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的冬天,在郭嘉逝去的哀恸与新朝前路的凝重中,显得格外漫长而寒冷。
然而,冰雪终将消融,正如希望总在绝望的土壤中萌发。
当春风吹绿彭城宫墙下的第一抹新草时,一个足以冲淡些许悲伤、振奋朝野的消息,由秘密通道飞速传入了尚书台——奉命寻访“卧龙”的使者蒋干,成功携诸葛亮,已抵达彭城近郊!
消息传来,即便是素来沉稳的蔡琰,握着密报的手指也不由微微收紧,深吸了一口气才平复下心绪。
徐庶、刘晔、陈宫等人闻讯,亦是精神大振。
郭嘉遗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关乎朝廷未来气运的“卧龙”,终于要现身了!
蔡琰立刻下令,以极高的规格,秘密迎接诸葛亮入城,暂安置于朝廷专门用来接待重要贤士的“招贤馆”,并定于次日,在偏殿亲自召见。
召见当日,蔡琰特意换上了一身较为庄重而非过于奢华的朝服,端坐于殿中主位。
徐庶、刘晔、陈宫三位核心重臣分列两侧,殿内气氛肃穆而隐含期待。
当内侍引着一位身着布衣,头戴葛巾,年纪不过二十余岁,面容清俊,目光沉静如水的年轻人步入殿内时,蔡琰心中不由一动。
这就是她念念不忘,毛玠极力推崇的“卧龙”诸葛亮?
竟是如此年轻!
然而,那份超越年龄的从容气度,以及那双仿佛能洞悉世情的眼眸,让她瞬间收起了任何因年龄而产生的轻视。
“草民诸葛亮,拜见主公,拜见诸位公卿。”
诸葛亮躬身行礼,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先生不必多礼,请坐。”
蔡琰抬手虚扶,目光温和而带着审视,
“久闻先生高才,隐居隆中,洞观天下。
今日得见,实乃朝廷之幸。
奉孝……在时,亦常提及先生,言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
提到郭嘉,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他微微颔首:
“郭祭酒之名,亮亦素有耳闻,惜未能一见。
祭酒谬赞,亮愧不敢当。
亮乃山野闲人,岂敢当‘经天纬地’四字。”
刘晔接过话头,笑道:
“孔明先生过谦了。
蒋子翼归来,盛赞先生才学。
如今朝廷新立,百废待兴,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整合之艰。
陛下与主公求贤若渴,不知先生于当今天下大势,有何以教我等?”
这是一个直接的考校,也是决定诸葛亮能否真正进入朝廷核心决策圈的关键。
诸葛亮并未立刻回答,他目光扫过殿内诸人,最后定格在蔡琰身上,沉吟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亮,一介布衣,安敢妄议朝政?
然主公垂询,不敢不答。
今观天下,北廷新立,根基渐稳,据青、徐、兖、冀、幽之地,带甲数十万,此乃王霸之基,强盛之势,曹、孙、刘皆不可及。
此,朝廷之‘势’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
“然,朝廷亦有‘忧’。
其一,内忧:
河北、并州新附,人心未完全归附,吕布狼子野心,蛰伏于侧;
新政初行,难免龃龉,需时间消化磨合。
其二,外患:
曹操虽败,然其人雄才大略,根基犹存,麾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据司隶、豫州、南阳,乃朝廷心腹之患;
孙权坐拥江东,周瑜善于用兵,其志非小,今西图江陵,若得手,则尽占长江之利,后患无穷;
刘备虽暂居荆州,然其人心向汉室,素有威望,若得贤才辅佐,亦不可小觑。”
他寥寥数语,便将朝廷的优势与隐患剖析得清晰透彻,与郭嘉生前以及蔡琰等人内部的判断高度吻合,甚至更为系统。
“那么,以先生之见,朝廷当如何破局?”
徐庶忍不住追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诸葛亮羽扇轻摇(虽未持扇,但气度使然),从容道:
“亮以为,朝廷当行‘固本、缓图、待时’之策。”
“何为固本?”
