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洪流裹挟着生命,不舍昼夜。仿佛只是几个春秋交替,当年在客厅地毯上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三个小不点,已然抽枝展叶,长成了挺拔的少年,各自走向了截然不同却又隐隐呼应着家族脉络的人生道路。
乔琳家的双胞胎,周景明与周景深,成年后的选择,在旁人看来,仿佛是沿着他们幼年时便显露的端倪,划出了两条清晰的轨迹。
哥哥周景明,幼时机敏善辩,逻辑清晰,对复杂事物有着天生的抽丝剥茧的能力。他并未继承父母的学术衣钵,反而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运行规则、人际脉络的交织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大学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一些亲友略感意外,却又在乔琳和周正意料之中的选择——考入核心部门,从基层做起,踏入了波澜壮阔的政途。他继承了周正的沉稳面容,眉宇间却多了一份洞悉世情的练达与审慎,行事果决,视野开阔,颇有几分其伯祖父周衡(周正那位从政的双胞胎哥哥)当年的风范。
弟弟周景深,自小便沉静坚毅,体能出众,对军事历史、战略布局有着远超同龄人的专注。那份安静之下,是如同磐石般的定力和对责任与使命的天然认同。他几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入了一线作战部队。风吹日晒磨砺了他的轮廓,军旅生涯赋予了他更加挺拔如松的气质和钢铁般的意志。他话不多,眼神却锐利而坚定,守护家国的信念如同呼吸般自然。
两个儿子,一个执笔安邦,一个持剑卫国,走上了两条看似平行、实则在国家层面相互支撑的道路。乔琳和周正看着他们,心中既有骄傲,也有深藏于心的牵挂。他们从未刻意引导,只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孩子们基于自身禀赋和志向的选择。
而许妍与周锐的儿子周景珩,则走上了另一条路。他从小在书堆里长大,受祖父——周锐那位老学究父亲——的熏陶极深。周老爷子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投注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小景珩便成了他书斋里最常的“访客”。他性情温和沉静,有着超乎年龄的耐心与专注,对故纸堆里的文字、先贤的智慧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没有父母辈的跳脱,也没有表哥们投身实务的锐气,而是安然沉浸在故纸堆里,跟着祖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小小年纪,言谈举止间已带上了几分儒雅的书卷气,俨然是周老爷子最得意的“小门生”。
这日,恰逢周家难得的家庭聚会。已身居要职、日程繁忙的周景明特意挤出时间赶回,肩章熠熠的周景深也正好有短暂假期。加上被周老爷子亲自带来的周景珩,三个年轻一辈难得齐聚在周家老宅的客厅里。
景明正与祖父和周正谈论着某项文化政策的深远影响,言辞精准,引据得当;景深则坐在稍远处,身姿笔挺,安静地听着,偶尔抬眼时,目光沉静如渊;而景珩则挨着祖父,手里还拿着一卷泛黄的线装书摹本,在长辈交谈的间隙,偶尔低声向祖父请教一个训诂上的疑难,神态专注。
乔琳和许妍坐在另一侧的沙发上,看着眼前这景象。许妍轻声对乔琳笑道:“姐,你看他们三个,明明是一起长大的,现在倒好,一个庙堂之高,一个沙场之远,一个书斋之深,还真是……各得其所。”
乔琳的目光缓缓掠过三个出色的后辈,最终落在窗外庭院中那几株历经风雨、依旧苍劲的松柏上。她感受到体内青莲本源那如同古井深泉般、历经岁月而愈发沉静平和的流转。它依旧在持续优化着她的健康,维持着她饱满的精力与清晰的思维,让她能以一个更好的状态,见证这一切,陪伴这一切。
她没有说什么,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香氤氲中,她想起自己重生之初,只为挣脱自身命运的桎梏。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生命的脉络如此丰茂地延展开来,看到自己孕育、关爱的后辈,如同庭前新木,各自扎根于不同的土壤,却都向着阳光,茁壮成长,逐渐成为支撑家国未来的栋梁。
玉阶仍在,攀登未止。只是这“阶”的含义,已远比学术之路更为宽广。它包含着生命的传承,家族的延续,以及对这由无数个体选择共同构成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的静默见证。她安然居于其中,内心充满了一种深沉的、静水流深般的满足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