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十一月。祁连山脉,深处。
凛冽的寒风卷着初雪,掠过连绵起伏的荒芜山脊,将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包裹在一种亘古的寂静之中。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在地壳深处经过人工开凿、加固并屏蔽的巨大洞窟内,正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写人类文明能源史的风暴。
这里,是“盘古计划”的核心基地,代号“深渊”。与外界想象的灯火通明、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不同,基地内部更多的是粗犷、坚固、极致的实用主义风格,厚重的混凝土墙体,纵横交错的粗大管道和线缆,以及无处不在的、代表着最高保密等级的暗红色标识。
此刻,基地中央控制室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正前方,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大环形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复杂的三维磁场线模拟图以及核心区域的等离子体实时成像。数十名身着统一制服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低声进行着最后的确认交流。空气中弥漫着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以及一种混合了极致专注、压抑的兴奋与无形压力的特殊气味。
控制室正中央,项目总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面容坚毅的老者,代号“山岳”,正紧紧握着通讯器,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各单元最后状态确认!”
“磁场生成系统,参数稳定,冗余备份在线!”
“等离子体注入单元,准备就绪!”
“能量馈入系统,输出功率稳定!”
“诊断测量阵列,全部探头工作正常!”
“冷却系统,超导线圈温度维持绝对零度附近!”
一连串干脆利落的汇报声在控制室内回荡。
“山岳”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站在他身旁,同样凝视着大屏幕的年轻身影——张诚。张诚穿着与其他人一样的普通工装,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穿透屏幕,直接“看到”那即将在强大磁场束缚下诞生的、如同微缩恒星般的能量之核。
“‘烛龙’第一次长时间约束实验,倒计时一分钟准备!”“山岳”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控制室乃至整个实验大厅。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烛龙”,是基于张诚提供的、完全不同于现有托卡马克或惯性约束路径的全新理论——“场共振协同激发”与“时空曲率局域平抑”原理——设计建造的小型化实验装置。它的目标,并非追求庞大体型,而是以极高的能量效率和前所未有的控制精度,实现高温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与持续燃烧。
倒计时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五、四、三、二、一!启动!”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只有控制台上几盏关键指示灯由绿转红,以及大屏幕上能量读数的陡然攀升!
模拟的太阳——那团被极端强大且复杂的磁场紧紧束缚在环形真空室中央的、温度瞬间攀升至上亿度的氘氚等离子体——成功点燃了!
屏幕上,代表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的曲线稳稳地维持在预设阈值之上,那团在磁场约束下呈现出瑰丽橙红色的能量体(成像效果),如同一个被无形之手精心呵护的火之精灵,在环形跑道内平稳地旋转、奔腾。
“约束时间,10秒!”
“20秒!”
“50秒!”
控制室内开始出现压抑的低呼。对于全新的“烛龙”装置,能稳定约束超过50秒,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远远超过了初期目标。
然而,就在约束时间突破80秒,即将向100秒大关发起冲击的关键时刻,异变陡生!
大屏幕上的三维磁场模拟图中,代表某一区域磁场强度的曲线突然开始出现高频、低幅度的剧烈振荡,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颗颗细小的石子。紧接着,等离子体实时成像的边缘区域,也开始出现细微的、不稳定的扭曲和抖动!
“报告!第七扇区磁场出现异常扰动!频率37.5赫兹,幅度正在缓慢增大!”一个紧张的声音响起。
“能量损失率开始上升!”
“等离子体边界有局部不稳定性扩大的趋势!”
刚刚升起的兴奋瞬间被紧张和焦虑取代。“山岳”的额头瞬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对着麦克风快速下达指令:“尝试微调第三、第五补偿线圈电流!注入少量低温氖粒进行边界修整!”
