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坐在回南京的马车中,车窗外的景色如幻影般掠过,可他的心思全然不在这沿途景致上。
案几上,前线的战报如雪片般堆积。
就在这时,又一份加急战报递了进来。李默展开一看,是何腾蛟关于突袭兖州之事的汇报。看着战报中何腾蛟对兖州局势的分析与作战计划,李默微微点头,何腾蛟的果敢与决断让他颇为赞赏。
然而,还未等他从这则消息中缓过神来,另一封奏报又呈到眼前。竟是西安的周志畏和苏锐联名所上,李默心中一紧,急忙阅读。
只见上面言辞恳切,请求他暂时停止对大同的攻势。
原来,进攻山西大同本是为牵制清军向蒙古增兵,可如今战事发展超出预期,眼瞅着竟有打成北京保卫战的趋势。
而当前忠勇军的战备情况着实堪忧,明国仅有两个大型钢铁厂,扬州的钢铁厂在他主导下,主要精力放在为造战舰提供钢铁上,只有少量产能用于生产武器弹药。
西安钢铁厂虽专注生产武器弹药,可面对十几万忠勇军的庞大需求,也实在是供不应求。若再这般持续进攻下去,忠勇军极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读完这封奏报,李默只觉冷汗浸湿了后背。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作为一军统帅,必须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
思索片刻后,他不再犹豫,当即唤来传令兵,下令:“速去给赵铁柱和宋铁传我命令,即刻结束大同战事,转攻为守,全力巩固现在的战果,同时消灭大同以南山西境内的清军。”
接着,他又沉思片刻,补充道:“再传我令给林深,责令他继续全力进攻广平府,为何腾蛟突袭兖州吸引清军兵力,务必配合好何腾蛟的行动。”
传令兵领命后,疾驰而去。
等传令兵背影远去,李默铺开宣纸,蘸饱墨汁,略作思忖,便提笔给苏锐和周志畏书写回信。
在信中李默表达对他们二人的感谢,他们的提议犹如醍醐灌顶,令李默如梦初醒。他大方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是他太专注战事推进,疏忽了战备供给这一关键命脉,险些将忠勇军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李默感谢他们二位及时洞察局势,直言进谏,提醒李默所犯之错,实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此功于忠勇军而言,重如泰山!
同时,李默对他们二位,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为忠勇军前途着想的赤诚之心,令李默深感钦佩与感激。
李默希望苏锐和周志畏能继续为忠勇军出谋划策。
写罢,李默仔细吹干墨迹,将信小心装入信封,唤来亲信,郑重吩咐道:“务必以最快速度将此信送至苏锐和周志畏手中。”
—————————————————
北京,紫禁城。
多尔衮端坐在值房之中,手中紧握着来自蒙古方面的奏报,双眼死死地盯着那一行行字迹,仿佛要将纸张灼穿。
当看到“支援科尔沁部的主将何洛会战死,科尔沁部左翼中旗被打残,首领乌尔善被忠勇军掳走,清军折损五千骑兵”这些字句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如同白纸一般,嘴唇微微颤抖,一股难以遏制的怒火在眼中燃烧。
他猛地站起身来,将奏报狠狠摔在桌上,“砰”的一声,桌上的茶杯都跟着震颤起来。
“这群废物!”
多尔衮咬牙切齿地骂道,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扭曲。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要将地面踏穿。
此时的他,气得胸膛剧烈起伏,若不是强撑着最后一丝理智,恐怕真的会一口鲜血喷出。
蒙古草原的土默特部和科尔沁部,一直以来都是清军稳固的大后方。此次科尔沁部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对满清的统治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这不仅意味着清军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同盟力量,更严重的是,大后方的不稳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周边其他蒙古部落见科尔沁部的惨状,难免会心生兔死狐悲之感,对满清的忠诚度也会大打折扣。
一旦这些部落心生异志,不再全力支持满清,那么满清在北方的统治根基将会动摇,其战略布局也将被彻底打乱。
多尔衮深知,自己必须迅速做出应对之策。
首先,他需要安抚其他蒙古部落。派遣能言善辩且身份尊贵的使者,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粮草物资前往各部落,向他们表明满清依旧强大,不会坐视科尔沁部的遭遇不管,同时承诺会对其他部落给予更多的庇护与赏赐,以此来稳定他们的人心,防止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
其次,要重新规划对蒙古地区的军事部署。从关内其他地区抽调精锐部队,加强对蒙古边境的防守,防止忠勇军进一步深入蒙古草原,扩大战果。
还要挑选合适的将领,重新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准备对忠勇军在蒙古的势力展开反击,夺回科尔沁部失去的领地,找回被掳走的首领乌尔善,以重振满清在蒙古的威望。
然而,多尔衮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八旗贵族们一直以来就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欲望,此次蒙古的惨败,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发难的借口。
他们或许会借此指责多尔衮的领导不力,要求他交出更多的权力,甚至可能会暗中谋划,试图架空多尔衮,从而掌控满清的军政大权。
多尔衮心里明白,自己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他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外部忠勇军的强大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防范内部八旗贵族的觊觎。
在这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他必须谨小慎微,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满清的生死存亡。稍有不慎,不仅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地位将付诸东流,整个满清的统治也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刻的他,犹如置身于狂风暴雨中的孤舟之主,唯有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在这波涛汹涌的局势中寻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