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热闹,如同潮水般,在持续了数日的拜年高峰后,终于渐渐退去。张家那偌大的院落,总算恢复了属于家庭内部的宁静与温馨。正月里的几场小雪,将黄土高原勾勒得银装素裹,更添了几分年节的静谧与祥和。夜幕早早垂下,清冷的月光与院内悬挂的大红灯笼透出的暖光交融在一起,洒在洁白平整的院子里,映出一片朦胧的光晕。
屋子里,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客厅中央,那张厚重的老榆木八仙桌被擦得锃亮,中间摆着一个古朴的铜制炭火火锅,此刻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浓白的骨汤,蒸腾的热气带着浓郁的肉香和菌菇的鲜香,弥漫在整个房间,将玻璃窗都熏出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炭火的红光映照着围坐在一起的家人脸庞,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放松而满足的笑意。
这是真正的团圆饭,没有外客,只有至亲。爷爷张满仓和奶奶坐在上首,穿着厚厚的棉袄,笑得合不拢嘴。父亲张建军和母亲李秀兰忙着往锅里下肉片、青菜、豆腐、粉条。十岁的弟弟张磊早已迫不及待,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翻滚的肉丸,手里紧紧攥着筷子。张诚坐在弟弟旁边,脸上带着难得的、完全松弛下来的柔和笑容,帮着母亲传递碗碟。
“来,诚娃子,多吃点,这都是咱自家养的羊,香着呢!”奶奶颤巍巍地夹起一大片涮好的羊肉,放到张诚碗里,眼里满是慈爱。
“谢谢奶奶,您也吃。”张诚连忙端起碗接过,又给奶奶捞了些煮得软烂的青菜。
“哥,我要那个鱼丸!”张磊指着锅里,急不可耐。
“小心烫,晾一下。”张诚细心地将鱼丸夹到弟弟碗里,还帮他吹了吹气。
一家人围炉而坐,大快朵颐,欢声笑语不断。屋外是数九寒天,屋内却温暖如春,其乐融融。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自然而然地从吃喝拉撒,转向了这一年多来家里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父亲张建军抿了一口自家酿的酒,脸上泛着红光,语气中带着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踏实和自信,他看向张诚,开口说道:“小诚啊,趁着今天都在,爸跟你聊聊家里现在的情况。”他顿了顿,似乎在想如何组织语言,“以前爸在外面搞建筑装修,虽说也能挣些钱,但总是奔波,顾不上家,也不是个长久之计。多亏了你……你之前拿回来的那些奖金,再加上政府知道咱家情况后,主动给的支持,我跟你妈琢磨了很久,决定在市里盘下个店面,开个五金建材门店。”
母亲李秀兰接过话头,她如今气色好了很多,穿着也比以前在村里时讲究了些,眼神里透着干练:“一开始心里也没底,毕竟我跟你爸也就是初中文化,怕做不好这生意。但想着,总不能一直靠着你,我们自己也得有点事情做。店址选得不错,在新建的那个建材市场边上,人流还可以。我们也不贪大,就做中档的,货品齐全点,质量把好关,价格公道些。”
张建军补充道:“刚开始那几个月是真辛苦,进货、盘点、看店、跑客户……啥都得自己来。你妈心细,管账目、管货品陈列;我脸皮厚点,就负责对外联系、送货上门。慢慢的,口碑就做起来了。现在,店里请了两个伙计帮忙,算是走上正轨了。”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去年一年算下来,盈利挺可观。”
听到这里,张诚由衷地为父母感到高兴。他知道父母都是勤劳肯干的人,只是过去缺少机会和启动资金。他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爸,妈,你们辛苦了。能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还能做得这么好,这比什么都强。看到你们现在这样,我比什么都开心。”
“是啊,”李秀兰感慨道,“这日子有奔头了。手里宽裕了,我们就在市里比较好的小区,又买了一套房子,一百五十平,敞亮!主要是小磊上学也更方便了。”她说着,摸了摸身边小儿子张磊的脑袋。
一直埋头苦吃的张磊听到说自己,立刻抬起头,小脸上满是得意,抢着说道:“哥!我现在在市中心小学上五年级!我们学校可大了,操场是塑胶的!老师也特别好!我这次期末考试,语文98,数学100,英语96!班里第三名呢!”他挺着小胸脯,一副等待表扬的样子。
