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吹拂着华北平原,空气中弥漫着越来越浓的年味。张诚婉拒了学校派车相送的好意,像所有普通归家的学子一样,由王淑萍老师陪着,提着简单的行李,登上了返回家乡的列车。相较于几个月前离家时的悄然与初生牛犊的锐气,此刻的他,身上多了几分沉静内敛的气质,仿佛一块经过初步打磨的璞玉,光华渐蕴。
车厢里熙熙攘攘,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旅客。张诚靠窗坐着,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略显萧瑟的冬景,心中却是一片温暖与期待。这几个月在燕园的闭关苦修、成果问世、名动天下……种种经历,如同梦幻。而家,那个位于县城“学府苑”小区里的三室两厅,才是他此刻最渴望停靠的宁静港湾。
王淑萍老师将他安全送到家门口,又仔细叮嘱了过年期间的注意事项,这才放心地返回北京。张诚站在熟悉的家门前,深吸一口气,按响了门铃。
“来了来了!”门内传来母亲李秀兰熟悉而急切的声音。门猛地被拉开,李秀兰围着围裙,手上还沾着面粉,看到门外站着的儿子,眼圈瞬间就红了。
“小诚!你可回来了!”她一把将张诚搂进怀里,力道大得几乎让他喘不过气,嘴里不停地念叨,“瘦了,肯定瘦了!在学校是不是没好好吃饭?北京那么冷,冻着没有?”
父亲张建军也闻声从客厅走来,他比母亲内敛许多,但眼中也满是激动和欣慰,用力拍了拍张诚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进屋,外面冷!”
家里被母亲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空气中飘着炖肉的香气和刚蒸好的馒头香味,那是独属于“年”的味道。弟弟张磊叫着“哥哥”,惹得张诚心头软成一片。
回家的感觉,真好。所有的光环、赞誉、乃至那深奥的数学世界,在这一刻,都被这浓浓的亲情与烟火气温柔地包裹、融化。
接下来的日子,是张诚穿越以来,度过的最为轻松、纯粹的一段时光。他彻底放下了所有的研究和思考,像一个真正的九岁孩子(至少在家人面前)一样,沉浸在家庭的温暖之中。
他陪着母亲去逛年货市场,看着母亲为了几毛钱跟小贩精打细算,感受着最真实的生活脉搏;他跟着父亲贴春联、挂灯笼,听父亲讲着家里小生意这一年的起伏,以及那辆奔驰车给家里带来的便利和些许“面子”;他耐心地陪着弟弟玩耍,教他认简单的字卡,享受着手足之情的天伦之乐。
当然,免不了的是亲戚邻居的串门和惊叹。
“哎呀!这就是咱们县的小状元!上过报纸、还在外国那么厉害的书上发表文章的张诚吧!”
“瞧瞧这孩子,长得就一脸聪明相!将来肯定不得了!”
“建军、秀兰,你们可是享福了!培养出这么个好儿子!”
面对这些或真心或客套的夸赞,张诚总是礼貌地微笑回应,不骄不躁,将主场交给父母。张建军和李秀兰虽然嘴上谦虚着“哪里哪里,孩子还小,都是学校老师教得好”,但脸上的自豪与喜悦却是藏也藏不住。儿子出息,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丰盛的年夜饭桌前,窗外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县城还未完全禁放),电视里播放着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吃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每一道菜,听着父亲感慨这一年的变化,看着弟弟笨拙地试图用筷子夹菜,张诚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幸福。这种平凡的、温暖的幸福,是他攀登学术高峰时最坚实的精神后盾。
也就是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张诚拿出了那张五万元的奖学金支票,郑重地交到了母亲手中。
“爸,妈,这是学校和国家给我的奖学金。我在学校花不了什么钱,这些你们拿着,改善家里生活,或者给弟弟上学用。”
李秀兰拿着那张支票,手都有些发抖。五万元!这在当时,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她看着儿子,眼泪又在眼眶里打转:“这……这钱你自己留着,你在北京,用钱的地方多……”
张建军也沉声道:“儿子,你的心意爸妈领了。但这钱是你靠本事挣来的,你自己规划。”
张诚摇摇头,语气坚定:“爸,妈,我现在吃住都在学校,有生活老师照顾,真的用不上。而且,以后我还能挣。你们为我付出了这么多,现在我能为家里做点贡献,我心里高兴。你们就收下吧,算是我的一份孝心。”
最终,在张诚的坚持下,父母收下了这笔钱。李秀兰小心翼翼地将其收好,计划着一部分存起来作为孩子们的教育金,一部分用来添置些新家具,再给两个孩子多买些营养品。这笔奖金,不仅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更让这个家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春节的喧嚣渐渐平息,元宵节的灯笼还散发着余温,开学的日子便近在眼前了。
