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接二连三又发错卷了,没法子,调整章节太麻烦,只有再发一章番外,接着上篇番外的话题,让大家再引起思考,不仅是说说月星,更是提一下最近地球天文界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接近地外文明的一刻。
首先还是说说月球。上世纪中,关于月球起源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原本以为啊,只要成功登月,将月壤物质带回来,一研究,所有的谜题便能迎刃而解。结果前苏联、老美还有我们中国,分次分批的将月海和月麓的物质带回地球研究后,不知把多少研究月球的科研人员给整emo了。每一次对新代月壤样本进行研究后,可以说啊,是越研究越搞不明白月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月海和月麓的基因根本就不一样。
这也是目前研究月球起源遇到的最大的难题。起初是老美对1969年阿波罗12号带回来的月岩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月球岩石中的多种同位素特征与地球上的相同,然后便以为证实了月球与地球是同源说的理论。
这里分析的阿波罗12号带回来的月岩样本是来自月海的。但到了1972年,他们又检测了由阿波罗16号带回的月岩样本,在检测月岩的年龄时候,发现月球的年龄要比地球还老上五亿年,至少这又证明了月球不可能跟地球是同源。注意!这里分析的阿波罗16号带回的月岩样本是来自月麓的。
自此之后,那个地球与假设行星相撞后才形成月球的大碰撞假说就成为了新的主流。然后到了2020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以及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对嫦娥五号采集回的月岩样本进行研究之后,一致的实锤了月球物质的同位素与地球是一样的,也就是月球与地球的基因是相同的。
然后那个大碰撞假说又懵逼了。注意,这里分析检测的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岩样本是来自月海的。相信大家已经能看出端倪了,是的,月海的岩石和月麓的岩石根本就不一样。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下同位素检测:比如地球和月球的石头里都有氧元素,氧有不同的兄弟姐妹,叫氧同位素,氧16、氧17和氧18,他们会因不同的温度、化学反应等条件不同而形成数值比例上的不同。
检测这些比例有点像测基因一样。如果地球和月球的石头里面氧元素的比例相似,则说明地球和月球的石头是在相似环境下形成的,是属于相同的起源。也就是用这种类似测基因的检测方式,是可以完全肯定月海的物质就是来源于地球。
那为什么老美会检测到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至少要老5亿年呢?因为啊,月麓的岩石并不是来自地球啊,应该这么说,月麓的物质才是原原本本属于月球的物质。但科学家们是不会这样想的,或者说他们会这样想,但一定不会这样说的,因为这太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规定了,以自然形成的前提。
月球是一个整体,月球上无论任何一个位置的土壤、岩石,一开始所受到的氧气、温度、环境,还有被太阳风熏陶的过程肯定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会出现月海的岩石一开始与地球的岩石是处于同样的氧气环境,最开始也是同处在地球上,与地球岩石被太阳风熏陶的过程数据都是一样的。
然后月麓的物质,无论是氧同位素还是被太阳风熏陶过的同位素却是不一样的呢?这很不科学,但实验的结果确实就是这样。因为老美官方公布的最后一次登月阿波罗17号就是特意选择在月海与岳麓交界的这个位置着陆,目的就是为了同时采集月海和月麓的岩石样本回来研究证实月海的物质和月麓的物质是否相同。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研人员赶紧出来爆料,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用敢爆料来形容呢?因为当前全球科学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遇到解释不了的现象,谁要是提出这是由外星高度文明所为的,那他必然跌入科学界鄙视链的底端,沦为被唾弃的神棍。但这个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一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就拿地外文明出来背锅,那我们人类的科学就不用进步了。
