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二中初一教师办公室,午休时间。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满作业本和试卷的办公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空气里飘着粉笔灰、咖啡和陈旧书籍的味道。几位老师没有休息,三三两两低声交谈着,话题不可避免地绕到了近期年级里那股诡异的变化上。
“哎,你们发现没有?最近班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安分多了。”教英语的年轻李老师啜了口速溶咖啡,语气带着点不可思议,“三班那个孙宇,以前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插嘴,现在居然能坐直了!虽然还是在走神,但至少不闹腾了。”
教数学的王老师,也是三班的班主任,推了推眼镜,眉头却拧着:“安分是安分了……但总觉得,这安分有点不对劲。”他压低了声音,“你们没觉得吗?现在学生之间有点……太静了?下课走廊里都没什么人大声喧哗,以前常见的推搡打闹,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
“消失不好吗?”李老师反问,“以前天天处理打架告状,头疼死了!”
“好是好……”王老师欲言又止,目光扫过办公室角落那个空着的座位——那是七班班主任陈老师的工位,“就是静得让人心里发毛。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压下去的。”
他的话引起了旁边几位老师的共鸣。
“是啊,我也觉着邪门。”教历史的张老师凑过来,声音压得更低,“听说……都是七班那个林秋和张浩搞出来的?他们立了什么‘规矩’?现在学生之间有矛盾,都不找老师了,好像……好像私下就‘解决’了?”他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不安。
“我也听学生私下传过,”李老师放下咖啡杯,眼神复杂,“说什么‘不准欺负老实人’、‘不准骚扰女生’……听起来倒是……挺正能量的?”她试图往好的方面想。
“正能量?”王老师嗤笑一声,带着过来人的审慎,“用暴力维持的秩序,能叫正能量?那个林秋……我听说他和社会上的混混打架,下手狠着呢!这样的人在学校里立‘规矩’,你们不觉得可怕吗?他现在是没针对好学生,哪天他心情不好,或者谁触了他霉头,后果你想过吗?”
一番话让办公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老师们脸上都浮现出复杂的神色。他们享受了表面秩序带来的管理便利,却对秩序背后的暴力根基感到本能的不安和恐惧。那是一种对未知力量侵入校园的警惕。
“陈老师最近也挺沉默的,”张老师朝那个空座位努努嘴,“她班出了这么个……‘人物’,估计心里更不好受。”
正说着,陈老师抱着一摞作业本走了进来,脸色有些疲惫。议论声立刻消失了。
陈老师默默走到自己座位坐下,揉了揉太阳穴。她的心情确实如同事们猜测的那般,极其复杂。
作为七班班主任,她比任何人都更早、更清晰地感受到林秋带来的变化。班里以往乌烟瘴气的欺凌现象几乎绝迹,连带着课堂纪律都好了不少。王大壮那伙人彻底成了闷葫芦,作业都按时交了,虽然质量堪忧。表面上看,班级管理难度直线下降。
但正是这种“好”,让她寝食难安。
她亲眼见过林秋那双冰冷得不像少年的眼睛,感受过他那份沉静的压迫感。她知道,这种“秩序”并非源于学生的自觉或她的教导,而是建立在林秋和张浩的凶名和暴力威慑之上。就像一个火药桶,暂时被盖子压住,但引信始终握在那个沉默的少年手里。
她尝试过找林秋谈心,旁敲侧击,但每次都被对方那种礼貌却疏离的沉默挡了回来。她也隐约察觉到林秋似乎在通过某种方式赚钱,有老师反映看到他频繁出入网吧,但缺乏证据,也无法干涉。这种无力感让她沮丧。
更让她不安的是,她感觉到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正在被一种地下的、强大的力量无形地侵蚀。学生们,甚至包括一些班干部,遇到问题似乎更倾向于“私下解决”,而不是向她求助。这种“解决”方式是什么?她不敢深想。
“陈老师,”王老师最终还是没忍住,凑过来低声问,“你们班那个林秋……他到底……”
陈老师叹了口气,打断他:“王老师,学生之间有点小规矩,互相约束,也不是坏事。”她选择了一种官方的、息事宁人的说法,但眼神里的忧虑却无法掩饰,“只要不出格,学习纪律有进步,我们做老师的,还是以鼓励为主。”
王老师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再问下去。大家都心照不宣。
放学铃响,老师们陆续离开。陈老师独自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儿,看着窗外操场上散去的学生。她看到林秋和张浩并肩走出教学楼,所到之处,周围的同学会下意识地让开一点空间,眼神敬畏而复杂。她也看到苏婉和几个女生走在一起,目光扫过林秋背影时,那种迅速低头的躲闪。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担忧攫住了她。
他维护了表面的平静,却用一种让她无法认同、无法掌控的方式。这把悬在班级头上的双刃剑,最终会带来和平,还是更深的伤害?
陈老师拿起红笔,准备批改作业,却久久无法落笔。讲台之下,阴影丛生。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已然成为这阴影中最令人不安的存在。她这个班主任,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班级的掌控,是如此脆弱和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