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审会定在南州市卫健委三楼的会议室,距离林野提交申请不过五日。这五天里,他没有丝毫松懈,一边反复梳理自己的诊疗体系,将中医辨证、太极导引、西医精准诊断的逻辑链条打磨得愈发清晰,一边钻研顾振邦留下的政策解读笔记,预判评审专家可能提出的疑问,做好万全准备。
评审当天一早,林野换上整洁的白衬衫,将厚厚的案例册、陈峰的推荐函、患者的康复证明整齐收纳在公文包里,提前半小时抵达了卫健委。刚到楼下,就遇到了等候多时的陈峰主任。
“林野,别紧张。”陈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鼓励,“今天的评审专家有市卫健委的老领导、医学院的教授,还有我们医院的几位资深医师,都是懂行的人。你只要把自己的诊疗思路和实际效果说清楚,他们一定会认可你的。”
林野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他并非紧张自己的医术,而是担心评审专家会因他“未毕业”“无资质”的身份先入为主,忽略他的实际诊疗能力。
两人并肩走进会议室时,七位评审专家已悉数到场。主位上坐着的是卫健委前副主任、顾振邦的老同事刘建国,两侧分别是医学院的张教授、市一院感染科的李教授,以及三位来自基层医疗和中医领域的专家。
林野刚坐下,就感受到几道审视的目光落在身上。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医专家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质疑:“林野同志,我看了你的资料,你还没从医学院毕业,也没有任何执业资质,却声称融合了中医、太极、西医三种体系,治愈了数十位患者。恕我直言,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不是简单的拼凑,你如何证明你的诊疗方法是科学有效的,而不是巧合?”
这个问题尖锐却在情理之中。林野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打开案例册,翻到王大爷的康复记录:“这位是王大爷,突发缺血性中风导致左侧肢体偏瘫,送医时左侧肢体完全无法活动,肌力仅1级。按照常规康复流程,这类患者恢复到拄杖行走至少需要3-6个月,但我用针灸疏通经络,配合太极康复拳引导气血,同时参考西医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方案,仅用7天就让他实现了拄杖行走,30天后肌力恢复至4级,能自主活动。”
他一边说,一边播放王大爷治疗前后的视频对比:视频中,王大爷从卧床不起到拄杖行走,再到能自主练习太极,变化一目了然。“这不是巧合,”林野语气坚定,“中医讲‘经络通,气血行’,太极重‘阴阳平衡,刚柔并济’,西医求‘精准诊断,对症施治’,三者结合的核心是‘辨证为先,对症施策’——先靠西医明确病因和病理机制,再用中医和太极调理机体平衡,加速康复。”
另一位专家翻看着案例册,指着其中一位关节炎患者的记录问道:“你提到用特制针灸配合太极关节引导治疗,‘灵韵’这种说法过于玄虚,在医学上缺乏依据,你如何解释它的作用原理?”
“‘灵韵’并非玄虚之物,”林野早有准备,拿出通灵玉针和灵韵传导仪,“这是我研发的灵韵传导仪,能检测并引导人体自身的生物能量场——这与中医所说的‘气’、西医所研究的‘生物电’本质相通。这种特制针灸的核心,是通过针具精准刺激穴位,引导生物能量场流向病变部位,缓解炎症、改善循环,其效果可以通过肌电图、血流动力学检测等西医手段验证。”
他接着补充:“我曾深入研究过生物能量场的作用机制,其本质是通过能量引导调节细胞代谢和免疫功能,这与现代康复医学中的‘生物反馈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载体和引导方式不同。”
刘建国主任一直沉默倾听,此时终于开口:“林野同志,顾振邦老主任生前常说,医疗人才的核心是‘能治病、敢担当’。你提到的‘特殊专长人才破格认定’,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独特诊疗技术,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我们了解到,你不仅在乡下救治患者,还愿意将这套康复体系无偿推广给市一院,这一点难能可贵。但我想知道,你拿到执业资格证后,有什么规划?如何保证诊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林野站起身,语气诚恳:“刘主任,拿到资格证后,我会先加入市一院的康复科团队,在陈峰主任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规范,每一例诊疗都做好记录,接受医院和卫健委的监督。同时,我会联合陈峰主任团队,将我的康复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编写成教材,培训更多基层医师,让这套方法能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深知,行医资格证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我会始终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绝不滥用医术谋取私利,每一次诊疗都以患者为中心,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份资格。”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专家们相互交换着眼神,低声讨论起来。林野站在原地,从容不迫地等待着评审结果。他相信,自己的案例和规划足以打动各位专家。
片刻后,刘建国主任站起身,宣布评审结果:“经过各位专家的讨论和表决,一致认为林野同志具备独特的诊疗技术,临床疗效确切,且心怀济世之心,符合‘特殊专长人才破格认定’的条件。同意授予林野执业医师资格证,执业范围为康复医学专业!”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陈峰主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林野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眼眶微微发热。他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各位专家的认可!晚辈定当铭记教诲,坚守医道,不负所托!”
