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第一天清晨,苏松背着装满《诗经》批注本和相机的背包,踏上了返回老家的列车。老家在距离市区两百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他童年记忆里的青石板路、潺潺溪流,还有奶奶亲手种的桃树。上一次回来还是去年春节,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发现家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 —— 村口多了崭新的文化广场,家家户户的外墙绘上了民俗图案,连曾经泥泞的小路都铺上了水泥,唯一不变的,是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和村民们熟悉的笑容。
“松儿回来啦!” 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奶奶拄着拐杖在门口等候,脸上满是笑容。苏松快步上前,接过奶奶手里的菜篮子,发现里面装着刚从菜园里摘的青菜和萝卜,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奶奶,咱家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苏松一边跟着奶奶往家走,一边忍不住感叹。奶奶笑着说:“可不是嘛!村里去年修了文化广场,还办了民俗活动,过年的时候可热闹了,你这次回来正好赶上。”
放下背包后,苏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相机,沿着村子里的小路散步。他想把家乡的变化都记录下来,无论是崭新的文化广场,还是依旧保留着的老房子,都成了他镜头里的风景。走到村头的小溪边时,他看到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活,嘴里聊着家常;不远处的田埂上,几位村民正忙着翻土,准备来年春天播种。“这才是家乡的样子啊!” 苏松一边拍照,一边在心里感叹,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不如把这些场景写成小诗,既记录家乡的变化,也表达自己的感受。”
《春日里的家》:笔尖下的家乡新貌
接下来的几天,苏松每天都会背着相机在村子里转悠。他发现,家乡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上。以前村民们农闲时大多在家看电视、打麻将,如今文化广场成了大家的聚集地 —— 早上有老人在跳广场舞,下午有孩子在玩游戏,晚上还有志愿者来教大家剪窗花、写春联。
“这些变化太值得记录了!” 苏松坐在文化广场的石凳上,拿出笔记本,开始构思第一首小诗。他想起刚回家那天,看到村口的桃树冒出新芽,溪水潺潺流淌,村民们在田埂上劳作的场景,灵感瞬间涌上心头。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道:
《春日里的家》
青石板路换了新颜,
却还留着童年的辙痕。
桃树在村口踮脚张望,
嫩芽顶破了冬天的壳。
溪水潺潺绕过屋前,
把阳光剪成细碎的金片。
阿爷扛着锄头走过田埂,
泥土的清香跟着脚步蔓延。
文化广场的音乐响起,
阿婆的舞步踩着春天的节拍。
窗台上的灯笼还没摘下,
又添了新剪的福字红遍屋檐。
写完这首诗后,苏松反复读了好几遍,感觉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他想起奶奶说过 “村里的老磨坊还在,只是现在改成了民俗展示馆”,于是在诗里加了一句 “老磨坊的石碾转着时光,新添的展柜里藏着旧年的粮”,让诗句更贴合家乡的实际场景。他还把自己拍的桃树新芽、溪水潺潺的照片配在诗的旁边,让这首小诗既有文字的温度,又有画面的美感。
《年味渐浓》:字里行间的传统传承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村里的年味也越来越浓。村民们开始忙着打扫卫生、贴春联、炸年货,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腊肉、香肠的香味。苏松跟着奶奶一起准备年货,帮着贴春联、挂灯笼,亲身感受着家乡的年俗。
腊月二十八那天,村里举办了 “民俗文化节”,有舞龙舞狮表演、传统戏曲演唱,还有手工剪纸、年画绘制等体验活动。苏松特意带着相机去了现场,看到孩子们围着舞龙队欢呼雀跃,老人们坐在戏台前听得津津有味,年轻人在剪纸摊位前认真学习,心里满是感动。“这就是传统的传承啊!”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创作第二首小诗 ——《年味渐浓》。
《年味渐浓》
红灯笼爬上屋檐,
把日子染得通红。
阿奶的手在面盆里揉着年,
面团醒着,像等一场团圆。
舞龙的锣鼓敲醒街巷,
金鳞在阳光下翻涌。
孩子们追着龙尾跑,
笑声撞响了挂在枝头的风。
戏台前的板凳排得整齐,
秦腔的调子裹着烟火气。
阿爷跟着唱词轻轻和,
皱纹里藏着旧年的记忆。
剪纸的剪刀在纸上游走,
福字落进掌心的时候,
年的味道就浓了 ——
