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平静的话语落在物理教研组办公室,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物理竞赛的负责老师姓赵,是一位年近五十、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老教师。他正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闻言手一抖,红笔在作业本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痕迹。他猛地抬起头,扶了扶眼镜,难以置信地看着站在办公桌前、身高才刚过桌面的张诚。
“张……张诚同学?你说什么?你要参加物理竞赛?”赵老师的声音因为惊讶而提高了八度,引来了办公室里其他几位物理老师的侧目。
“是的,赵老师。”张诚语气依旧平稳,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想报名参加今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办公室里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
“物理竞赛?他不是刚拿了数学奥赛金牌吗?”
“这才开学几天?物理竞赛和数学竞赛路子可不一样啊!”
“这孩子……精力能跟得上吗?物理也需要时间积累啊!”
不怪老师们惊讶。张诚在数学上的天赋和成就,已经震撼了整个学校乃至全县。但学科之间毕竟存在壁垒,数学好不代表物理就一定强,尤其是竞赛物理,对概念的理解、模型的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极高,需要大量的训练和积累。张诚才刚上高一第二学期,年龄又如此之小,之前也并未显露出在物理方面的特殊才能(他之前的物理成绩固然优秀,但并未达到数学那种匪夷所思的程度),此刻突然提出要参加竞争同样激烈的物理奥赛,实在让人难以立刻接受。
赵老师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说道:“张诚同学,老师知道你在数学上非常有天赋。但是物理竞赛……它有自己的特点和难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而且备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不会影响到你数学方面的进一步学习?或者……其他科目的平衡?”
赵老师的担忧合情合理。他担心张诚是凭借一时兴起,或者被数学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想要“遍地开花”,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张诚早就预料到了老师的反应。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再次采用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老师,我知道。您可以找一些题目考考我。”
他的眼神清澈而笃定,那是一种源于绝对实力的平静,而非少年人的盲目自信。
赵老师看着他的眼睛,犹豫了片刻。他想起了数学组陈老师当初类似的经历,以及张诚后来创造的奇迹。难道这孩子,在物理上也……
“好!”赵老师也是个爽快人,他立刻从抽屉里翻出一套往年物理竞赛的预赛模拟题,难度颇高,里面有不少题目涉及了高中物理的边界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技巧。“你把这套题做一下,不用限时,能做多少做多少。”
张诚接过试卷,道了声谢,便在办公室角落的空桌前坐了下来。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快速地将整张试卷浏览了一遍。
力学的复杂连接体问题,电磁学的场路结合与等效思想,热学的微观解释与宏观过程分析,光学的波动性与几何光学结合,甚至还有一道涉及初步相对论时空观念的思考题……这些题目对于普通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
然而,在张诚的眼中,这些题目却仿佛被剥去了纷繁复杂的外衣,直接露出了其内在的物理本质和数学骨架。拥有等级2(清北交复物理博士水平)的物理学知识和等级3的数学能力,再看这些中学生层次的题目,视角已然完全不同。就像一位建筑大师回头看孩童搭建的积木,结构、受力、美感,一切了然于胸。
他没有丝毫停顿,拿起笔,便开始书写。
没有苦苦思索的凝滞,没有反复涂改的犹豫。他的笔尖在纸上流畅地移动,发出稳定而轻快的沙沙声。复杂的力学系统,他寥寥数笔受力分析,便列出了最简洁有效的方程;诡异的电磁场问题,他运用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律等,直指核心,化解无形;那道相对论题目,他更是直接用洛伦兹变换给出了清晰明了的阐释,其理解深度远超中学竞赛要求。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起初还在各自忙碌,但渐渐地,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那个沉浸在做题中的幼小身影所吸引。看着他下笔如有神助的样子,看着他草稿纸上那些简洁优美、直击要害的物理图像和数学推导,老师们的脸上再次浮现出与当初数学组老师们如出一辙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这……这真的是一个七岁多、刚上高一的孩子能做出来的?这物理直觉,这建模能力,这数学工具的应用……简直比很多高三的物理竞赛尖子生还要老辣、还要深刻!
