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忠勇军将清军肃清,彻底占领北京城,李默命令李虎率一万骑兵追击北逃清军。
临近山海关,满清高层得知忠勇军骑兵追来,豪格皱眉道:“必须拦住他们,否则都得死在这!”
代善无奈:“只能舍弃粮草金银,拖延时间。”
孝庄皇太后神色凝重:“就这么办吧,保住皇上和大清血脉要紧。”
于是,清军在通往山海关的险要路段,陆续丢下粮草辎重和金银堵路,拖延骑兵的追击时间。
李虎不得不数次绕路追击清军,这使得清军顺利退入山海关。
李虎没有火炮,拿山海关也没有办法,她望着高耸城墙,无奈下令停止追击。返回北京城的途中收集沿途清军丢弃的粮草辎重和金银。
李默在成功占领北京城后,即刻命令宋铁领兵前往保定,恭迎崇祯回京。
然后,他又安排人手,将紫禁城仔仔细细地收拾整理一番。
大殿内清扫尘埃,龙椅擦拭一新,宫墙重新粉刷,将满清的遗留痕迹全部清除,等待着它真正的主人归来。
随行的《大明皇家报社》记者和编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将记录忠勇军收复中华明国首都北京的文稿,恭敬地递交给李默审查。
李默接过文稿,仔细阅读,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凝眉思索。
审阅完毕,他认可地点点头,说道:“此文尚可。不过,你们再写一篇,标题就叫‘中华明国皇帝陛下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满清鞑子溃败仓皇北逃’。着重突出陛下的英明神武!”
记者和编辑们领命,立刻投入创作。两天后,一篇新的稿子便呈到李默面前。
李默看过,觉得颇为满意,遂交代道:“速速安排工匠在京城刊印,而后发往全国,让这喜讯传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报社众人领命而去。
在保定的崇祯,于第一时间便得知李默攻进北京城的消息,那一刻,他的眼眶瞬间红了,激动得浑身微微颤抖。
自当年狼狈逃离北京,这座承载着大明辉煌与尊严的都城,便成了他心中悬着的刺。
无数个夜晚,他从梦中惊醒,梦里是祖宗们威严的面容,那目光仿佛在无声地质问,令他满心皆是对列祖列宗的愧疚。
而此刻,喜讯传来,光复北京的梦想竟真的照进现实。
这一夜,崇祯根本无法入眠。他在房中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望向北京的方向,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有激动、有感慨,更有苦尽甘来的欣慰。
他低声喃喃道:“列祖列宗在上,朕终于洗刷耻辱,重回京城,不负祖宗基业……”
想着即将重回北京,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闪烁着光芒。
宋铁抵达保定后,崇祯却未即刻回京。
北京虽燃光复,但百废待兴,朝廷运转需各方力量协同。
南京作为留都,诸多官员体系完备。召回南京内阁、六部侍郎以上官员,及国子监、钦天监、都察院、大理寺主要官员,能迅速重建中央统治架构,恢复大明在全国的有效治理,凝聚人心,为大明中兴奠定基础。
所以,他下旨:“南京内阁、六部侍郎以上官员,及国子监、钦天监、都察院、大理寺主要官员自接旨之日起,整理必要物品返回北京,朕在保定等你们!”
李默得知崇祯在保定等候南京官员,便派人传信给蒙古草原的马世耀,通知蒙古各部首领,于中华明国278年(崇祯19年)九月初一抵达北京,言明:“若有不来,后果自负!”
同时,也对朝鲜、明朝藩王和少数民族土司发出通知,要求他们来北京,并特别要求朝鲜王室要派人前来。
李默此举目的明确。
一方面,借阅兵展示大明的军事力量,让国内各方势力看到大明的实力,稳定国内秩序;另一方面,促使蒙古和朝鲜对满清出兵,从外部削弱满清,减轻忠勇军的作战压力,减少伤亡,为彻底铲除满清残余势力创造有利条件。
在南京的内阁值房中,当官员们收到崇祯的圣旨,惊悉忠勇军已然克复北京,一时间,屋内气氛凝重又夹杂着几分复杂。
史可法率先打破沉默,眼中透着赞许与欣慰:“首辅大人及其忠勇军能有此壮举,实乃大明之幸。
这一路艰难险阻,竟能成功克复北京,可见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坚定意志,我等着实佩服。”
工部尚书薄钰满脸笑意,兴奋地说道:“这是必然!李默将军见识卓越,思想超前,我早料到他能成就这番大业。如今北京收复,正是我大明重振旗鼓的好时机。”
刑部尚书郑三俊微微点头,沉稳地说:“克复北京,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是对我大明士气的极大鼓舞。往后治理国家,恢复秩序,刑部定会全力配合。”
吏部尚书程注捋了捋胡须,思索着说:“如今北京收复,正是用人之际,吏部定会选拔贤能,为朝廷输送可用之才。”
财政部季礼眼中放光,激动地说:“北京光复,财政上的规划又需重新布局,我得赶紧好好谋划一番,助力大明复兴。”
军部张煌言握紧拳头,振奋道:“大都督为我等树立了榜样,军部也当再接再厉,进一步巩固大明军事力量。”
而礼部尚书朱继祚,脸上虽带着笑意,却难掩畏惧之色。
他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首辅如此厉害,往后行事,我等还需更加谨慎。这圣旨既下,想必是陛下要重新整顿朝廷,我等自当遵从此令,速速前往保定。”
众人听后,纷纷表示即刻准备,按圣旨要求赶赴保定。
圣旨的消息如惊雷般在南京官场炸开,瞬间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官员们聚在一起,或是兴奋讨论,或是暗自思忖。
那些平日里对大明复兴持悲观态度的官员,此刻眼中也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有人感慨道:“没想到真能等到北京光复这一天,看来大明气数未尽啊!”
一些平日里与李默交好,或受其思想影响的官员,更是难掩激动之情。
他们奔走相告,言语中满是对李默和忠勇军的赞誉,仿佛看到了大明辉煌重现的曙光。
而那些曾对李默的行事风格有所质疑的官员,此刻也不得不对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表示钦佩。
在官场的暗流涌动中,也不乏担忧的声音。部分官员担心局势变化太快,自己能否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找准位置。
还有些官员忧虑北京收复后,朝廷的政策会有大的调整,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影响。
但无论如何,崇祯的圣旨如同军令,他们都明白,必须尽快收拾行装,赶赴保定。
与此同时,南京百姓得知忠勇军克复北京的消息,整个城市瞬间沸腾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欢呼雀跃。
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互相传颂着这个好消息。有人在家门口燃起鞭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奔跑,感受着大人们的喜悦。
老人们眼中满是泪花,感慨着终于能看到大明重新崛起,不必再担惊受怕。年轻人们则充满了斗志,期待着在这新的局面下,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都是忠勇军的英勇事迹,对李默更是赞不绝口。
整个南京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百姓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