是腊肉的香,是团圆的酒,
是老辈人传下的,那点念想依旧。
写完这首诗后,苏松特意读给奶奶听。奶奶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听着诗里描写的场景,连连点头:“写得好!写得就像咱们村过年的样子!” 苏松还把诗里提到的舞龙表演、戏曲演唱的照片整理出来,和小诗一起保存到电脑里,打算开学后分享给诗社的伙伴们。
诗社讨论:乡土小诗里的情感与思考
寒假过半,苏松在诗社的线上读书会上,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两首乡土小诗和拍摄的家乡照片。当他把《春日里的家》和《年味渐浓》的电子版展示在屏幕上时,大家都眼前一亮。
“苏松,你这两首诗也太有画面感了吧!‘桃树在村口踮脚张望,嫩芽顶破了冬天的壳’,这句话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春天的样子!” 白墨率先发言,语气里满是赞赏。她还补充道:“我觉得你把家乡的变化和传统的保留结合得特别好,既写出了家乡的新貌,又没有丢掉乡土的根,这正是现在很多地方需要的。”
尤龙也深有感触:“《年味渐浓》里‘阿奶的手在面盆里揉着年,面团醒着,像等一场团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奶奶,每年过年她也会这样揉面做馒头。这种细节特别真实,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他还提议:“以后我们诗社可以多开展这样的创作活动,鼓励大家记录身边的生活和传统文化,让诗歌更贴近生活。”
贺花则从艺术的角度评价:“你配的照片和诗特别搭,桃树新芽的清新、舞龙表演的热闹,都让诗歌更生动了。我觉得可以把这些诗和照片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作为诗社的‘乡土文化集’,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变化和传统年俗。”
宋子充认真地说:“你的诗不仅记录了家乡的变化,还表达了对传统传承的思考,比如《年味渐浓》里提到的戏曲演唱、手工剪纸,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考很有深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基层的生命力。”
宋子都虽然平时爱搞怪,但这次也格外认真:“我旅行的时候,也看到了很多传统习俗,但是没有像你这样用诗歌记录下来。以后我也要向你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传统文化,比如画一组‘家乡年俗’的插画。”
大家的讨论持续了很久,从诗的语言、意境,到背后承载的情感与思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苏松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没想到,自己随手写下的乡土小诗,能引发大家这么多的思考和共鸣。
“其实我写这些诗,就是想记录下家乡的变化,留住那些珍贵的记忆。” 苏松真诚地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难免会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我觉得,传统和发展并不矛盾,就像我们村,既有新的文化广场,也保留着老磨坊、传统年俗。以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记录更多家乡的故事,也希望能通过这些诗,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线上读书会结束后,苏松把自己的两首乡土小诗和照片整理成文档,分享到诗社的微信群里。大家纷纷点赞、转发,还有人提议把诗打印出来,贴在诗社的 “文化墙” 上。苏松看着群里的消息,心里暖暖的 —— 他知道,这些小诗不仅是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寄托,也成了诗社成员之间交流的桥梁,让大家更关注身边的生活和传统文化。
这个寒假,苏松在老家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他用相机记录家乡的变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不仅收获了两首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诗,还加深了对家乡、对传统的理解。新学期即将到来,他打算带着这些小诗和照片回到学校,和诗社的伙伴们一起开展 “乡土文化” 主题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新貌和传统的魅力,也让诗歌成为传承文化、连接情感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