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梧桐巷褪去了盛夏的燥热,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风一吹,细碎的叶片便落在青石板路上,铺成一层浅浅的“金毯”。忆槐亭旁的茉莉还剩最后一抹淡香,却被巷口新摆的糖炒栗子摊香气盖过,混着吴叔工坊里飘出的桂花糕甜意,把秋日的烟火气拉得满满的。数字文创馆的玻璃门上,贴着张奶奶新剪的“非遗市集”主题剪纸,红底金纹的图案里,手艺人与游客笑盈盈地站在一起,透着热闹的盼头。
苏晚刚把“山海非遗线下展”的收尾报告整理好,就看见林晓举着平板电脑冲进记忆馆,屏幕上是元宇宙展厅“非遗市集专区”的三维效果图:虚拟的青石板路两侧,错落分布着刺绣、剪纸、点心、贝雕等非遗摊位,每个摊位上方都挂着动态灯笼——孙爷爷的摊位挂着刺绣灯笼,张奶奶的摊位挂着剪纸灯笼,洞头陈师傅的摊位则挂着贝雕灯笼,游客的虚拟形象还能提着灯笼逛市集,与摊主实时互动,甚至能直接下单购买实体非遗产品。
“苏晚姐,你看!元宇宙非遗市集的框架基本搭好了!”林晓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眼里满是兴奋,“咱们还加了‘手作直播区’,手艺人可以在虚拟摊位前直播教学,用户点击屏幕就能领取材料包;‘非遗故事角’能播放手艺人的采访视频,比如孙爷爷学刺绣的经历、陈师傅做贝雕的故事;最关键的是‘跨地域联动’功能,能同步链接西安、洞头等地的非遗摊位,用户在元宇宙里逛一个市集,就能买到全国的非遗好物!”
苏晚凑近屏幕,看着虚拟市集中栩栩如生的细节——吴叔的虚拟摊位上,桂花糕正冒着热气;张奶奶的摊位前,剪纸纹样随着鼠标点击缓缓展开;陈师傅的贝雕摊位旁,虚拟海浪正轻轻拍打着“礁石”,忍不住感叹:“这简直是把全国的非遗烟火气都装进了数字空间!对了,下周咱们要办的线下‘梧桐巷非遗市集’,正好能跟元宇宙市集同步开放,让游客既能现场体验,也能线上逛展,还能把线下买的非遗产品扫描进元宇宙,生成专属数字藏品。”
“这个主意太棒了!”林晓立刻在设计图上标注,“我还联系了本地的直播平台,准备在市集期间搞‘元宇宙+线下’双直播,主播既能带观众逛线下摊位,也能切换到元宇宙展厅,展示各地非遗摊位的特色。另外,西安的周师傅、洞头的陈师傅都答应了,会在元宇宙市集的‘异地摊位’直播,还会寄来非遗展品,放在线下市集的‘跨地域展区’里。”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红色邀请函冲进记忆馆,额角还沾着汗:“苏晚姐、林晓姐,好消息!咱们的非遗市集已经邀请到三十多位非遗传承人,除了西安的周师傅、洞头的陈师傅,还有做竹编的李师傅、捏泥人的赵阿姨、擅长古法染布的郑师傅!另外,市文旅局还会派人来调研,说要是效果好,想把‘梧桐巷非遗市集’打造成每月一次的固定活动,甚至推广到其他城市!”