不过二十多分钟,张诚再次放下了笔。
“老师,我做完了。”
赵老师几乎是屏着呼吸走过去,拿起试卷,双手微微颤抖着开始批阅。选择题、填空题,全对!计算题、论证题,思路清晰,步骤严谨,答案精准,甚至有些解法巧妙得让他这个老教师都眼前一亮!
又是满分!
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只剩下几位老师粗重的呼吸声。
“天才……全科天才……”一位年轻物理老师喃喃自语,脸上写满了世界观被刷新的震撼。
赵老师看着试卷,又看看一脸平静的张诚,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哆嗦:“好!好!好!张诚同学,我立刻给你报名!不!我亲自负责你的物理竞赛培训!我们一中,看来是要出一个理综双料天才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再次飞遍了县一中的校园。
“听说了吗?张诚要参加物理奥赛!”
“真的假的?他不是刚拿了数学金牌吗?”
“物理组的赵老师亲自测试了,又是满分!怪物啊!”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刚刚因为时间流逝而对张诚稍有淡忘的同学们,再次被这个消息震撼。原本以为数学金牌已是他的极限,没想到那仅仅是冰山一角!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碾压式天赋,让所有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由得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张诚顺利加入了物理竞赛集训队。队里的成员大多是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和一定天赋的高二高三学长学姐。他们早已听闻张诚数学上的威名,但对于他涉足物理,起初多少有些将信将疑,甚至带着几分看好戏的心态。
然而,第一次集训,张诚就用实力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
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难题讨论,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提供多种巧妙的解题思路,甚至能引伸出一些连辅导老师都需要思考的、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深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之娴熟,完全不像一个初学者,更像是一个浸淫物理多年的研究者。
集训队的指导老师,一位姓刘的特级教师,在观察了张诚几次后,私下里对赵老师感叹:“老赵,这孩子……我感觉他懂的比我还多!很多问题,他不是在‘解’,而是在‘阐释’,仿佛他早就知道了答案,只是在给我们展示通往答案的其中一条路径而已。这太可怕了!”
备战的日子紧张而充实。张诚并未因自身知识储备的超前而懈怠。他明白,竞赛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侧重点。他系统地梳理了中学物理竞赛的知识体系,研究了大量的真题和训练题,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同时,他也没有放下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
在租住小屋的书桌上,除了竞赛资料,还摆放着诸如《数学物理方法》(顾樵)、《经典力学》(Goldstein)、《电动力学导论》(Griffiths)、《量子力学与路径积分》(Feynman)等在国际顶尖大学物理系博士生中都广为使用的经典教材。这些书籍内容深奥,充斥着复杂的偏微分方程、张量分析、群论初步等高等数学工具。但在张诚等级3的数学和等级2的物理基础上,阅读这些书籍虽然仍需认真思考,却已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他如同一个贪婪的探险家,在物理学的深海中不断下潜,汲取着更为本源的知识力量。
时间飞逝,五月悄然而至。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初赛和复赛(资格赛)接连举行。考场依旧设在省城。有了数学竞赛的经验,张诚这次的出现,虽然依旧引人注目,但引发的骚动已不如上次。很多人已经听说过这个“数学物理双修”的神童,眼神中更多是好奇与审视,想看看他是否在物理上也能复制数学的奇迹。
初赛、复赛的试题难度逐级递增,但对于张诚而言,依旧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他沉稳作答,思路清晰,计算精准。那些需要灵活运用物理思想、建立巧妙模型的题目,在他强大的理论底蕴支撑下,更是显得游刃有余。
两场考试,他再次以无可争议的满分成绩,轻松晋级,成功拿到了通往省决赛的门票!
