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11 月份,李默就安排季礼和郑元勋,向清军控制区走私商品。
李默站在神州商会的密室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脸上的坚毅与决然。
桌上摊开的地图,标记着清军控制的地区,而他的目光,落在山西、华北、辽东和山东部分地区。
“从今日起,开始向清军大量走私商品。”李默对二人说道,“让那些满清鞑子尝尝咱们的厉害。”
李默在扬州建立的工坊内,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产品,神州商会的商人们兴奋将商品走私到北方。
第一弹,廉价纸张:撼动文化与行政之基
数日后,一艘艘伪装成商船的船只,趁着夜色,驶向清军控制区。船上满载着明朝皇家造纸工坊改良后的廉价纸张,竹纸、稻草纸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在山西潞安,当地最大的纸坊老板王财,望着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的手工纸,眉头紧皱。
“这可如何是好,南边来的纸像潮水般涌来,价格只有咱们的三分之一,百姓都去买那些便宜货了。”
伙计们唉声叹气,不久之后,纸坊不得不关门大吉,匠人们哭着收拾家当,踏上流离之路。
与此同时,在河北真定,县衙内一片混乱。
师爷拿着字迹模糊的税单,愁容满面地对知县说:“大人,这税单愈发难辨真假了,怕是有人趁机伪造文书,虚报数据啊。”
知县气得跺脚,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暗处,大顺军余部和复社文人正用这些廉价纸张,疯狂印刷着反清檄文。
山东榆园军起义前夕,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号召百姓反抗的传单,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廉价纸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大顺军余部以及复社文人借助这些廉价纸张印刷反清檄文,加速了华北地区抗清思潮的涌动。
山东榆园军起义前,大量的传单便是使用这种廉价纸印制的。
第二弹,烈酒:侵蚀军事与社会稳定
在辽东的一处军营外,几个八旗士兵正偷偷摸摸地围着一个酒贩子。
“快,给老子来一坛‘穿喉结’,这酒够劲!”
酒贩子熟练地递过酒坛,士兵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浓烈的酒香瞬间弥漫开来。
自李默通过神州商会走私的蒸馏烈酒进入黑市,八旗士兵们对其痴迷不已,训练时也常常醉醺醺的。
1645 年 1 月,正黄旗士兵因酗酒导致训练事故激增 40%,战斗力直线下降。
而在山西榷关,官员们望着日益减少的税收账本,心急如焚。
“上个月因烈酒走私,咱们就损失了白银约 12 万两,再这么下去,如何向上面交代!”榷关主事一边擦着额头上的冷汗,一边唉声叹气。
在遥远的塞外,蒙古商人赶着一群群马匹,向着明军秘密驻地进发。“听说南边的‘穿喉烈’可够味,咱们用这些马换酒,稳赚不赔。”
明军则用换来的马匹,加紧组建骑兵,为日后的战斗做准备。
第三弹,蜂窝煤与煤炉:能源与贸易的变革
寒冬将至,华北大地一片萧瑟。
一辆辆马车满载着蜂窝煤和煤炉,悄悄进入清军控制区。
在开滦煤矿,矿长望着前来投诉煤炭供应不足的百姓,无奈地说:“没办法啊,这需求量一下子涨这么多,咱们产量跟不上。”
为了满足需求,清廷只得允许民间开采,可土法采煤效率低下,利润都被走私商赚走了。
山东的木炭商人张富,看着自家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木炭,欲哭无泪。
“这蜂窝煤一出来,谁还买木炭啊,我这生意算是彻底完了。”
不久后,张富变卖了家产,带着手下投靠了山东“忠义营”,成为抗清的一员。
而在北京、太原等地的百姓家中,蜂窝煤燃烧的暖意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百姓们纷纷议论:“这蜂窝煤又便宜又好用,比朝廷发的赈煤强多了。”
清廷的“冬日赈煤”,渐渐失去了民心。
第四弹,玻璃制品:奢侈品与外交的波澜
在京城的一处王府内,福晋正对着一面精美的平板玻璃镜子梳妆,脸上洋溢着得意。
“瞧瞧这镜子,可比那些西洋传教士送来的强多了,还便宜不少呢。”王爷在一旁点头称是。
李默工坊生产的玻璃制品流入清军控制区后,迅速成为八旗贵族的新宠。
以往对欧洲传教士依赖颇深的贵族们,如今对西洋器物的兴趣大减。
汤若望看着门可罗雀的教堂,无奈地摇头:“玻璃走私,让宫廷对我们的东西都不稀罕了。”
在山西太原,王家的大院里,家主王富贵望着工坊里正在仿制玻璃的工匠们,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
“这玻璃可真是个赚钱的好买卖,咱们得赶紧仿出来,抢占市场。”
到了 1645 年 2 月,清军控制区内一片混乱。
本土手工业凋零,财政收入锐减。
山西一省年损失赋税约 50 万两白银,清廷慌了神,急忙在 3 月推行“禁海令”,妄图封锁山东半岛海岸线。
但神州商会凭借郑芝龙的海上走私网络,依旧如鱼得水,将一批又一批货物运往清军控制区,让这场经济战争的硝烟,越燃越烈。
廉价商品与抗清思想的传播形成了“经济 - 文化”的双重渗透,加速了华北士绅对清廷的离心倾向。
例如,河北望族容城孙氏就在 1645 年秘密资助锦衣卫的活动。
李默的商业运作迫使多尔衮不得不暂缓南下的军事行动,转而优先稳固华北地区的统治。
1645 年,清军主力就因滞留山西镇压叛乱,而无法全力南进。
这一时期的商业渗透策略,暗合明末“以商养战”的现实逻辑。
李默的“经济战”虽未能彻底扭转局势,但为中华明国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与真实历史中弘光政权的迅速覆灭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