“太好了!”苏晚接过邀请函,翻到非遗传承人的名单,忍不住笑起来,“你看李师傅的竹编,跟孙爷爷的刺绣搭配做香囊,肯定很受欢迎;赵阿姨的泥人要是能结合张奶奶的剪纸纹样,说不定能出爆款文创。对了,孙爷爷不是在准备市集的刺绣体验材料吗?咱们可以让他跟郑师傅合作,用古法染布做绣布,再绣上剪纸纹样,做出‘染+剪+绣’的联名作品。”
夏冉点点头,又从包里掏出个笔记本:“还有个事,上次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家长,好多都问市集能不能加‘亲子非遗体验区’,让孩子跟着手艺人学做小手工,比如迷你刺绣香囊、简单的竹编小筐、卡通泥人。另外,温州肯恩大学的设计系学生,想在市集上设个‘数字创新展位’,展示他们结合非遗做的3d打印贝雕、刺绣纹样手机壳,还想现场教游客用小程序设计非遗纹样。”
林晓立刻拿出平板:“这个简单!咱们在元宇宙市集里加个‘亲子互动区’,家长和孩子能在线上一起做虚拟非遗手工,完成后能生成电子证书;高校学生的数字创新作品,也能同步放进元宇宙的‘创意展区’,用户喜欢就能直接下单定制。对了,市集期间咱们还能搞‘非遗打卡活动’,游客线下逛满五个摊位、线上逛遍三个异地元宇宙摊位,就能兑换非遗小礼物,比如AR书签、迷你剪纸模具。”
三人正讨论得热烈,张奶奶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剪好的“非遗市集”主题剪纸:有手艺人摆摊的场景,有游客体验剪纸的画面,还有印着“非遗市集,匠心传承”的横幅剪纸。“听说要办市集,我连夜剪了这些,到时候贴在巷口和摊位上,既能当装饰,也能让大家一眼就知道是咱们的活动。”张奶奶拿起一张游客体验剪纸的作品,眼里满是期待,“我还准备了两百张剪纸半成品,放在体验区让孩子们剪,再教他们用剪纸做小灯笼,既能学手艺,又能当纪念品。”
话音刚落,吴叔推着小推车走进记忆馆,车上放着十几个精致的点心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着迷你版的“非遗市集专属点心”:有印着刺绣纹样的桂花糕,有做成剪纸蝴蝶形状的绿豆酥,还有仿照贝雕渔船做的糯米船。“我琢磨着市集要让游客尝到非遗的味道,特意做了这些迷你点心,还把预拌粉分成了小包装,准备在体验区教大家做简单的桂花糕,让大人小孩都能上手。”他打开盒子,一股香甜的气息弥漫开来,引得大家都忍不住凑过去看。
没过多久,孙爷爷背着绣绷也来了,绷子上是刚绣到一半的“非遗市集全景图”:青石板路上,手艺人的摊位一字排开,游客们有的在学刺绣,有的在买剪纸,有的在尝点心,连巷口的老槐树都绣得栩栩如生,枝叶间还藏着几个小小的剪纸灯笼。“我这绣品要赶在市集开幕那天挂在记忆馆门口,让大家看看咱们非遗市集的热闹景象。”他拿出几缕彩色丝线,“还准备了两百套刺绣体验材料,每套都有小绣绷、简单的纹样底稿和彩色丝线,教孩子们绣小花朵、小蝴蝶,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喜欢刺绣。”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彻底忙碌起来。张奶奶的剪纸案上堆起了半人高的红宣纸,她不仅剪了市集的装饰剪纸,还为每个摊位设计了专属的剪纸招牌——给竹编李师傅剪了竹编纹样招牌,给泥人赵阿姨剪了卡通泥人招牌,给染布郑师傅剪了染布纹样招牌。每剪好一套,就交给林晓扫描成数字文件,既方便制作实体招牌,又能存入元宇宙市集的摊位界面。
吴叔的工坊里飘出了木头和桂花的混合香气,他不仅做了市集的体验点心,还定制了二十个“非遗点心礼盒”,每个礼盒里都装着不同口味的非遗点心,礼盒外侧印着孙爷爷绣的“非遗市集全景图”局部纹样。“这样游客买回去,既能吃点心,又能了解市集的故事。”他一边打包礼盒,一边说,“还准备了五十套点心体验工具,包括迷你模具、预拌粉和小围裙,让体验区的孩子能干净利落地做点心。”
孙爷爷的绣绷上,“非遗市集全景图”渐渐完整。他用平针绣绣出青石板路,用打籽绣绣出摊位上的点心和剪纸,用盘金绣绣出灯笼的轮廓,最后在老槐树上绣了几只小麻雀,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走。“市集开幕那天,我要在摊位上展示这幅绣品,再教游客绣简单的针脚。”他把绣好的绣品挂在记忆馆的墙上,阳光洒过,丝线的光泽温润如玉。