五月末,省决赛到来。这已经是省级层面的最高角逐,汇聚了全省最顶尖的物理竞赛选手。考场气氛更加凝重。题目难度进一步提升,出现了更多综合性极强的压轴题,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张诚在考场上遇到了一道极其复杂的电磁学与力学结合题,涉及动态过程分析和近似计算,过程繁琐,极易出错。许多优秀考生在这道题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有人直接放弃。
张诚审题后,微微蹙眉,并非因为觉得难,而是觉得这题目的表述有些冗余,掩盖了物理本质。他略一思索,没有按照常规思路去一步步分析受力、列微分方程,而是直接从能量守恒和动量变化的角度,结合场的对称性,构建了一个极其简洁的物理模型,然后用微积分工具干净利落地得出了答案,其方法之巧妙,过程之简洁,远超标准答案的范畴。
当他再次提前交卷,走出考场时,许多还在苦思冥想的考生看着他小小的背影,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们知道,这个孩子,恐怕又要创造一个奇迹了。
果不其然,省决赛成绩公布,张诚的名字,再次高悬榜首,满分!
这意味着,他以全省第一的身份,强势晋级全国总决赛!距离物理奥赛的最高舞台,仅一步之遥!
全国总决赛定于六月中旬举行,还有约莫十五天的时间。
回到县一中的小家,夜晚,张诚没有立刻开始高强度的备战。他平静地坐在书桌前,意识沉入系统,调出了自己的面板状态:
【宿主:张诚】
【年龄:7岁】
【当前积分:26】
【知识科技树:】
【数学:等级2(4740\/)】
【物理:等级2(4000\/)】
【生化学:等级1(0\/1000)】
【材料学:等级0(0\/100)】
【工程学:等级0(0\/100)】
【能源学:等级0(0\/100)】
【信息学:等级0(0\/100)】
看着光幕上的数据,张诚心中了然。积分在兑换了物理经验包和体质强化液后,几乎消耗殆尽,只剩下可怜的26点,可谓一朝回到解放前。数学等级2的经验条刚刚起步,距离下一级还非常遥远。物理学在兑换经验包后直接达到等级2,但经验值为0,意味着他需要通过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来真正消化、巩固这部分知识,并积累升级到3级的经验。其他学科依旧是一片黯淡,等待着被点亮。
“任重而道远啊……”张诚轻轻呼出一口气。虽然开局堪称梦幻,但学神之路,的确漫长而艰巨。
这十五天的总决赛备战期,他并不打算进行题海战术。以他目前的物理底蕴,再去反复刷中学生层次的题目,意义已经不大。他的计划是,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深化对物理学的理解,特别是将等级2的知识与竞赛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继续向更高层次的理论发起冲击。
他摊开了桌上那本厚重的《朗道力学》(《力学》是朗道十卷的第一卷),这是理论物理学的经典入门之作,以其深刻的物理思想和简洁的数学表述着称。书中从最小作用量原理出发,构建起整个力学框架,其视角之高,令无数物理学子叹服。张诚沉浸其中,体会着那种从最普遍原理推导出具体规律的统一之美,这对他巩固等级2的物理知识,锤炼物理思维,有着莫大的好处。
同时,他也开始涉猎一些更为前沿的科普性专着,如《宇宙的琴弦》(介绍超弦理论)、《寻找希格斯粒子》等,虽然这些领域远超他当前所能深入研究的范畴,但开阔眼界,了解物理学发展的最前沿,对于培养他的科学品味和洞察力,同样至关重要。
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每晚不是对着那些天书般的厚本专着凝神思考,就是在草稿纸上写满各种她完全看不懂的符号和图形,心中既骄傲又心疼。她只能尽力将生活照顾好,让儿子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窗外,夏意渐浓,蝉鸣初起。县一中校园里,关于张诚即将出征全国物理总决赛的消息早已传开,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孩子,能否在物理的赛场上,再次为学校、为家乡,捧回那至高的荣誉。
张诚合上手中的《朗道力学》,目光平静地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未知的物理规律,等待着他去探索、去揭示。全国总决赛,将是他验证自身物理学实力,积累宝贵物理经验值的下一个战场。他已然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