全家人都被他的样子逗笑了。张诚也笑着揉了揉弟弟的头发,鼓励道:“小磊真棒!继续努力,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多出去玩。”
爷爷张满仓呷了一口酒,慢悠悠地说:“市里好是好,方便。就是太吵吵,楼上楼下都不认识,关起门来闷得慌。我跟你奶奶还是觉得咱这老窝舒坦。你看现在村里,路修得平平整整,路灯亮堂堂,自来水、电话啥都有,卫生所就在村头,买个东西小卖部啥都有,方便得很!左邻右舍都是几十年老熟人,没事串个门,下个棋,自在!”奶奶也在一旁连连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张诚看着爷爷奶奶红润的面色和舒心的笑容,知道二老所言不虚。家乡的建设确实日新月异,老人们能在家乡安享晚年,是最好的归宿。他点头道:“爷爷奶奶觉得哪里舒服就住哪里,现在交通也方便,爸妈和小磊随时都能回来看你们。”
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张诚身上。李秀兰看着儿子,眼神里充满了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小诚,你一个人在北京,工作那么重,平时吃饭睡觉都咋样?有没有人照顾你啊?妈看新闻上,你见的都是大领导,参加的都是大场面,压力肯定不小吧?”
感受到家人浓浓的关怀,张诚心里暖融融的。他放下筷子,用轻松平和的语气宽慰家人:“爸,妈,爷爷奶奶,你们别担心。我一切都特别好。”
他斟酌了一下用词,既不让家人担心,也要适当透露一些情况让他们安心:“国家对我非常照顾。工作上的事情,我自己心里有数,能安排好,而且做研究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不觉得累。生活上就更不用操心了,现在有专门的生活助理,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李姐,负责我的饮食起居,吃得比在学校时还营养均衡。还有科研助理帮忙处理一些杂事。住的地方也又安静又安全。你们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一点没瘦。”
他没有提及那些高度保密的安保细节,也没有渲染任何工作上的艰难,只是将现状描述得如同日常。他的语气平和而肯定,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张建军和李秀兰仔细打量着儿子,见他气色确实不错,眼神清澈沉稳,言语逻辑清晰,确实不像受苦受累的样子,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那就好,那就好……”李秀兰喃喃道,“你自己在外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光顾着工作。钱够不够花?不够家里现在有……”
“妈,真的不用。”张诚温和地打断母亲,“我的待遇非常好,完全够用,还有很多富余。你们赚的钱,好好留着,改善生活,培养小磊,或者再扩大一下店里的规模,都行。家里好了,我在外面才能更安心。”
他的话语体贴而周到,处处为家人着想。张建军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眶有些发热,端起酒杯:“好!我儿子长大了,有出息,也懂事!来,咱爷俩碰一个!不为别的,就为咱一家人都平平安安,日子越过越好!”
“干杯!”张磊也兴奋地举起自己的饮料杯。
爷爷奶奶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一家人举起酒杯、饮料杯,清脆的碰撞声伴随着欢声笑语,在这温暖的冬夜里,显得格外悦耳动听。
火锅依旧在咕嘟作响,炭火噼啪地爆出几点火星。窗外,不知谁家又点燃了一挂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一阵,更衬托出屋内的温馨与宁静。
围炉夜话,烟火家常。这平凡而真切的幸福,对于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时常面对孤独与艰深挑战的张诚而言,是最好的心灵滋养和能量补给。它提醒着他,无论走了多远,飞得多高,这条连接着血脉与亲情的根,始终深植于脚下这片温暖的黄土之中,给予他最坚实的力量和最纯粹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