林晓则频繁往返于梧桐巷和各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之间,带着团队给非遗展品做数字化处理。她教团队用3d扫描技术还原西安周师傅的皮影戏人物、洞头陈师傅的贝雕作品,再用建模软件做效果渲染,还一起设计了“非遗市集数字图鉴”,标注着每件展品的技艺渊源和制作过程。“这些图鉴不仅能给游客当参考,以后还能放进元宇宙的‘非遗知识库’,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背后的手艺。”林晓在工作中说道,团队成员纷纷点头,有人已经开始构思用数字技术让展品“动起来”——比如让虚拟皮影人在元宇宙市集中表演小段故事,让虚拟贝雕在“海浪”中缓缓旋转。
苏晚则忙着统筹市集的线下流程,她带着夏冉在梧桐巷里划分摊位区域:靠近巷口的位置设“传统非遗区”,安排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等本地手艺人;中间区域设“跨地域展区”,摆放西安、洞头等地的非遗展品;巷尾设“数字创新区”,留给高校学生展示3d打印非遗文创;记忆馆门口的空地上则设“亲子体验区”,放着刺绣、剪纸、点心、竹编的体验工具。她还联系了本地的志愿者团队,负责市集的引导和秩序维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梧桐巷非遗市集正式开幕。天刚亮,手艺人就忙着布置摊位:孙爷爷把绣绷和刺绣材料摆上桌,还挂起了“非遗市集全景图”;张奶奶的摊位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剪纸,半成品和工具分开放置,方便游客体验;吴叔的摊位前支起了小炉子,刚烤好的桂花糕冒着热气,引得路过的人频频驻足;竹编李师傅的摊位上,大大小小的竹编筐、竹编灯笼整齐排列,还放着几根竹子,准备现场演示竹编过程;染布郑师傅则挂出了各色染布,从靛蓝到绯红,像一道道彩虹挂在巷子里。
巷口的拱门上,挂着张奶奶剪的巨型“非遗市集”横幅,两侧挂着孙爷爷绣的灯笼;元宇宙市集的宣传海报贴在每个摊位旁,游客扫码就能进入线上展厅;“跨地域展区”里,西安周师傅的皮影戏箱子、洞头陈师傅的贝雕渔船模型格外显眼,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两地手艺人的祝福视频。
市文旅局的调研人员刚走进巷口,就被热闹的氛围吸引:孩子们围在张奶奶的摊位前学剪蝴蝶,家长们在吴叔的摊位前排队买桂花糕,年轻人对着高校学生的3d打印贝雕啧啧称奇,还有不少游客拿着手机,一边逛线下摊位,一边在元宇宙市集里打卡异地摊位。
“没想到梧桐巷的非遗市集能做得这么丰富,既有传统手艺,又有数字创新,还能联动各地非遗资源。”调研人员忍不住赞叹,“特别是这个元宇宙市集,解决了地域限制,让游客能一次性接触到全国的非遗好物,这个模式值得推广!”
苏晚笑着递上“非遗市集数字图鉴”:“咱们不仅想让市集成为展示平台,更想成为传承纽带。比如孙爷爷和郑师傅合作的‘染布刺绣香囊’,就是传统手艺的跨界融合;高校学生的3d打印贝雕,是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元宇宙市集的异地联动,则能让各地非遗资源流动起来,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上午十点,元宇宙市集同步开放,线上直播间的观看人数瞬间突破十万。主播先带着观众逛线下摊位:在孙爷爷的摊位前,展示了“非遗市集全景图”的刺绣细节;在张奶奶的摊位前,直播了剪纸蝴蝶的制作过程;在吴叔的摊位前,还现场品尝了桂花糕,引得弹幕里满是“想吃”“求链接”的留言。
随后,主播切换到元宇宙展厅,带观众逛西安周师傅的皮影摊位。屏幕里,周师傅正在直播制作皮影人,他手里的刻刀在牛皮上灵活游走,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就成型了。“大家好!我是西安的周师傅,欢迎大家来元宇宙市集的西安摊位!”周师傅对着镜头挥手,“今天我会教大家做简单的皮影纹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屏幕领取材料包,跟着学!”
弹幕里瞬间热闹起来,不少观众下单购买皮影材料包,还有人在元宇宙里与周师傅的虚拟形象互动,询问皮影戏的历史。接着,主播又带观众逛了洞头陈师傅的贝雕摊位,陈师傅正在直播打磨贝壳,虚拟海浪拍打着“礁石”,画面格外生动。“咱们的贝雕不仅能当摆件,还能做成首饰、书签。”陈师傅举起一个贝雕槐花书签,“这是跟梧桐巷合作的款式,上面的槐花纹样是张奶奶设计的,很受大家喜欢!”
