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抬起头,目光穿过营帐,仿佛能看到京城那风云变幻的朝堂。他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地。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转身对将领们说道:“准备出发,我们即刻前往京城,我要亲自为自己辩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将领们被他的气势所感染,齐声高呼:“愿随将军一同进京!”
就在崔志一行人快马加鞭朝着京城赶来之时,京城的朝堂之上,已然是一片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崔志的证据和边疆军民的声援,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廷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支持崔志的官员们,此刻纷纷挺身而出,他们身着朝服,神色严肃,言辞激昂地指责守旧势力的阴谋。其中一位年轻的官员,双手握拳,义愤填膺地说道:“丞相大人,您等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污蔑边疆有功之臣,崔将军在边疆出生入死,击退敌国入侵,保我大乾百姓平安,如今却遭此不公,实在是天理难容!”
而以丞相为首的守旧势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丞相身着华丽的朝服,脸上带着一丝不屑,慢悠悠地反驳道:“哼,休要在此胡言乱语!崔志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等大逆不道之徒,人人得而诛之。你们这些人,莫不是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竟为他说起话来!”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激烈的争论声在朝堂之上回荡。支持崔志的官员们,有的气得满脸通红,有的则是无奈地摇头叹息;而守旧势力这边,一个个也是面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凶狠与决绝。
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看着下方争吵的众人。他的目光在两拨人之间来回扫视,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皇帝深知,此事关乎重大,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朝廷的动荡。
终于,皇帝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只听得见众人微微的喘息声。皇帝缓缓开口道:“此事关乎崔志的忠诚与清白,朕决定亲自审理此案。众卿家,有何证据,尽管说来。”
得到皇帝的指令,崔志的支持者们精神一振。一位年长的官员,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后,开始详细陈述守旧势力的阴谋和崔志的功绩。他声音洪亮,条理清晰:“陛下,崔将军在边疆之时,面临敌国压境,兵力不足、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但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训练士兵、改良装备、制定战术,最终成功击退敌国入侵。不仅如此,崔将军还积极组织边疆的战后重建,安抚百姓,深得边疆军民的爱戴。而这一切,都被丞相大人等守旧势力看在眼里,他们嫉妒崔将军的才能,害怕其威胁到自身的地位,所以才编造谣言,污蔑崔将军意图谋反。”
这位官员说完,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一些中立的官员,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觉得所言极是。
然而,守旧势力岂会轻易认输。丞相冷笑一声,站出来说道:“陛下,这些不过是他们的一面之词罢了。崔志在边疆,私自扩充军队,打造兵器,这不是意图谋反是什么?而且,他与敌国暗中勾结,互通书信,此事证据确凿,陛下不可轻信他们的狡辩!”
听到丞相的话,皇帝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他心中本就对崔志的忠诚有所疑虑,如今双方各执一词,让他更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相信崔志的支持者吧,丞相所言似乎也有几分道理;相信丞相吧,又觉得崔志在边疆的功绩不可磨灭。皇帝坐在龙椅上,内心纠结万分,不知该相信谁。
朝堂之上,气氛愈发紧张。支持崔志的官员们,心中焦急万分,他们深知,此刻皇帝的态度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崔志便可能万劫不复。而守旧势力这边,则是一脸得意,似乎胜券在握。
就在这时,一位小太监匆匆走进朝堂,在皇帝耳边低语了几句。皇帝微微点头,随后说道:“今日天色已晚,此案明日再审。众卿家先退下吧。”
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朝堂上的官员们纷纷行礼退下。支持崔志的官员们,一边走一边小声商议着对策;而守旧势力则是大摇大摆地离开,丞相脸上还挂着一丝得意的笑容。
朝堂之外,天色渐暗,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