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宫中照例举行盛大的年终赐宴。凡在京中五品以上官员及有爵位者,皆需携眷出席。
这一次,林夕的心态已截然不同。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单君临紧紧护在身后、忐忑不安的“代嫁王妃”,而是可以坦然站在他身边,与他并肩接受众人目光的、名副其实的摄政王伴侣。
宴席设在太和殿,灯火通明,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帝后高踞上首,宗室皇亲、文武百官依次列坐。
单君临与林夕的位置仅次于帝后,尊贵无比。单君临依旧是一身玄色亲王蟒袍,气势迫人,而林夕则穿着与他相配的、绣着暗金竹纹的王妃礼服,容色清丽,气质沉静,站在单君临身边,竟无半分逊色,反而有种奇异的和谐。
众人见礼寒暄,目光扫过这对璧人时,无不带上几分真正的敬畏与艳羡。摄政王权势滔天,与王妃情深意笃,可谓是事业家庭两得意。
宴至中途,按照惯例,会有宗室子弟或才艺出众的贵女上前献艺,以助酒兴。今年亦不例外,有舞剑的,有作画的,有吟诗作赋的,场面热闹非凡。
一位以琴技闻名的郡主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琴音淙淙,技艺娴熟,引来一片赞誉。她演奏完毕,目光似有若无地瞟向单君临的方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皇帝笑着抚掌:“妙哉!皇姐琴艺越发精湛了。”他目光转向单君临,“久闻摄政王亦通音律,不知今日可否有幸,与王妃一同,让我等一饱耳福?”
这话看似随口一提,却将单君临与林夕一同架了起来。若只是单君临一人,他大可冷面拒绝,但牵扯到林夕,便不好直接驳了皇帝的面子。
众人都屏息看向单君临和林夕。谁不知道摄政王性子冷硬,从不参与这等场合,而那王妃出身不高,只怕……
单君临眉头微蹙,正欲开口,林夕却轻轻在桌下拉了拉他的衣袖。单君临低头看他,只见林夕对他微微一笑,眼神清澈而镇定,带着一丝“交给我”的安抚。
单君临微怔,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夕儿,并非需要他一直挡在前面的弱者。
林夕起身,向帝后行了一礼,声音清越坦然:“陛下、娘娘厚爱,妾身与王爷愧不敢当。王爷政务繁忙,疏于丝竹久矣。若陛下与诸位不弃,妾身愿以竹笛一首,为王爷琴音伴奏,权当助兴,若有不足之处,还望海涵。”
他既维护了单君临,又将姿态放得极低,只说是“伴奏”,给了彼此台阶。
皇帝闻言,倒是来了兴趣:“哦?王妃竟通笛艺?甚好!皇叔,您看?”
单君临深深看了林夕一眼,眼中是全然信任的光芒。他起身,淡淡道:“可。”
内侍很快备好了琴与笛。单君临坐在琴案前,骨节分明的手指轻抚琴弦。他虽久不操琴,但功底犹在。他略一沉吟,弹的却并非什么高难度的名曲,而是一曲意境清远、略带缠绵的《凤求凰》。
琴音起,古朴悠扬,带着一丝内敛的深情。
林夕执笛立于他身侧,微微闭目,感受着琴音的流转,随后将竹笛凑近唇边。清越婉转的笛声加入进来,与琴音丝丝入扣,相辅相成。笛声灵动,如同林间欢唱的雀鸟;琴声沉稳,如同默默守护的高山。
他没有刻意炫技,笛音纯净自然,却完美地嵌入了单君临的琴声之中,时而追逐,时而应和,将《凤求凰》中那份含蓄而执着的爱意,演绎得淋漓尽致。
琴笛和鸣,声声入心。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沉浸在着美妙的乐声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对爱侣,在诉说着彼此的情意,缠绵悱恻,矢志不渝。
单君临一边抚琴,一边抬眼看向身旁专注吹奏的林夕。烛光下,少年眉眼低垂,长睫微颤,白皙的手指在笛孔间灵活起落,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的笛声,像是在回应自己琴声中的每一分情感。
这一刻,无需言语,他们的心意通过这琴笛之声,已然互通。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片刻的寂静后,大殿内爆发出由衷的赞叹与掌声。就连那位以琴技闻名的郡主,此刻也面露钦佩之色。这琴笛合奏,技艺或许并非登峰造极,但那份浑然天成的默契与流淌其间的真挚情感,却远胜技巧。
皇帝抚掌大笑:“妙!妙极!琴瑟和鸣,莫过于此!皇叔与王妃,当真乃天作之合!”
单君临起身,与林夕并肩而立,接受众人的赞誉。他握住林夕的手,指尖传来对方微凉的体温和因激动而轻微的颤抖。他侧过头,看向林夕,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爱意。
他的夕儿,又一次给了他惊喜。
这场宫宴,因这一曲琴笛和鸣,成为了他们爱情又一次公开的、美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