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几天,暑气渐浓,蝉鸣聒噪,燕园内弥漫着学期结束特有的、混合着离别与解放的复杂气息。大部分学子已经离校,校园显得空旷而宁静。未名湖畔,垂柳的绿荫愈发浓密,投下大片清凉,只有偶尔掠过的水鸟和依旧坚持晨读的身影,点缀着这片学术圣地的夏日慵懒。
张诚也已收拾好行囊,准备不日返家。相较于其他同学考完试后的彻底放松,他的“假期”更像是一次战略调整与能量补充。刚刚完成五大学科等级提升带来的知识海啸,需要时间沉淀和内化;系统奖励的七十万积分需要规划;而一个学期高强度的科研攻坚所带来的精神疲惫,也需要在亲情的温暖中慢慢消解。
就在他准备动身的前夕,一封来自联合培养计划秘书处的正式邮件,送达了他的邮箱。邮件措辞严谨而郑重,邀请他于次日前往徐海超院士的办公室,“就本学期培养情况做一小结”。
张诚心知这绝非普通的“小结”。他平静地回复确认,内心并无太多波澜。荣誉于他,已是身外之物,远不如解决一个具体难题或窥见一丝未知真理带来的愉悦深刻。
次日上午,他准时叩响了徐院士办公室的门。
“请进。”徐院士沉稳的声音传来。
推门而入,张诚发现办公室内的气氛与往常略有不同。徐院士依旧坐在他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但脸上带着一种格外欣慰和庄重的笑容。更让张诚微微讶异的是,在办公室一侧的沙发上,还坐着两位熟悉的面孔——分别是清华的李振华教授和北大的李静教授(托卡马克项目),以及西安交大的郭永怀教授。他们显然不是恰巧在此,而是专程前来。
除了在场的几位,办公室一角的显示屏也亮着,上面分成了数个视频窗口,窗口中的人影赫然是科大的潘子安教授、浙大的陆朝阳教授、上海交大的周文彬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的赵劲松院士等人!几乎所有他本学期深度合作过的项目负责人,都以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于此。
这俨然是一场小范围、高规格的“内部表彰会”。
“张诚,来了,快坐。”徐院士笑着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特意准备好的一张椅子。
张诚依言坐下,向在场的诸位教授和屏幕中的各位导师微微躬身致意,神态一如既往的沉稳。
徐海超院士作为联合培养小组的核心负责人,率先开口,语气充满了感慨:“张诚啊,今天请你过来,没有外人,就是想借着学期结束的机会,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有与你并肩作战过的各位导师,一起当面跟你说几句心里话,也算是为你这个学期的表现,做一个我们内部的、小范围的认定。”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和屏幕,继续道:“你这个学期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设立联合培养计划时,最大胆的想象。我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个能在基础学科上快速成长的苗子,但你给我们的,是一次次对科研前沿壁垒的猛烈冲击,是一场场跨学科理论攻坚的经典案例!”
李振华教授接口道,声音洪亮:“说得没错!张诚,你在我们托卡马克项目上的贡献,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模型难题,更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新方向!那份敢于跳出线性化框架的勇气和洞察力,让我这个搞了几十年工程的人都佩服!”
郭永教授依旧言简意赅,但语气斩钉截铁:“热防护涂层的界面模型,是关键中的关键。你做到了我们整个团队耗时数年未能突破的事情。这份功劳,我们西交大记在心里。”
视频窗口中,潘子安教授情绪略显激动:“张诚,《Nature physics》的评审对我们新型纠错码的理论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这不仅是科大的荣誉,更是你独立理论洞察力的体现!还有那个解码算法,你是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送来了终极解决方案!”
陆朝阳教授笑容满面:“我们的软体机器人论文在IcRA上引起了轰动,很多同行都在打听那个本构模型是谁做的。张诚,你现在可是国际软体机器人圈子里神秘的‘理论大牛’了!”
