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还没完全亮,程疏言就醒了。
他没有看手机,也没有碰平板,直接赤脚走到工作台前,按下播放键。母带里的《候鸟》开始播放,声音轻轻流出。他闭上眼睛,听第三段主歌的部分。那里原本有一点犹豫,现在已经被改得更坚定,也更克制。
这首歌讲的是“飞”,不是“停”。
可外面的人不让他只谈音乐。
热搜前十里,有三个词条写着他的名字。#疏知cp情感拉丝实录# 排在第二,点进去是有人剪辑的视频,把他和岑知韫对视0.8秒的画面慢放了十遍。#程疏言写给岑知韫的情歌# 下面全是解读歌词的帖子。“你是我逆风时,唯一不熄的光”——大家说,这明明就是在表白。还有人发长文分析他们的感情,说什么“回避型依恋”。
更离谱的是,陆骁团队用几十个小号发一张图,叫“深夜互动时间线”。把程疏言凌晨三点发的一条动态,和岑知韫几个小时前点赞一首诗的事连在一起,说是“秘密证据”。配文写道:“他们不说,但我们懂。”
太荒唐了。
但程疏言没笑。
他打开后台系统,查看《候鸟》上线72小时的数据。屏幕上有一条上升的曲线——41.3%的听众标记为“治愈”情绪,在25到35岁人群中最多。评论区很多人说“哭湿耳机”“陪我熬过化疗夜”“终于有人唱出了漂泊的感觉”。
这才是真实的反馈。
他把这份报告存进加密文件夹,取名:“静水流深”。
然后拿起手机,打给周默。
“别删话题,也别回应。”他说,声音不大,但很坚定,“发一些我工作的画面出去。”
电话那头停了两秒,笑了:“明白了。你不解释,那就让他们看看你在做什么。”
挂掉电话后,程疏言走到窗边。天亮了,远处高楼的玻璃开始反光。他知道,接下来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所以他必须保证,别人看到的,是他真实的样子。
上午十一点,微博突然炸了。
几张高清照片出现在音乐号和影视博主的主页。照片里,程疏言戴着黑色棒球帽和口罩,站在录音室外,怀里抱着厚厚的剧本和乐谱。墙上贴着手绘的分镜图,标题写着《山河劫》。桌上散落着写满标注的歌词纸。其中一张被拍清楚了,上面红笔写着:“第三段主歌情绪不够,需要加弦乐推动”。
最让人注意的是他的手腕。旧伤还没好,却被钢笔压着,在纸上留下淡淡的印子。
配文只有一句:
“凌晨三点还在改副歌的人,没空参与八卦。”
话题#程疏言新项目筹备中# 马上冲上热搜第八。
网友开始翻他过去三年的作品。《孤岛回声》录制时瘦到脱相,《夜航》mV拍摄时发高烧40度还坚持下海。有人留言:“你们说他在谈恋爱?我看他是把命都给了音乐。”
也有理智的粉丝说:“如果真是炒cp,他会配合营业。但他连一个表情包都没发过。”
舆论慢慢变了。
但陆骁那边不会罢休。
下午两点十七分,一段伪造的行车记录视频流出。画面晃动,显示一辆尾号“668”的车深夜进入高档公寓车库。字幕写着:“程疏言连续三晚去岑知韫住处,最后一次待了两个多小时。”发布时间卡在下班高峰,立刻引发热议。
“原来沉默就是默认!”
“怕影响她事业所以不敢认?”
“嘴上说没关系,身体很诚实。”
水军跟着刷屏,想把“沉默”说成“心虚”。
程疏言还是没说话。
晚上九点,他调出过去72小时全网言论的情绪数据。左边是热搜热度图,右边是粉丝群的情绪变化。每当绯闻话题上涨,焦虑、怀疑这些负面情绪就上升;但只要《候鸟》播放量破百万,就会出现一个“平静”的波峰,接着很多人说“被理解”“想转发给重要的人”。
他看了很久。
然后打开笔记本,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共鸣,不需要解释。”
合上电脑,他戴上耳机,开始试唱新demo。
新的歌曲响起,声音低沉,克制,却有一种力量。副歌还没做完,但已经能听出那种冲破一切的感觉——不是反击,而是超越。
窗外城市依旧吵闹。
但在这个小屋里,一切都安静下来。
他知道,有些人希望他卷入纷争,好趁机踩他一脚。也有些人真心等他开口,哪怕是否认也好。
但他不能在这个时候说话。
因为一旦开口,就等于接受了这场游戏的规则——用私人感情来解释作品的意义。
不。
他要让作品自己说话,成为唯一的答案。
夜深了。
他泡了杯黑咖啡,翻开《山河劫》的剧本。这是一部音乐剧,讲文明毁灭后人类重建信仰的故事。第一幕的名字叫《火种》。
他在第一页的页眉写下三个字:
“别信谣。”
然后继续往下读。
楼下的便利店刚换了班,新来的店员一边整理货架,一边哼《候鸟》的副歌。声音断断续续,却传了上来。
程疏言停下笔,听着那不成调的歌声,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什么都没说。
什么也不必说。
这一夜,热搜换了一轮又一轮。
有人造势,有人围观,有人急着下结论。
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人戴着耳机,反复调整一句歌词的转音。
他不做回应。
因为他正在准备,一次更彻底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