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疆,芜县,守军在战争结束后一直在招募新卒,整编训练。
由于西疆的两场大战,人口损失不小,兵员更加稀少。但也有专门从中原来投军的游侠,前来建功立业。
芜县守军中,文莺麾下的士卒训练最为刻苦,这也是因为文莺一直抱着为父雪恨的意念坚强地活着,故此对自己,对麾下的士卒,要求颇为严格。
刘文达对这天枢将军之子也越来越喜爱。
半月之后,迟来的春耕已进行得差不多了,整个西疆也披上了一层嫩绿色。万物虽然稚嫩、弱小,却焕发着新的生命。
这一日,练兵结束后,刘文达把文莺唤到自己营中。
此时的刘文达,身上的创伤虽还未好,舞不得刀,但日常生活已不影响,精神也十分不错。
刘文达上下看了看文莺,似乎又精壮了些,满意地点了下头,问道,“小子,今年多大?”
文莺一愣,拱手道:“回大人,卑职今年秋天便年满二十。”
“可曾婚配?”
文莺听罢又一愣,“不曾。”
“嗯,如今升任军侯,也该考虑考虑了,若有此意,本校尉可为你做主。”
文莺赶忙感激道:“谢大人抬爱,目前,卑职还无心男女之事,一心只想杀敌建功。”
刘文达一乐,“够坦诚啊,也罢,男子汉晚婚一些亦无妨,来芜县时日不短了,一直住在营房?”
“正是,卑职一直与麾下弟兄们住在一起。”
“嗯,如今你也是堂堂军侯了,八品的武官,怎能一直住在军营,说出去,外人还说我刘文达亏待麾下将官。”
“这。。。卑职还未曾想过此事。”
“一门心思就训练了不是,堂堂的天枢将军之子,阔绰的院子住了那么久,如此岂不委屈自己?”
“谢大人关心,卑职在东疆,也时常住在军营,没有什么委屈的。”
“你来西疆,两场战功的缴获与赏赐,在外城买个小宅院想必是够的。”
文莺听到此处,以为刘文达要对他两次私下瓜分乌人战利品一事治罪,连忙躬身道:“卑职不敢。”
刘文达一笑:“无需惊慌,你等立了功劳,拿点好处没什么,不是已把该上缴的上缴了吗,我还是建议你去置办一处小宅院,在芜县安家。”
这所谓该上缴的,便是那些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战马、兵刃。这些文莺可不敢私藏,未经允许,私藏这些可是要掉脑袋的。
但对于其他一些细软之物,一般来说,将士们私自瓜分,只要不明目张胆,不满天下嚷嚷,上官们也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想让士卒为你卖命,光靠春秋大义和朝廷那点军饷,是远远不够的。
文莺听罢微微抬头,用余光看了下刘文达,并未有生气之意,松了一口气,“谢大人关爱,那卑职便去看看。”
“嗯,再者说,你抄写的那本无名书,在营中翻阅亦不甚方便,最好是私自研习,大将军所着,并非人人都可参阅。”
“大人说的是,卑职今日便去查看院落。”
“嗯,去吧,若有困难,可来寻我。”
“卑职谢大人!”说罢,文莺给刘文达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文莺真诚地感谢了刘文达后,便出了营房,想这刘校尉对自己,颇为不错,看来叶伯伯所荐,确实对自己很有帮助。两位前辈,也真是自己失去家园后的贵人。
文莺寻到魏冉、萧逸、张小勺三人,说了此事。想带着三人一同在外城寻座小一点的院落,置办个家,也好相互有个照应。
这几人也都是文莺麾下的核心骨干,心腹中人。阿图鲁自己是有家的,离芜县并不远。其余几人不是没有家,就是有家不能回。
萧逸听到此事,是非常赞同的,萧逸本是书香门第出身,就算本人习武从军,但和那些粗鄙的军汉常住在一起,也不甚舒服。
魏冉与张小勺皆无意见。今日兵训完,正好休沐,四人便带着银两出了校场,满芜县转悠,寻找合适的院落。
如今战事频繁,人口损失,再加上离开西疆逃难避祸的,空着且便宜的房子多的是。
第二日,几人便在西城一处地方寻到一处小院落,房主是商人,因战乱破产,无奈之下,低价出售此处房舍。
四人积攒的战利品与赏赐,足够买这处房舍。
院子不大,有五间屋子,有间书房改一下,正好四人一人一间,另一间为伙房。正合适他们四人居住。
四人安置完便一同出门,熟悉街坊环境。
四人刚出门,一五十多岁的老妇便看到四人,见四位男子精壮,且气度不凡,绝非寻常百姓,便上前搭话,“几位小郎君这是新搬进来的邻佑?”
文莺拱了拱手,“正是,今日刚搬来,大娘安好。”
老妇见这后生如此懂礼,满意地笑了笑:“唤我王大娘便好,今后都是邻里,相互也有个照应。”
文莺亦正好想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便问道:“敢问王大娘,街坊中皆是什么人士?”
王大娘笑笑,“这片啊,在芜县算是中下等区域,比贫民强些,住的皆是生活还过得去的商贾,还有零星的军户,几乎没有农户,农户大多住在南城。”
王大娘说罢,文莺这才基本了解了芜县的区域分布,西城多为商户,南城多为农户、匠户,北城多为军户,东城多为地方乡绅,内城皆为达官显贵。
芜县虽然比不上东川与关碾那样仅次于治所的大县,也是拥有二十多万百姓的县城,该有的,基本都有。
当王大娘得知几人是芜县的中下层将官后,更加喜眉笑眼,甚至有些讨好起来,直夸几人仪表堂堂,威武不凡。
虽然文莺几人在内城或者东城,算不上什么,但在这西城,地位便已算显赫。
这王大娘一家在西城开的茶馆,周围街坊邻里熟悉得很,人也健谈,文莺自然乐意与其打交道。从而可以更快地了解附近的生活环境。
这一来二去,文莺几人便在休沐后,常来王大娘的茶馆吃茶,这市井的生活百态,亦颇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