蔡琰开口问道,目光专注。
“固本者,内政也。”
诸葛亮看向蔡琰,
“继续大力推行新政,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整顿吏治,广蓄钱粮。
尤其需加快对河北、幽州之整合,使其真正成为朝廷之血肉,而非累赘。
对内,严明法度,清除积弊,使上下同心。
此乃根基,根基不固,纵有良将锐卒,亦如沙上筑塔。”
“何为缓图?”
陈宫问道。
“缓图者,对外之战略也。”
诸葛亮目光转向舆图,
“曹操,虎也,虽伤犹猛,不可轻撄其锋。
当令张飞、臧霸等将严守边境,深沟高垒,以静制动。
吕布,豺也,贪婪无义,然其勇悍,急切难图,可继续以高官厚禄羁縻之,同时密令张辽、徐晃于河北,毛玠于幽州,对其形成战略包围与威慑,使其不敢妄动,亦无力与曹操深入勾结。
对南方孙刘之争,朝廷当坐观其变,必要时,甚至可以少量资源,‘资助’处于弱势一方,令其争斗持久,彼此消耗。”
“待时?又待何时?”
刘晔捻须问道。
诸葛亮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洞察的笑意:
“待天时、待敌之变。
待我朝廷内政稳固,粮草充足,兵甲犀利;
待曹操内部生乱,或与孙权、刘备矛盾激化;
待吕布按捺不住,行差踏错……届时,朝廷或以雷霆之势,西进司隶,底定中原;
或南下荆襄,收取渔利。
时机一到,便可由‘缓图’转为‘急进’,一举奠定胜局!”
他顿了顿,最后总结道:
“总而言之,朝廷当下之要务,非急于扩张疆土,而在于将已得之疆土、已拥之军民,彻底消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
国力强,则‘势’更盛,‘忧’自消。
此乃阳谋,纵使曹操、周瑜智计百出,亦难破解。”
一席话毕,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徐庶、刘晔、陈宫三人面面相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与叹服。
此子虽年轻,但其眼光之长远,思虑之周密,策略之老成,简直如同另一个郭嘉在世!
不,在某些方面,他对于内政建设与战略耐心的强调,甚至比郭嘉更为系统和突出。
蔡琰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诸葛亮所言,与她凭借重生记忆对历史走向的把握,以及郭嘉临终前零散的嘱托,惊人地契合!
他精准地指出了新朝最大的优势(地盘和潜力)和最大的挑战(内部整合与外部环境),并提出了最务实、也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径——先修炼内功,等待时机。
她缓缓起身,走到诸葛亮面前,郑重一礼:
“听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
先生之才,果不负奉孝遗志与朝廷期盼。
我欲拜先生为军师中郎将,参赞军国大事,望先生万勿推辞,助我匡扶汉室,安定天下!”
这是极高的起点,直接进入决策核心。
徐庶等人亦纷纷出言相邀。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位目光坚定、气度不凡的女主,又看了看周围几位显然是真心求贤的重臣,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消散了。
他避席还礼,肃然道:
“亮,本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然主公不以亮卑鄙,猥自枉屈,诚心相邀,咨亮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亮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助主公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好!好!好!”
蔡琰连说三个好字,亲自扶起诸葛亮,“得孔明,如鱼得水也!”
自此,“卧龙”诸葛亮,正式出山,投身于彭城朝廷麾下。
他的到来,如同在郭嘉去世后略显沉闷的朝廷中,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强大的活力。
然而,就在朝廷为得到诸葛亮而欢欣鼓舞,并开始着手落实其“固本、缓图、待时”之策时,南方荆州,围绕江陵的攻防战,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
周瑜水陆并进,日夜猛攻,关羽据城死守,伤亡惨重。
而一直蛰伏的曹操,也终于开始了他的动作——不是向西,也不是向北,而是向着东南,那个看似因孙刘相争而力量空虚的方向……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而拥有了“卧龙”的朝廷,是否真能如诸葛亮所谋划的那般,稳住阵脚,静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