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去临市出差的三天,乔琳的生活被一项突如其来的发现彻底填满。
那是在反复校验数值模拟输出数据时,一个此前一直被当作背景噪声过滤掉的、极其微弱的信号关联模式,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关联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若非她凭借着青莲本源长久以来对精神感知力的细微提升,以及对数据异乎寻常的敏锐直觉,很可能就与它失之交臂。
她立刻调整了数据处理策略,将所有计算资源集中投入到对这一微弱模式的放大、提取和验证中。这就像是在一片嘈杂的沙漠里,试图分辨出一粒特定金沙的轨迹,需要极大的耐心、精细的操作和一丝不可或缺的运气。
连续两日,她几乎住在了研究所。饿了就啃几口能量棒,或者打电话让食堂送份简餐上来,困极了就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和衣小憩片刻。高强度的专注和极少的睡眠,若在常人,早已精神萎靡,面色憔悴。但乔琳却凭借体内青莲本源那持续而稳定的支撑,始终维持着思维核心区域的清醒与锐利。
那温润的能量,如同深潭之水,在她精力即将透支时,便从生命本源处悄然涌出,抚平神经的焦躁,涤荡思维的迷雾,让她在极限状态下,依然能保持住那根捕捉灵感的“线头”。她的脸色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熬夜的痕迹,眼底有淡淡的青影,但皮肤底子那份被长期滋养出的莹润却未曾消失,反而在疲惫的映衬下,更显出一种韧性与专注之美。五官的轮廓似乎也在这极致的消耗与支撑的拉锯中,被雕琢得更加清晰、坚定。
就在周正出差回来的前一天深夜,办公室里只剩下她屏幕发出的幽幽蓝光。当最后一批验证数据跑完,一个清晰无误的、代表着某种新颖物理机制的图像,终于在她面前缓缓展开。
成功了。
不是巧合,不是噪声。她捕捉到了那个微弱的信号,并证实了其背后所代表的、偏离现有理论框架的物理过程。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如同暖流般瞬间涌遍全身,冲散了连日积累的疲惫。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身体都微微发颤。体内,青莲本源似乎也感应到了她精神上的这次“跃迁”,流转的速度悄然加快,带着一种欢欣鼓舞的意味,更加高效地滋养着那些因极度兴奋而略显“过热”的神经,让她不至于被情绪冲昏头脑,能更快地恢复冷静,审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她没有立刻通知任何人,包括陈教授。她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消化和确认这一切。
关掉电脑,离开寂静的研究所大楼。深夜的冷风拂面,让她精神为之一振。回到公寓,她破例没有进行完整的青木养身功修炼,只是简单做了几个舒缓的动作,平复了一下依旧有些激荡的心绪,便草草洗漱睡下。
身体极度疲惫,精神却异常活跃。在半梦半醒之间,她仿佛“看”到本源空间内那株三品青莲,其舒展的叶片上,似乎有微光流转,与她此刻突破瓶颈、豁然开朗的心境隐隐呼应。它无法直接参与研究,却无疑是她能够支撑到此刻、并最终捕捉到那丝微弱曙光的内在基石。
第二天,她罕见地睡到了天光大量。充足的睡眠让身体的疲惫得到了有效的修复,青莲本源的滋养也在静息中达到了最佳效果。醒来时,除了精神尚存的兴奋余波,身体已基本恢复如常,皮肤重新焕发出健康的光泽。
她仔细地将所有数据、图表和分析报告整理成一份初步简报,然后才去了陈景明教授的办公室。
陈教授看完简报,沉默了足足一分钟,然后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再抬起头时,眼中是难以掩饰的震惊与赞赏。
“乔琳啊乔琳……”他连说了两遍她的名字,语气复杂,“你这……这可真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啊!”
他立刻召集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开了一个紧急讨论会。会议上,质疑、兴奋、严谨的探讨交织在一起。乔琳沉稳地应对着所有人的提问,逻辑清晰,数据扎实。最终,所有人的意见趋向一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重大发现,需要立刻调整后续研究计划,集中力量进行系统性验证和理论构建。
会议结束,已是下午。乔琳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满足,同时也感到了更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新的发现,意味着新的、更艰巨的挑战。
她拖着略带疲惫但精神亢奋的身体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手机就响了。是周正。
“我回来了。晚上一起吃饭?”他的声音带着风尘仆仆的沙哑,却依旧平稳。
乔琳这才想起他今天回来。她揉了揉眉心,忽然很想喝一碗热汤。
“好。”她顿了顿,补充道,“有点累,想喝点热的。”
“明白。半小时后,老地方见。”
挂了电话,乔琳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中交替浮现着那幅证实了新物理机制的图像,和周正那双总是沉静温和的眼睛。
学术的深潭,映照出了突破的月光,清冷而迷人。而生活的岸边,那盏熟悉的、温暖的灯火,也依旧如期亮起。
她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前路依旧漫长,但此刻,她有内在的支撑,有前方的星光,也有身旁的灯火。这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