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刚开始的那几天,贺花总在翻看自己之前设计的汉服配饰草图。看着那些融入《诗经》元素的发簪、玉佩,她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能了解更多地方的传统文化活动,说不定能为我的设计找到更多灵感,还能为诗社后续的文化活动提供参考。”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迅速生根发芽,很快,一份名为 “寒假期间各地传统文化活动调研” 的计划就成型了。
贺花将调研分为 “线上问卷” 和 “实地考察” 两部分。线上问卷主要针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学生,旨在了解各地寒假期间常见的文化活动类型、参与频率及感受;实地考察则聚焦于本地及周边城市,计划走访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和春节活动举办地,近距离观察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设计问卷时,贺花格外用心。她不仅列出了 “手工制作”“传统戏曲”“民俗表演” 等常见活动类型,还特意加入了 “是否结合经典文化(如《诗经》《论语》)” 的选项,希望能找到传统文化与经典着作的连接点。问卷末尾,她还留出了开放性问题,邀请受访者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文化活动及建议。
“这样应该能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了。” 贺花看着最终版问卷,满意地笑了。她将问卷链接分享到自己的班级群、诗社群,还拜托外地的亲戚帮忙转发到当地的学生群。短短三天,就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二十多个城市的三百多份有效问卷。
整理问卷数据的过程虽然繁琐,却充满了惊喜。贺花发现,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当地在寒假期间会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其中 “手工灯笼制作”“年画绘制”“剪纸体验” 最受欢迎,参与率高达 65%;“传统戏曲表演”“民俗庙会” 紧随其后,但参与率相对较低,仅为 30% 左右。在开放性问题中,很多学生提到 “希望活动能更贴近年轻人的兴趣,比如加入动漫元素或互动环节”“想了解活动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而不只是简单体验”。
“看来大家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但活动形式和内容还有提升空间。” 贺花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这些发现,随后便开始筹备实地考察。她提前联系了本地的非遗工坊和周边城市的民俗博物馆,制定了详细的考察路线:第一天走访本地的 “巧手灯笼坊”,第二天前往邻市的年画博物馆,第三天观看省级剧团的秦腔表演。
考察的第一站 ——“巧手灯笼坊”,就让贺花收获满满。工坊的负责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向贺花展示了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从削竹篾、扎骨架,到糊灯纸、绘图案,每一步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老人告诉贺花,现在很多学校会在寒假组织学生来这里体验,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制作灯笼,还能听他讲灯笼背后的民俗故事,比如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不同图案灯笼的寓意”。
“您看,这个‘蒹葭’图案的灯笼,就是去年一个学生根据《诗经》设计的,特别受欢迎。” 老人指着架子上一盏绘有芦苇图案的灯笼,笑着说。贺花看着那盏灯笼,眼睛一亮:“这个设计太有创意了!我是学汉服设计的,能不能借鉴这个思路,在汉服上加入传统灯笼的元素?” 老人连忙点头:“当然可以!传统文化就是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第二天,贺花来到邻市的年画博物馆。博物馆里正在举办 “年画绘制体验活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制年画。贺花也拿起画笔,跟着老师学习绘制 “门神” 年画。老师告诉她,年画不仅是春节的装饰品,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各异,比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细腻典雅,山东杨家埠年画粗犷豪放。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年画老土,其实只要我们多挖掘背后的故事,创新表现形式,年轻人也会喜欢的。” 老师感慨地说。贺花深以为然,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可以尝试将年画图案与《诗经》诗句结合,设计成文创产品,比如书签、笔记本,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考察的第三天,贺花观看了省级剧团的秦腔表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朴实豪放。然而,当天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演出结束后,贺花采访了剧团的负责人,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学秦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秦腔的唱腔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秦腔。”
贺花在笔记本上沉重地写道:“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困境,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创新表演形式,比如与现代音乐结合,或改编成年轻人喜欢的故事,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活力。”
两周的调研结束后,贺花开始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她将报告分为 “调研概况”“活动类型分析”“参与者反馈”“问题与建议” 四个部分,还附上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手绘的活动示意图,让报告更加生动直观。
寒假过半,贺花在诗社的线上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调研报告。她打开 ppt,首先介绍了调研的背景和目的:“我希望通过这次调研,了解各地寒假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情况,为我们诗社后续的活动提供参考,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着,贺花展示了线上问卷的统计结果:“从问卷数据来看,各地在寒假期间推出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手工制作类活动最受欢迎,这说明大家对动手体验类活动的接受度很高。我们诗社之前举办过汉服配饰制作活动,反响很好,以后可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比如结合《诗经》设计手工灯笼或年画。”
随后,贺花分享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历,展示了在 “巧手灯笼坊” 和年画博物馆拍摄的照片:“这个‘蒹葭’图案的灯笼,就是根据《诗经》设计的,特别有创意。我们以后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制作《诗经》主题的灯笼,不仅能体验传统手工艺,还能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当讲到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时,贺花的语气有些沉重:“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传统戏曲,觉得它老土、难懂。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在诗社活动中加入传统戏曲元素,比如学唱与《诗经》相关的戏曲片段,或邀请戏曲老师来给我们讲解戏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戏曲的魅力。”
贺花的调研报告得到了诗社成员的高度评价。苏松率先发言:“贺花,你的调研太用心了!报告里的很多建议都很有价值,比如制作《诗经》主题的文创产品,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下次文化展中尝试,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白墨也点头赞同:“我觉得传统戏曲与《诗经》结合的想法特别好。《诗经》里的很多诗句都可以改编成戏曲唱词,既能传承戏曲文化,又能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诗经》,一举两得。”
尤龙虽然在兼职,但也认真听了贺花的分享:“我在书店工作时,发现很多顾客对传统文化类书籍很感兴趣,尤其是《诗经》相关的。我们可以把调研中发现的好活动推荐给书店,让书店也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来,比如举办《诗经》主题的手工活动。”
宋子充则从学术角度提出了建议:“贺花的调研报告数据很详实,建议也很具体。我们可以把报告整理成电子版,分享到学校的公众号上,让更多同学了解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宋子都也难得地严肃起来:“我可以帮大家设计活动海报,把调研中发现的传统元素融入进去,比如年画图案、灯笼造型,让海报更有传统文化氛围。”
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贺花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没想到,自己的一份调研报告能引发大家这么多的思考和建议,也没想到诗社的伙伴们对传统文化传承都这么热心。
“谢谢大家的认可和建议!” 贺花笑着说,“这份报告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开展更多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根据报告中的建议,策划更多有意义的诗社活动,让《诗经》文化和传统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
线上会议结束后,贺花将调研报告的电子版发给了每个诗社成员。她知道,这份报告不仅是自己寒假调研的成果,更是诗社后续活动的重要参考。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和诗社的伙伴们一起,将调研中发现的好想法、好建议付诸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诗社的活动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这个寒假,因为这次文化调研,贺花不仅收获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还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她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自己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设计和行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