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七年十二月十日,太白楼第二次煤铁集团股东大会召开。
这次皇太子朱厚照作为皇家代表首次参与了股东大会。
张锐轩首先说道:“感谢大家的信任,今天又是集团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相信大家都看到那个国债计划,不过这次全凭自愿,不强迫大家。”
周成第一个站了出来叫道:“张小猴儿,别废话了,今天我就一个目的……分钱,别想和去年一样糊弄我们。”
周家今年被朱佑樘追收拖欠盐引的银子。太皇太后去世后,外官也不愿意烧周家冷灶。
原来心向着周家的长芦盐场转运使同知尤荤和丰财场盐课司大使也被双双下了锦衣卫诏狱,这是弘治帝开始对周家全面的清算了。周家原来也是家大业大,可是如今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临行前周受已经给周成交代了,务必要稳住这个张锐轩,今年一定要把银子要回来。
张锐轩望着周成涨红的脸,折扇轻敲掌心笑道:“周兄这话说得寒心,张某何时做过糊弄人的勾当?只是今年铁价比去年大缩水,大家也都看到了,去年都是700文一斤,今年就只有100文。”
话音未落,朱厚照突然轻咳一声,露出玄色蟒袍下的绣金靴,“张卿家,孤也觉得周卿家所言在理,哪有挣钱不分红的道理。分吧!分吧!”
这是张锐轩和太子殿下朱厚照做的连环套,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周成听到皇太子朱厚照愿意支持自己,更是底气十足:“张世子,太子爷都发话,你这个大管家是不是该分红了。”
“分,为什么不分。”张锐轩说道,“按照比例,这次分红是375万两银子,一股是派息1.25两。不过几百万两银子张某人也不可能带在身上。下午时候大家带上马车前往总部大楼银库,取银子。”
主席台上朱厚照低声对于旁边张锐轩说道,“不是,你真的分呀?”朱厚照这次来是奉了朱佑樘的密令来阻止分银的。
朱佑樘非常后悔让出20%的股权,尤其是这些所谓的股东都是实际上只出资了500两,如今却要分给他们几万两,更是心疼的不行。
要是张锐轩全拿这375万两,朱佑樘觉得自己还能接受,毕竟是张锐轩挣来的。可是这些只出了几百两银子就能分几万银子,朱佑樘不能接受。
朱佑樘就没有想过,自己好像一分钱没有出就获得如此多的收益。
要是张锐轩知道朱佑樘非常想法只会嗤之以鼻,真的要是张家独吞这20%,那么张家算是上了死亡黑名单了。
张锐轩也低声说道:“分,当然分,信誉为上,说好了分当然要分。”
朱厚照急忙小声道:“要是拿了钱,他们不买国债怎么办?盐田还建不建?”
“盐场要建,钱也要分,殿下,要少用强制手段,多用信用取胜。”
朱厚照见到张锐轩心意已决,只得另外想办法了。
下午,东城郭,煤铁集团总部大楼前,张锐轩再次说道:“各位,这次的国债张某人已经介绍完了,各位有没有兴趣认购。”
周成冷冷说道:“是自愿的吗?不是派捐吧!”
“绝对自愿”
“那我们就是不要,张小猴儿,你能奈我何,乖乖分钱吧!”周成此时很高兴看到张锐轩吃瘪。
就在这个时候,定国公代表说道,我们定国府愿意将这次分红全部认购国债,支持国家建设。我们定国公府今年守孝,没有什么支出。
接着孙哲也站了出来,我们孙家这次认购四万两,支持张世子的工作。
周成这个时候脸色黑的可怕,可是定国公府和孙侯爷都是老牌勋贵,丝毫不惧怕周家。
就在这个时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我们汤府愿意支持小侯爷,这次分红我们汤府全部认购国债。
张锐轩有些茫然的看着朱厚照,自己就安排了两个人,这第三个人是哪里来的。
朱厚照也是耸耸肩,双手一摊,表示不知道,不过朱厚照倒是有点佩服汤府魄力了。自己父亲还拒绝他们家袭爵的申请,汤府还愿意支持,这可是太祖传下来的友谊。
汤府出头后各家也不在坚持,三十多个大明的勋贵每人都是三万两万得认购国债。
纪家还有钱家这两家也一家认购了6万两银子,只有周成气呼呼的带着分到25万两银子回到庆云侯府。
最后张锐轩清点一下,正好一百万两银子。
暮色渐浓时,庆云侯府内烛火如血。
周成将二十五万两沉甸甸的银锭运回了周府,在祖父周受面前,气呼呼的说道:“爷爷!那张家大管家和皇太子唱双簧,绝对是故意的,如今勋贵们都认购了国债,明日朝堂上必定有人弹劾我们周家‘富而不报国’!张家这是给我们难堪。”
周受枯瘦的手指抚过冰凉的银锭,浑浊老眼突然迸出精光:“弹劾?哼,他们蹦哒不了多久了。”
“怎么了,爷爷,他们为什么蹦哒不了多久了。”周成有些想不通,皇帝朱佑樘也才三十五岁,正是干事业的好年龄。那个张锐轩就更是,别看只有十三岁,可是一年下来,没有听说有病。
“天机不可泄露也!”周受故作神秘说道。
煤铁集团总部大楼,张锐轩接过宋意珠送来一个鸟笼,送给朱厚照:“这个笼子里面的是信鸽,殿下要是有什么紧急事情,可以用它联系微臣。北直隶范围,一天的时间就能到了,比驿站快马还快。”
宋意珠已经成为张锐轩的信鸽饲养员,专职负责信鸽饲养和训练。
朱厚照摩挲着精雕细琢的竹制鸟笼,鎏金护甲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信鸽?倒是新鲜玩意儿。”
朱厚照忽然掀开笼帘,白鸽扑棱棱腾空而起,在大厅梁间盘旋,“若真如你所说,往后调兵遣将倒是能省不少功夫。
张锐轩心想,不愧是大明武宗,什么事都是第一就想到了军事上。
大明弘治十七年还是在内忧外患中走过了,马上就要迎来弘治十八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