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夏秋之交,一场由“破晓”电池引领的能源革命,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和合作协议,而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悍然冲入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开始无情地重塑旧有的格局。
七月,搭载“破晓”电池的比亚迪“汉-破晓版”、蔚来Et7“破晓系列”正式大规模交付市场。发布会现场公布的数据已然令人窒息,而用户的真实体验更是将这种震撼推向了顶峰。
“充电十分钟,续航两千公里!”不再是一句广告词。各大汽车论坛、短视频平台被车主们的实测视频刷屏。一位自驾游爱好者发布的视频记录了他从北京到上海,近1300公里路程,仅在中间休息区吃一顿饭的功夫,车辆电量便从30%充至95%,全程无需为续航焦虑。燃油车时代引以为傲的长途奔袭能力,在“破晓”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几乎同时,华为的mate系列旗舰手机、小米的mIx系列、荣耀的magic系列等纷纷推出换装“破晓”电池的新品。智能手机的续航体验被彻底重新定义——重度使用可达一周,普通使用轻松超过半个月。支持极高功率的快充,使得手机电量在喝杯咖啡的时间内便能完全充满。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乃至高端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获得了新生。
市场用脚投票,销量呈爆炸式增长。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股价一飞冲天,4S店门庭若市,订单排期长达数月。华为、小米等品牌的线下门店再现彻夜排队的盛况。一种由技术绝对领先带来的消费狂热,席卷全国,并迅速向海外合规市场扩散。
消费电子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风暴,迅速向上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传导。
最直接、最剧烈的冲击,落在了全球石油市场之上。
国际原油价格,在“破晓”电池车型大规模上市后的第三周,应声跌破每桶80美元的关键心理关口,随后一路俯冲,在九月一度触及50美元边缘。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连夜修改预测模型,各大石油巨头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数以千亿计。
传统的油气出口国,如中东诸国、俄罗斯、委内瑞拉等,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国家预算基于高油价预期制定,如今收入锐减,社会开支和大型项目立刻捉襟见肘。依赖石油美元维持的地区平衡被打破,地缘政治格局开始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动。一些资源国开始紧急商讨经济转型,另一些则陷入了更深的不确定性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能源外部依存度首次出现显着下降趋势,能源安全得到空前巩固。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开始呈现断崖式下跌的苗头。
而在国内市场,一场更深层次的能源结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八月,由国家电网主导、炎黄集团提供核心储能技术与设备的首座电网级“破晓”巨型储能站,在郑州正式并网投运。这座占地广阔的储能站,如同一个超级“能量水池”,其庞大的“破晓”电池阵列,可以高效储存来自附近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间歇性电力。
随后,苏州、西安等地的同类项目也相继启动。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以往,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的不稳定,常常出现“弃风弃光”现象,宝贵的绿色电力被白白浪费。而现在,“破晓”储能站以其超高的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能力,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波动的绿电被平滑地接入电网,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比例得到了质的飞跃。
这意味着,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按下了一个巨大的加速键。炎黄集团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签署了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覆盖全国的智能电网与新型储能体系建设。一个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的能源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能源海啸中心,金城炎黄集团总部,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与忙碌。
cEo梁稳奔波于各个合作项目之间,协调产能,应对雪片般的国际订单,与电网巨头磋商下一个五年规划。
保卫部部长陈刚的压力与日俱增,外部势力的窥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变得更加不择手段,他不得不将安保等级不断提升,织就一张更密不透风的防护网。
而张诚,在批阅了与国家电网的合作框架协议后,便将所有具体事务交给了梁稳。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眼前的商业成功与产业变革。
他站在研究院的高处,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因技术赋能而迸发出的蓬勃活力,也能感知到远方因旧秩序瓦解而传来的隐隐震荡。
能源的基石正在被重铸,世界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知道,“破晓”带来的光明之下,阴影也在悄然蠕动。更大的风浪,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而他,必须为迎接那一切,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