线下市集的“亲子体验区”更是热闹非凡。孙爷爷手把手教孩子们绣小花朵,虽然孩子们的针脚还很稚嫩,却格外认真;张奶奶教孩子们用剪纸做小灯笼,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灯笼挂满了体验区;吴叔教孩子们做迷你桂花糕,孩子们戴着小围裙,在案板上揉面团、压模具,脸上沾了面粉也不在意,笑得格外开心;竹编李师傅则教孩子们编小竹筐,虽然成品歪歪扭扭,却满是童趣。
“妈妈你看!我绣的小花!”一个小女孩举着自己的刺绣作品,兴奋地对妈妈说。
“爸爸,我做的桂花糕,你快尝尝!”一个小男孩把刚做好的桂花糕递到爸爸嘴边,眼里满是期待。
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还把照片上传到元宇宙市集,生成专属数字相册。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市集太有意义了,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了非遗知识,以后每月都想来!”
下午两点,市集的“非遗表演”环节开始。张奶奶和周师傅合作表演了“剪纸皮影戏”:张奶奶剪的剪纸人物被做成简易皮影,周师傅操控着皮影,在白色幕布上表演了一段“梧桐巷与西安的非遗故事”,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孙爷爷和刘阿姨(西安秦绣传承人)合作展示了“南北刺绣合璧”,两人各持一根绣针,在同一块布上绣出江南槐花和西北石榴花,丝线交织,格外美丽;吴叔和马师傅(西安捏面人传承人)则合作做了“南北点心面塑”,用面团做出槐花糕和甑糕的模型,还捏了手艺人的卡通形象,可爱又生动。
表演结束后,市集的“非遗拍卖会”开始。拍卖的物品都是手艺人的联名作品:有孙爷爷和郑师傅合作的“染布刺绣香囊”,有张奶奶和李师傅合作的“剪纸竹编灯笼”,有吴叔和赵阿姨合作的“点心纹样泥人”,还有高校学生设计的3d打印贝雕。这些作品最终被游客以高价拍下,所得款项将用于非遗传承公益项目。
傍晚时分,市集接近尾声,游客们手里都拎着满满的非遗好物:有的拿着刺绣香囊,有的抱着竹编灯笼,有的提着点心礼盒,还有的在元宇宙市集里下单了异地非遗产品。不少游客在“留言墙”上写下感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非遗,原来老手艺可以这么有趣!”“元宇宙市集太方便了,不用去西安就能买到皮影,太赞了!”“希望梧桐巷的非遗市集能一直办下去,下次还要来!”
市文旅局的调研人员在离开前,特意找到苏晚:“这次市集的效果远超预期,特别是‘线下+元宇宙’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我们决定,从下个月开始,每月在梧桐巷举办一次非遗市集,还会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其他区县,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孙爷爷、张奶奶、吴叔等手艺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格外开心。“太好了!以后咱们每个月都能跟游客分享非遗手艺了!”孙爷爷笑着说,“我还要跟各地的手艺人多合作,创作出更多跨界非遗作品。”
张奶奶也点头:“我要剪更多主题的剪纸,比如下个月的‘中秋非遗市集’,就剪些月亮、兔子的纹样,让市集更有节日氛围。”
林晓则补充道:“咱们的元宇宙市集也要不断升级,以后可以加‘非遗课程预约’功能,游客在市集上体验后,能直接预约手艺人的线上课程;还能加‘非遗社区’,让喜欢非遗的人能在线上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学习心得。”
夕阳西下,梧桐巷的红灯笼依次亮起,与元宇宙市集的虚拟灯光交相辉映。手艺人聚在忆槐亭里,讨论着下个月的市集计划:孙爷爷要准备中秋主题的刺绣体验材料,张奶奶要剪中秋剪纸装饰,吴叔要研发月饼形状的非遗点心,林晓要升级元宇宙市集的功能,夏冉要对接更多异地非遗传承人,苏晚则要制定市集的长期推广方案。
槐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蝉鸣声渐渐柔和。那些关于非遗市集的约定,那些关于数字传承的创新,那些关于全国非遗联动的期待,正随着秋日的晚风,飘向更远的地方。梧桐巷的手艺人知道,非遗的生命力,既藏在一针一线、一剪一刻的坚守里,也藏在与数字技术、跨地域资源的融合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里,在各地手艺人的携手努力下,非遗正以越来越鲜活的模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