技术人员飞快操作,然而,磁场扰动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有加剧的迹象。约束时间虽然还在缓慢增加,但所有人都明白,照这个趋势,不等达到100秒,这次精心准备的实验就可能以等离子体溃散(或者说被磁场“甩”出去撞击器壁)而告终。
“不行!常规调节手段效果不佳!扰动源似乎来自磁场结构本身的某种共振效应,我们的模型没有完全覆盖!”“山岳”的声音带着一丝挫败和急切,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张诚。
整个控制室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年轻的背影上。
张诚自始至终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一座沉默的山峰。他的视线牢牢锁定在那不断振荡的磁场曲线和开始出现“毛刺”的等离子体影像上,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脑海中浮现出兑换来的那套深奥理论中,关于“场共振边界条件”与“时空曲率反馈”的复杂数学描述。
外界的声音仿佛离他远去,他的世界里只剩下那些跳动的数据和脑海中的公式洪流。突然,他眼中精光一闪!
“不是线圈电流问题!”张诚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控制室的嘈杂,“是初始等离子体电流分布与‘时空曲率平抑场’产生了非预期的次谐波耦合!扰动源头在核心区,表象在第七扇区!”
他一步跨到主控台前,不容置疑地命令:“立刻停止所有补偿线圈调整!将‘曲率平抑场’的生成频率,向下微调0.15%,同时,将等离子体自转切向速度,提升万分之三!”
这个指令极其大胆且反直觉!停止补偿,反而调整那两个看似无关的核心参数?
“山岳”只是迟疑了不到半秒,看到张诚那不容置疑的眼神,立刻吼道:“照做!频率下调0.15%,切向速度提升万分之三!”
技术人员的手指如同幻影般操作。
奇迹发生了!
几乎在参数修改完成的瞬间,大屏幕上那令人揪心的磁场振荡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抚平,迅速衰减、恢复稳定!边缘区域等离子体的扭曲也立刻消失,重新变得光滑而稳定!
整个控制室一片寂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嗡鸣和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约束时间,95秒,96,97,98,99……100秒!!!”
当冰冷的电子音报出“100秒”的瞬间,控制室内压抑的激情终于彻底爆发!欢呼声、掌声、甚至有人激动地跳了起来,相互拥抱!一百秒!这对于一个全新原理的初代实验装置而言,是一个梦幻般的数字!
但这还不是结束!
紧接着,更加震撼的数据出现在主屏幕上——
能量增益因子(q值):1.52!
q值大于1,意味着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了为了启动和维持反应所投入的能量!“烛龙”不仅实现了长时间稳定约束,更首次证明了在这条全新路径上,实现能量净增益的科学可行性!
“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山岳”激动地老泪纵横,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用力摇晃着。这位为核聚变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工程师,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1.52”背后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超越,这是开辟了一条通往终极能源的、更宽阔、更平坦的捷径!
张诚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淡淡的、如释重负的笑容。他拍了拍“山岳”的手背,目光再次投向屏幕。那团被成功约束了超过100秒、并实现能量净增益的等离子体,正在按照预定程序平稳熄灭。
“盘古”开天!混沌之中,第一缕曙光,已刺破黑暗!
实验成功的绝密报告,在十分钟后,通过最高级别的加密通道,直达中枢。
京城的深夜,几处核心办公地的灯光,彻夜未熄。最高层的领导们在听取汇报、确认数据无误后,无不感到巨大的震撼与振奋。
次日,一项代号“应龙”的下一代大型实验堆规划论证工作,被火速提上日程,并赋予超越一切常规项目的最高优先级。资源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向“盘古计划”倾斜。
祁连山深处,基地内的庆祝是短暂而克制的。所有参与者都清楚,这仅仅是起点。“烛龙”证明了路是对的,但距离建造一座稳定、可靠、可实际发电的聚变堆,还有漫长的工程之路要走。
张诚在实验成功后,并未过多停留庆贺。他与“山岳”等核心骨干开了个简短的总结会,重点分析了那次磁场扰动的原因和解决思路,为“应龙”的设计规避了又一个关键陷阱。
随后,他便悄然离开了这片承载着人类能源梦想的地下城。
他知道,“烛龙”的成功,如同在寂静的深夜里点燃了一支火把。这光芒或许暂时还无法照亮整个世界,但足以让所有追寻光明的行者,看清前路,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