致使他们会陷入更深的黑洞,无法自拔。这种行为就像是一种慢性自杀,慢慢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和身体。
自古以来的性教育在近代却遭遇困境。
家长们对性教育避之如虎,他们担心这样会教坏小孩子。
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性教育在家庭中被忽视,孩子们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认知,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
其心理根源往往深植于早年的创伤。
弗洛伊德所说的“受虐快感”,在此情境下,更像是一种通过身体进行的自我惩罚——“我如此肮脏,只配得上这样失控的关系。”
而当童年遭遇情感忽视或暴力,家不再是港湾时,个体便失去了学习健康情感联结的机会。
他们可能将性作为反抗社会规则的最后阵地,或将其作为唯一熟悉的、能够“感觉”到连接的方式,即使这种连接是扭曲的、自我毁灭的。
一些患抑郁症的人对现实极度失望,甚至抗拒社会规则,厌倦被社会束缚,而x最禁忌的规则之外的东西,
也因此成为他们反抗的一种方式。
当等这种伤害身体的行为过去之后,他们所面对的生活还是原来的那个生活,丝毫没变。
想走出抑郁x成瘾的循环,关键在于打破逃避模式,重建真实情感连接。
一方面,可以借助药物的治疗来调整身体内的化学失衡;另一方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
之后,人们再逐渐用健康的方式来替代性成瘾,比如阅读、社交等活动。
让大脑逐渐适应这种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方式,学会去表达真正的、实际的情感需求,而不再仅仅依靠性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最终,治愈的关键在于实现从“质问为什么停不下来”到“到底在逃避何种痛苦”的转变。
在痛苦面前,逃避不是解决办法,只有直面曾经的痛苦,惟在废墟中才能发现一丝生机。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所逃避的痛苦,并勇敢地去面对它时,才能够真正地摆脱抑郁和性成瘾的困扰,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世界上的抑郁症患者除了很小一部分的是基因突变组成,其中,童年的情感忽视,家庭暴力,过度批评这样导致的抑郁症占大多数。
家是孩子的港湾,当孩子遭受危险,欺负,孩子会寻求父母的帮助,换来的不是安慰和支持,而是忽视,甚至是指责,
“你装什么?活该别人欺负你。”
“就是想多了,你们现在生活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怎么可能抑郁。”
……
童年的雨下了一辈子,鱼儿不管怎么游都挣脱不了。
长此以往,个人就会失去爱人的能力,自我封闭,拒绝和任何人推进情感,这样的情绪会一直积累在体内。
当精神方面承受不住痛苦,身体就会分担这种难以消化的情绪。
气急攻心,情绪积压已久后,心中就像被一块巨石压着,最终某一天巨石落地,各种负面情绪宣泄而出。
适应能力好,在一些时候也称不上优点。
人如果被迫做违背价值观的事情(例如吃恶心食物),大脑会篡改记忆使其合理化,极端情况下,受害者会为施暴者辩护。
这是一种认知失调,有时候直白说出自己的请求,拒绝别人就是对自己的爱护。
很多时候,迁就自己,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担心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或者引起别人的不满。
这样的思维影响下,自己永远爱不了自己。
也使自己越来越没有生活的劲头,这种情况下,抑郁症也慢慢的显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其实,我们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感到累了、不想做了、想要放弃的时候,这并不是一种软弱或者无能的表现,
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提醒,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好好包扎自己的心灵。
等你离开你一直不想待的那个地方,生活美的一面又展现。
享受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好像改观。
升学,工作,出人头地,每个人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像个机器人,出厂的时候,你的思维就早已被固定。
自己目前干嘛干嘛,以后要干嘛干嘛,等你最后发现,自己还不如死掉,反正生活就是这么的一成不变,
学不完的知识,上不完的班,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我们精神世界没顾及到,如果后面物质生活没发生变化。
没了追求的事物,精神世界的思维就会影响人,失眠、想死、不想吃饭、心慌、胸闷、手抖,甚至觉得自己连呼吸都是错的。
说是多出去走走能缓解,那我问,“我都不想要下床,怎么运动起来。”
治疗抑郁症的过程里,吃药,心理辅导,自我开导,其中,第三个说最没有坏处。
对于那些突发病因的人来说,如何积极乐观面对。
其中的一个办法是——“这种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替换成“这种事想教会我什么?”
总觉得忍一忍之后就会好起来,真笨,他们不就觉得你会忍一忍才这样对你吗?
除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的任何让你感觉自己还活着的活动,不能去碰,它们是毒药,不会缓解,只会让你深陷其中。
对明日生活的期盼就是你变好的象征,
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但是你要记住,还有几十亿细胞仅为你而活,你是孤独的,当你不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孤独的人。
治愈,本质上是一场从“我为什么停不下来”到“我究竟在逃避何种痛苦”的转向。
它不是在废墟上强行建造宫殿,而是学会与内心的残骸和平共处,并从中辨认出第一缕微弱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