第二个事是目前地球天文界最热门的瓜,无论官方或者私人,无论南北半球,无论冰川还是沙漠,所有的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有名的哈勃望远镜,NSA、FSA、ESA等航天局人员都在观察一颗‘彗星’。
这个彗星目前还在太阳系,根据科学家的轨迹计算和预测,今年年底前会‘距离’地球最近,大伙不妨去下载跟踪软件的App,这网上都有,想必大家也猜出来,这颗彗星的名字就是我们第二卷中代师授艺的高维仙界智能体生命——奥陌陌。
而这里它只是一颗名义上的‘彗星’,关于它的资料,各位读者可以去网上查阅,我这里只是点出它的六大疑点,也是坐实它是地外文明产物的实锤,当然我这说的还比较保守,据中国航天局官方透露的信息,里面的信息还要奇幻,就如同一名潜伏的‘观察者’,低调的操作显示出高调的维度文明。至于它回不回得去,地球上各国军方是否会将其击落,把这个疑问交给时间吧。
太空中没有引力存在,人类的空天航空器能进入木星、火星等,最高的智慧结晶是引力弹弓,可它的飞行轨迹是轻松做到了多次引力弹弓。更恐怖的是它的来源竟然与历经38万光年传达地球的信号源同源!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慢慢品鉴,同时让我们保持这份神秘,一起与男主和奥陌陌共同经历文明的奇幻之旅。以下是它的六大疑点:
1、异常的双曲线轨道与引力矛盾
奥陌陌的轨道偏心率高达1.2,呈现典型的双曲线轨迹,这意味着它来自太阳系外且不会被太阳引力束缚,必然以高速离开。然而,其运动过程中出现违背经典物理的异常:按万有引力定律,它离开太阳时应因引力减速,但实际却在持续加速(每秒增速约17米)。这种“反引力”行为无法用太阳引力单独解释,成为其最核心的疑点之一
2、无彗尾却持续加速的推力来源
传统彗星的加速源于太阳加热导致的冰物质挥发(喷气),会产生明显的彗尾和红外辐射。但奥陌陌未观测到任何彗尾或尘埃喷流,斯皮策红外望远镜对其30小时观测也未发现红外信号。若其为自然天体,这种无喷流的加速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若为外星科技,则可能是太阳光压推动的光帆所致,但光帆需要极轻薄的结构(厚度不足1毫米),自然形成的概率极低
3、极端细长的形状违背自然形成规律
奥陌陌的亮度变化显示其呈细长形状,长宽比高达6:1甚至10:1(长度约100-1000米,宽度仅10-100米)。自然天体因自转和引力作用,通常趋于球形或块状(如小行星、彗星),如此极端的细长结构需要极其特殊的条件(如两颗恒星之间的潮汐撕裂),但概率极低。这种形状更符合人类研发的光帆技术特征,但自然形成的可能性难以支撑
4、违反热力学的金属反光特性
奥陌陌的反射光周期性波动显示其表面极其光滑,反射率极高(比普通彗星亮10倍),可能由金属物质构成。然而,金属在宇宙中易因辐射和微陨石撞击氧化或腐蚀,难以长期保持高反射率。若其为自然天体,这种高反射率的金属结构无法解释;若为外星科技,则可能是刻意设计的光反射材料(如光帆表面),但自然形成的金属天体极为罕见
5、自主翻滚与运动状态的异常
奥陌陌以7小时为周期翻滚自转,这种不规则运动不符合自然天体的稳定状态(如小行星通常缓慢旋转)。若其为光帆探测器,翻滚会破坏光帆的定向性,无法有效利用太阳光压;若为自然天体,翻滚可能源于形成时的碰撞,但无法解释其持续加速与高反射率的矛盾。这种运动状态增加了其人工构造的可能性
6、缺乏喷流却符合光帆加速的理论模型
尽管奥陌陌无可见喷流,但哈佛大学天文系主任阿维·勒布团队通过计算发现,若其为厚度0.3-0.9毫米的片状光帆,太阳光压可完美解释其加速行为。此外,2023年研究发现,其加速曲线不符合自然挥发机制(如彗星喷气),且热辐射异常低,暗示表面可能是高度优化的光反射材料。这些特征与人类正在研发的“突破摄星”计划光帆技术高度吻合,但自然形成的概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