张诚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行李。与回家时相比,他的行囊里多了许多母亲塞进去的家乡特产、亲手制作的零食,以及几本他在假期里抽空阅读的、与下一阶段研究可能相关的科普读物和前沿综述。他的心态,也早已从假期的松弛,切换到了新学期的备战状态。
临行前夜,一家人再次聚在一起,气氛少了些过年的热闹,多了些离别的不舍与叮嘱。
“到了学校,一定记得按时吃饭,别一学起来就忘了时间。”
“跟老师和同学好好相处,有什么事多跟王老师沟通。”
“钱不够了就给家里打电话……”
张诚一一应下,将父母的牵挂与爱意仔细收藏于心。
再次踏上北上的列车,窗外的景色已隐隐透出一丝初春的讯息。张诚的心中没有了离家的伤感,反而充满了对新学期的规划与期待。
回到燕园临湖苑,王淑萍老师早已将小楼收拾得干干净净,暖意融融。稍作安顿后,张诚便坐在了二楼书房那张熟悉的书桌前。窗外,未名湖的冰层似乎比离开时薄了一些,博雅塔的身影在初春的晴空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摊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开始梳理第二学期的计划。脑海中,那浩瀚的数学星图再次清晰浮现。
短期目标(1-2个月):
1. 整理与投稿: 将闭关期间完成的另外九篇论文,进行最后的校对和格式完善。他需要制定一个稳妥的、循序渐进的发表计划,避免过于惊世骇俗。初步设想,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选择适当时机,陆续投出其中的三到四篇,主题涵盖图论谱理论、导出几何在模空间的应用、以及算术动力系统的精细分析等相对独立且创新的方向。其余的,则作为更重要的储备。
2. 知识体系深化: 虽然数学等级达到三级,但他深知学海无涯。系统性地补强一些在之前研究中感觉到略有薄弱的环节,例如某些非常规的偏微分方程技巧、更深层的代数K理论、以及更前沿的无穷范畴论应用。这需要精读几本经典专着和大量最新的预印本论文。
3. 物理知识的跟进: 无论是杨-米尔斯理论,还是规范场的范畴化,亦或是与朗兰兹纲领对应的超凯勒几何,都深刻指向了理论与物理的融合。他计划系统学习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础,如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的物理背景,甚至从物理直觉中汲取数学灵感。
中期目标(本学期):
1. 寻找新的突破点: 在巩固基础和消化前期成果的同时,积极寻找下一个具有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研究方向。是继续深入几何分析的某个分支?还是向数论的核心猜想发起冲击?或是探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如复杂性理论、密码学)的交叉领域?这需要与导师们深入交流,并密切关注国际数学界的最新动态。
2. 选择性听课与交流: 本学期,他打算更有针对性地旁听一些博士生乃至青年教师的专题讨论班,特别是那些与他潜在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计划在合适的时机,与联合培养小组的其他院士,尤其是非数学领域的院士(如物理、信息科学方向的),进行初步的交流,拓宽视野。
3. “十三校”资源利用: 初步了解并尝试利用联合培养计划赋予他的、自由出入十三所顶尖高校的权利。或许可以去清华听听某个物理讲座,去中科院查阅某份特藏文献,初步体验这种跨校平台的资源优势。
长期愿景(未来1-2年):
他心中有一个模糊但宏大的蓝图——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个孤立的难题,而是尝试去构建或连接某些更为根本的数学框架。例如,能否将他在范畴化规范理论、导出几何、朗兰兹对应等方面的工作,以一种更统一的方式联系起来?或者,向着某个真正的“大问题”(如bSd猜想、霍奇猜想等)的边缘进行探索和铺垫?这需要更深厚的基础和更成熟的时机。
将思路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张诚的目光愈发坚定和清明。前方的道路清晰而充满挑战,但他内心充满了探索的激情与力量。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走到窗边。燕园的傍晚静谧而充满生机。他知道,短暂的休憩已经结束,新的征途即将开始。这一次,他将带着更扎实的根基、更明确的目标,以及那份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的、来自家庭的温暖力量,再次扬帆起航,向着数学与科学的更深邃处,稳健而坚定地迈进。
书房的灯光,再次亮起,如同指引航船的灯塔,照亮着一段新的、注定不凡的求知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