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晋封多位妃嫔的懿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数颗石子,涟漪迅速从前宫蔓延至前朝。
一时间,新晋妃嫔们的家族门前车马络绎,道贺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原本因林、赵、苏三家失势而空悬出来的人情与利益网络,似乎瞬间找到了新的攀附点。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中,皇后的母家、礼部尚书沈伯年的府邸,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冷清。
沈府门前,朱红大门紧闭,只留一侧角门供日常出入。
门房管事得了严令,对着那些捧着厚礼、满脸堆笑前来道贺或是意图攀交的官员,一律躬身婉拒:“我家老爷吩咐了,皇后娘娘贤德,乃后宫之福,沈家不敢居功,更不敢借此叨扰各位大人。府中近日闭门谢客,还望大人见谅。”
这番做派,与那些因女儿晋升而喜气洋洋、门户大开的家族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赞沈家谨慎,有人讥其故作清高,更多人则在暗中观望,揣测这位皇后之父、天子岳丈的真实意图。
府内,书房。
沈伯年屏退了左右,只与两位相交数十年的老友——致仕多年的前国子监祭酒李文渊和现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秉忠对坐。
室内茶香袅袅,并无珍馐美酒,只有几碟清淡的茶点。
“沈兄,如今满朝文武,谁不羡慕你生了个好女儿?这般风口浪尖,你反倒闭门不出,倒是让外面那些人猜破了头。”李文渊捋着花白的胡须,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
张秉忠性格更为刚直,哼了一声:“树大招风!皇后娘娘刚以雷霆手段整顿了后宫,此刻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沈家。伯年兄此举,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之道。”
沈伯年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沫,神色平静无波:“皇后娘娘是君,沈家是臣。臣子本分,便是恪尽职守,不因后宫之事妄议朝政,不因君恩浩荡而忘乎所以。两位老友今日前来,只论私交,莫谈公事,方是保全之道。”
他言语恳切,目光清明。显然并非只是说场面话。
女儿在宫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沈家如今的显赫全系于帝心。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谨言慎行,绝不能授人以柄。
沈伯年闭门谢客,既是自保,也是向宫中的女儿和龙椅上的皇帝表明态度。
三人遂不再提朝堂后宫之事,只回忆些年轻时的趣事,探讨些经史子集,气氛倒也融洽。不过一个时辰,李文渊与张秉忠便起身告辞,沈伯年亲自送至二门,并未远送,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番“小聚”的情景,很快便通过特殊渠道,一字不落地呈报至御前。
紫宸殿内,萧珩看着暗卫呈上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沈府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以及沈伯年在书房中与老友的那番对话。他指尖轻轻敲着紫檀木御案,眸色深沉难辨。
他确实存了试探之心。皇后手段频出,后宫势力重新洗牌,沈家作为外戚,若此时趁机结交大臣、扩张势力,他虽能理解,却难免心生警惕。然而,沈伯年的反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如此识趣,如此克制,将“慎独守身”四字贯彻得如此彻底。
萧珩脑海中浮现出沈清漪那张看似温婉实则刚毅的脸庞,以及她主动提请晋封妃嫔、平衡后宫的行为。
这父女二人,行事风格竟如此相似,都懂得在巅峰之时自敛锋芒,将皇权与大局置于家族利益之前。
良久,萧珩嘴角缓缓勾起一丝真正的、带着赞赏的笑意。
他提起朱笔,在一份空白的诏书上写下数行字,然后吩咐身旁的心腹太监:“传朕旨意,礼部尚书沈伯年,老成持重,清廉恪谨,着即主持今岁秋闱,总揽科考一应事宜。令其务必为国选材,拔擢贤能,不得有误。”
科考,乃是朝廷抡才大典,关乎国本,非皇帝极度信任的重臣不能主持。将此重任交给沈伯年,无疑是萧珩对沈家态度最明确的肯定与褒奖。
旨意传到沈府时,沈伯年正坐在书房里临帖静心。闻听圣旨,他并未露出丝毫得意之色,反而整了整衣冠,神色愈发凝重。他跪接圣旨,叩首谢恩:“老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传旨太监离开后,沈伯年独自在书房中静坐良久。
萧珩将如此重要的差事交给沈伯年,既是信任,也是将他与沈家置于更严格的审视之下。
沈伯年心知肚明,他必须将这次科考办得滴水不漏,公正严明,方能不辜负这份信任,也才能不给宫中的女儿增添任何麻烦。
与此同时,坤宁宫内,沈清漪也很快收到了父亲主持科考的消息。
她正在偏殿看着乳母为太子萧宸换尿布,小家伙挥舞着藕节般的手臂,咿咿呀呀地叫着。
闻听云芷的低声禀报,沈清漪拿着拨浪鼓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恢复自然,继续逗弄着儿子,唇边泛起一丝清浅而真切的笑意。
萧珩此举,是对她、对沈家近日表现的认可,也是一种更高级的安抚与绑定。沈家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谨慎低调,皇帝用起来才越放心。
“如此就好”她声音平静,目光却悠远,“不必传回任何消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沈家只需做好臣子的本分,父亲必然明白。”
前朝与后宫,如同一体两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她在这深宫之中步步为营,父亲在前朝谨言慎行,父母二人虽不能见面,却默契地维系着这微妙的平衡。
窗外天色渐暗,宫灯初上。
沈清漪抱起已经睡着的儿子,轻轻拍抚着他的后背。小家伙在她怀中睡得香甜,浑然不知他的降生,为这帝国权力格局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科考之事,必将引来新一轮的暗流涌动。但沈清漪相信父亲的能力与操守,也相信萧珩此刻对沈家的信任不会被动摇。
只要沈家继续保持这份清醒与克制,只要她能在后宫持续稳住局面,那么,太子的地位、沈家的荣辱,乃至这大齐江山的未来,都将沿着她所期望的方向,稳步前行。
只要她足够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