评审结束后,刘建国主任单独留下了林野,递给了他一个信封:“这是顾老主任生前留下的一封信,他说如果以后有年轻的特殊人才通过评审,就把这封信交给你。”
林野接过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顾振邦的亲笔字迹:“医者,当以仁心为根,以医术为翼,以合规为径。资格证是起点,不是终点,望你坚守初心,行稳致远,让医道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看着熟悉的字迹,林野仿佛又看到了顾振邦的灵体,心中满是感激与坚定。他握紧信纸,郑重地对刘建国主任说:“请您放心,我一定会记住顾老主任的嘱托,不辜负他的期望。”
三天后,林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执业医师资格证。红色的证书封面,烫金的“执业医师资格证”字样格外醒目,证书上的照片里,他眼神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没有立刻返回乡下,而是先去了市一院,与陈峰主任团队正式对接。医院为他成立了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工作室”,配备了先进的康复设备和专业的护理团队。当天下午,工作室就迎来了第一位患者——一位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的年轻人,经过多家医院治疗仍无明显好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这里。
林野为他做了详细的检查,用西医手段明确了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再用针灸和灵韵传导仪刺激穴位、引导生物能量场,配合太极康复动作引导肢体活动,同时制定了科学的营养支持方案。
治疗开始的第一天,年轻人的下肢就能感受到微弱的知觉;一周后,能自主屈伸膝盖;一个月后,能借助助行器行走。当年轻人第一次独立迈出脚步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林医生,谢谢你!我以为我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
看着患者脸上的笑容,林野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工作室的口碑越来越好,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有中风偏瘫的老人,有关节炎患者,有术后康复的病人,甚至还有一些疑难杂症患者。林野凭借着完善的医道体系,一一为他们制定方案,治愈率和有效率远超预期。
消息传开后,南州市医学院特意邀请林野回校做讲座,分享他的医道探索之路。站在母校的讲台上,看着台下年轻的学弟学妹们,林野感慨万千:“我曾经也和你们一样,在医学的道路上迷茫过、困惑过,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心怀热爱、坚守初心,不断探索、勇于融合,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医学没有边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能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就是好医术。”
讲座结束后,林野收到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里,父亲的声音充满了喜悦:“小野,爸现在能自己爬山了!昨天我和你姑妈、小溪一起回了南州,去了云鹤山脚下,虽然没爬到主峰,但走了很远的路,一点都不觉得累。你什么时候有空,回来带我们去看看你的工作室?”
林野笑着答应:“爸,等我忙完这阵子就回去接你们。到时候,我带你们去云鹤山主峰,完成当年的约定。”
挂了电话,林野站在工作室的窗前,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城市。手中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仿佛还带着温度,顾振邦的嘱托、张三丰的指引、威廉·哈珀的传承、家人的支持,都化作了前行的力量。
他知道,自己的医道之路才刚刚开启。未来,他还要继续完善中西医结合康复体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这份从故地机缘中获得的智慧,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南州这座承载着他童年记忆、心酸过往与无限机缘的城市,也成了他医道梦想绽放的沃土,见证着他从一个未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