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宇宙边缘的寂星带,是一片被遗忘的角落。这里的星球大多是裸露的岩石,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埃,恒星的光芒难以穿透稀薄的大气层,整个区域弥漫着死寂的灰色。但探测器捕捉到的微弱生命信号,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少年共生实验室的好奇。
孩子们乘坐的“星桥号”飞船,是用铁石星的矿石、清泉星的水晶和硅基的晶体共同打造的,能适应极端环境。当飞船降落在信号最强的“寂星三号”星球时,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冰冷的风卷着尘埃灌入,让大家忍不住裹紧了衣物。
“这里的能量太稀薄了。”小七的能量扫描仪屏幕上,只有一条微弱的波动线,“几乎不适合生命存活。”
石芽蹲下身,抓起一把灰色的土壤,土壤在他掌心碎成粉末:“没有养分,没有水分,连岩石都是死的。”
就在这时,雾光的记忆石突然发出微弱的光芒——它感应到了相似的能量波动。“在那边!”雾光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岩石缝隙,“信号是从那里来的。”
孩子们跑过去,只见缝隙中,生长着一簇比指甲还小的植物。它们的叶片是半透明的灰色,却在根部闪烁着极其微弱的蓝光——这就是生命信号的来源。
“它们在吸收星光的能量!”藤苗惊喜地说,她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碰叶片,“而且在互相传递能量,一簇植物共享一个能量核心。”
小宇拿出检测仪,发现这些植物的根系能深入岩石内部,吸收其中仅存的矿物质,叶片则能将星光转化为能量。“它们是‘寂星苔’,”小宇看着检测结果,“一种为了适应极端环境,进化出完全共生形态的植物——单独一株无法存活,必须聚集在一起,共享能量和资源。”
溪羽的水纹瓶靠近寂星苔,瓶中的水纹泛起怜悯的波动:“可是它们太弱小了,一阵强风就能把它们吹断。”
“我们能帮它们吗?”石芽看着那微弱的蓝光,像看着一群在寒风中颤抖的孩子。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制定计划。藤苗提议:“可以培育‘星苔伴侣草’,用绿藤星的耐旱植物与寂星苔杂交,让它们的根系更坚固,还能储存更多能量。”
溪羽则想:“清泉星的水藻能在贫瘠的水中生长,如果把水藻的基因注入寂星苔,它们或许能更高效地利用水分——哪怕只是空气中的湿气。”
石芽捡起一块岩石:“可以用铁石星的轻质矿石,为它们搭建一个‘防风屋’,矿石能吸收星光,晚上释放热量,保持温度。”
小七补充道:“我可以制作‘微型能量收集器’,贴在岩石上,收集星光和宇宙射线,转化为适合寂星苔吸收的能量。”
雾光则说:“迷雾星的‘凝雾孢子’能在空气中凝结水分,如果把孢子撒在周围,或许能为它们提供微量的水。”
计划付诸行动。藤苗用共生实验室的培育设备,将寂星苔与耐旱植物的基因融合,培育出根系更发达的“共生星苔”;溪羽将水藻基因注入其中,让新的星苔能从稀薄的空气中提取水分;石芽和小宇用轻质矿石搭建了一个个半开放式的小棚屋,既挡风又能让星光进入;小七在棚屋周围安装了微型能量收集器,蓝色的能量流缓缓注入星苔;雾光则撒下凝雾孢子,很快,星苔周围出现了一层薄薄的露水。
一周后,当孩子们再次来到岩石缝隙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喜不已:共生星苔已经蔓延到了棚屋周围,叶片从灰色变成了淡绿色,根部的蓝光变得明亮了许多,甚至有新的嫩芽从土壤中钻了出来。
“它们在繁殖!”藤苗激动地说,“而且能量收集器周围,长出了新的寂星苔,它们在朝着能量源扩散!”
更奇妙的是,共生星苔的根系深入岩石后,岩石表面竟然出现了一层淡淡的绿色——那是星苔释放的物质,正在缓慢改变岩石的结构,让它变得更适合植物生长。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小宇看着那片微亮的绿色,“即使再微弱,只要给一点帮助,就能创造奇迹。”
离开寂星带前,孩子们在十颗星球上种下了共生星苔的种子,并留下了自动运行的能量收集器和凝雾孢子发生器。他们知道,这些微小的生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改变寂星带,但至少,他们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林夏的意识看着寂星带中那点点微弱却坚定的绿光,心中充满了敬畏。这些孩子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退缩,而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帮助生命延续、扩散。他们明白,共生不仅是强者之间的合作,更是对弱小生命的守护与扶持。
下一个信号,来自跨宇宙青少年联盟的成立仪式。少年共生实验室的孩子们,将与来自更多宇宙的少年一起,成立这个联盟,共同解决多元宇宙的共生难题。
林夏的意识朝着仪式现场飞去,她期待着看到这些来自不同角落的年轻生命,如何凝聚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共生的微光,在多元宇宙的每个角落,都能汇聚成燎原的火焰。而寂星带的微光点,将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生命不息,共生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