周文彬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学术性的兴奋:“你的动态网络RG框架,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组分析复杂系统的方式。这篇工作的理论深度,足以开辟一个小的研究方向。”
最后,屏幕中央的赵劲松院士,神情最为肃穆,也最为郑重:“张诚同学,‘玄穹’项目的突破,其意义我就不多赘述了,涉及保密条例。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你的工作,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战略被动。我代表项目组,代表西工大,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感谢!”说着,这位戎马半生的老院士,竟对着镜头,微微欠身。
一时间,办公室内充满了诸位顶尖学者对张诚由衷的赞赏与感谢。这些赞誉,没有任何浮夸的成分,每一句都对应着一项实打实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或技术突破。
张诚安静地聆听着,脸上始终带着谦逊的神色,对于每一位教授的肯定,他都微微点头回应,并未因这些赞誉而显出丝毫得意。
徐海超院士抬手示意了一下,办公室内安静下来。他看着张诚,目光温和而深邃:“张诚,你的成绩,有目共睹。你的贡献,无法用简单的分数或排名来衡量。为了表达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以及各个受惠项目组对你卓越贡献的认可与激励,我们经过共同商议,决定给予你一笔特殊的奖学金。”
他顿了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牛皮纸文件袋,但文件袋的封口处却贴着联合培养计划以及几家主要参与单位的封签,显得异常郑重。
“这里是一张银行卡,”徐院士将文件袋推到张诚面前,语气平稳却带着千钧之力,“里面是一百万元整。这笔资金,由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专项基金牵头,联合你参与过的清华-北大托卡马克项目组、西交大材料项目组、浙大机器人项目组、科大量子项目组、上交网络项目组以及西工大‘玄穹’项目组,共同出资设立。它不属于任何常规的奖学金范畴,而是我们对你个人,对你所创造的非凡价值,一点实实在在的心意和奖励。”
一百万!
在这个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一个普通家庭一辈子都可能难以企及的财富。诸位教授的目光都聚焦在张诚身上,想看看这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少年,会如何应对这笔巨款。
张诚看着那个沉甸甸的文件袋,眼神微微动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平静。他并没有立刻去接,而是抬起头,目光清澈地看向徐院士和在场的诸位导师。
徐院士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补充道:“我们知道,你志不在此,更不喜虚名。所以,没有盛大的颁奖典礼,没有媒体的聚光灯,只有我们这些了解你、认可你的师长,在此做一个最简单的见证。这笔钱,是你应得的。如何使用,由你全权支配。我们希望,它能让你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更加心无旁骛,不为俗物所扰。”
听到这话,张诚缓缓站起身,双手郑重地接过了那个装着百万银行卡的文件袋。他感受到的,不是金钱的重量,而是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认可与期望。
“谢谢徐院士,谢谢各位老师,谢谢联合培养计划和各个项目组的厚爱。”张诚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向在场及线上的所有导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这笔奖励,我会妥善保管和使用。它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意义,是各位师长对我的肯定与鞭策。我会继续努力,不负所托。”
没有激动的感谢涕零,没有矫情的推辞谦让,只有一份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理解和郑重承诺。这份态度,让在场的所有教授都暗自点头。此子,心性非凡。
简单的仪式就此结束。诸位教授又勉励了张诚几句,便陆续离去(或下线)。办公室里只剩下徐院士和张诚。
“假期有什么打算?”徐院士和蔼地问。
“回家陪陪父母弟弟,也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这个学期的收获。”张诚如实回答。
“好,应该的。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徐院士欣慰地点点头,“去吧,路上小心。有什么事情,随时联系。”
“谢谢徐院士。”
拿着那份装着百万奖金的文件袋,张诚离开了办公室。走在夏日的校园里,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影斑驳。他的心情平静而充实。
这一百万,是对他过去一个学期极致付出的肯定,也为他未来的研究生活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保障。他可以购买更多昂贵的原版书籍和专业软件,可以支持更自由的学习和交流计划,或许,也能让家里的父母少一些操劳。
但正如他所说,钱的意义,远不如那份认可重要。
他抬起头,目光穿过层层叠叠的绿荫,望向高远湛蓝的天空。一个学期结束了,收获满满,前路漫漫。
带着这份无声却重若千钧的认可,带着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带着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他踏上了归家的旅程。
新的篇章,将在休整之后,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