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德哥尔摩载誉而归,飞机穿越晨昏线,将乔琳从北欧的冰雪童话重新带回熟悉的城市。航站楼内灯火通明,与窗外尚未完全放亮的天空形成对比。长途飞行带来的些微倦意,在《青木养身功》运转几个周天后便已驱散,青莲本源温润的滋养流淌全身,让她看起来精神奕奕,丝毫不见旅途劳顿。
此次诺贝尔奖周之行,对她而言,收获远超预期。不仅仅是与国际顶尖学者的深入交流拓宽了她的视野,也不仅仅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等顶级机构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一种心境上的淬炼与确认。站在那片汇聚了人类智慧星光的殿堂,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的位置与方向——不卑不亢,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回到基础科学中心,氛围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同事们看她的目光中,除了以往的认可,更多了几分由衷的敬佩。能在那个级别的学术活动中沉稳应对、展现出彩,并赢得实质性机遇,这已充分证明了她的实力与潜力。吴院士见到她,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但眼神中流露出的满意,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分量。
“准备一下,”吴院士言简意赅,“下个月的全国物理年会,你做大会特邀报告,四十五分钟。”
全国物理年会,是国内物理学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学术盛会。大会特邀报告,通常只授予那些在当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这无疑是对她今年工作,尤其是《科学》论文和斯德哥尔摩之行的又一次重磅肯定。
“是,吴老师。”乔琳平静应下,内心已开始构思报告框架。她知道,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需要她站在更高的角度,梳理和展示自己的工作,并接受来自全国同行的检验。
她没有耽溺于荣誉,回到公寓稍作安顿后,便立刻投入了工作。邮箱里积压的邮件需要处理,新的合作请求需要审慎回复,手头暂停的研究需要重新拾起。对她而言,学术探索本身带来的乐趣与挑战,远比外界的喧嚣更吸引人。
周末,她约了许妍见面。姐妹俩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坐下。许妍叽叽喳喳地说着乔琳离开这段时间里,她在电视台的见闻和工作的新进展,语气轻快,眼神明亮。她独立负责的一个系列报道获得了不错的反响,领导正准备给她压更重的担子。
“姐,你在瑞典肯定见到很多大科学家吧?感觉怎么样?”许妍好奇地问,眼睛里闪着光。
“嗯,见到了很多。”乔琳点点头,语气温和,“他们……大多都很纯粹,对未知充满好奇,也很谦逊。”她简单地分享了几点见闻,没有炫耀,只是平实的叙述。
许妍听得入神,末了,感慨道:“真好啊!姐,你现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乔琳微微笑了笑,没有否认,也没有自得,只是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她能感觉到妹妹发自内心的为她骄傲,这种纯粹的亲情支持,让她心中温暖。
“你呢?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吗?”乔琳将话题引回妹妹身上。
“还好啦!就是有时候觉得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许妍开始絮絮叨叨地分享起工作中的小烦恼和小确幸。
看着妹妹充满活力的样子,乔琳心中安定。她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互相支持,又彼此独立。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状态。
离开咖啡馆后,乔琳去了一趟医院。父亲乔建斌的状态依旧平稳,看到她,嘴唇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含糊地发出了几个音节。王亚珍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乔琳的脸色,汇报着近况,语气带着一种近乎卑微的讨好。
乔琳安静地听着,照例为父亲进行了按摩。指尖气息温润,耐心梳理。她能感觉到,父亲手臂的肌肉比之前又松弛了一些,这是一种缓慢但积极的变化。结束按摩,她留下生活费,没有多留。
“我最近会比较忙。”离开前,她平静地告知。
“哎,好,你忙你的,注意身体……”王亚珍连忙应着,送她到门口。
关系依旧疏离,但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客气的、保持着安全距离的平衡。乔琳对此感到平静。
回到公寓,夜色已深。乔琳站在窗边,望着楼下街道的车水马龙。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滋养着她的身心。这次斯德哥尔摩之行,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承受了更高的荣誉,心境似乎也随之更加开阔和沉稳。她能感觉到,那株本源青莲的虚影,在这种开阔心境的滋养下,似乎也更加凝实了一分,那微弱的“活性”律动,与她的精神联结得愈发紧密。
它依旧只能作用于自身,但这种内在的、持续的优化与共鸣,让她感到无比的安心与踏实。
归途亦是新程的起点。全国物理年会的大会报告在即,新的研究挑战层出不穷,与海外顶尖实验室的合作可能性也需要审慎评估……
前路充满忙碌与挑战,但她甘之如饴。
她转身,回到书桌前,打开了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她沉静而专注的脸上。指尖落在键盘上,清脆的敲击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响起,如同战鼓轻擂,预示着新的探索已然开始。
青莲静植,根系深埋,于无声处,积蓄着破土参天的力量。而她,将继续在这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