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一年,春和景明。大胤江山历经海外战事与宗室叛乱,终得海疆安宁、朝局稳固。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渐生。太和殿内,萧承佑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折,脸色渐渐沉郁。
“母后,你看。”他将几封奏折递给云暮,“江南道上报,部分官员利用职权,暗中兼并土地,导致数十户百姓流离失所;还有御史弹劾,剑南道节度使玩忽职守,赋税征管混乱,民生凋敝;更有寒门学子上书,称科举考试仍被世家大族垄断,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
云暮接过奏折,逐一审阅,指尖冰凉。盛世日久,部分官员懈怠腐败,世家大族趁机勾结官员,垄断资源,而寒门学子入仕通道受阻,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动摇盛世根基。
“承佑,这些问题,早有预兆。”云暮放下奏折,神色凝重,“先帝推行新政,虽打破了不少旧规,但世家大族与部分官员的利益根深蒂固,如今海外战事平息,他们便开始故态复萌,企图卷土重来。若不加以整治,新政成果将付诸东流,百姓也会寒心。”
萧承佑眉头紧锁:“母后,那该如何是好?若大规模整治,恐引发朝堂动荡;若视而不见,又会让百姓失望。”
“整治是必须的,但需讲究策略。”云暮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本宫以为,当从‘吏治’与‘科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其一,推行‘吏治考核’制度。每三年对全国官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绩、品德、廉洁等方面,由吏部与御史台联合负责,考核不合格者,轻则降职,重则罢黜;同时,鼓励百姓与官员举报贪腐懈怠之人,查实后给予举报人奖励,对被举报者严惩不贷。”
“其二,进行‘科举革新’。传统科举重经义、轻实务,导致选拔出的人才多为纸上谈兵之辈,且易被世家大族垄断。应增设‘实务策论’科目,考核农桑、水利、工商、军政等实用技能,选拔真正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才;同时,严格规范科举考试流程,严查舞弊行为,为寒门学子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萧承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母后所言极是!吏治清明,方能让新政顺利推行;科举公平,方能选拔贤才,稳固江山。便按母后的提议,即刻推行!”
次日早朝,萧承佑在朝堂上宣布了“吏治考核+科举革新”的新政。此令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世家大族与部分官员纷纷反对:“陛下,科举制度沿用多年,岂能轻易更改?实务策论非学子所长,恐难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吏治考核过于严格,恐让官员人人自危,影响政务推行。”
“诸位卿家此言差矣。”云暮从屏风后走出,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能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人才,而非培养只会死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增设实务策论,正是为了选拔出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让他们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她看向那些反对的官员,目光锐利:“至于吏治考核,官员食朝廷俸禄,理应为百姓谋福祉。若官员廉洁奉公、政绩卓着,何惧考核?只有那些贪腐懈怠、尸位素餐之辈,才会害怕考核。如今部分官员利用职权兼并土地、玩忽职守,百姓怨声载道,若不加以整治,朝廷威信何在?百姓民心何在?”
楚怀瑾此时已从北疆赶回京城,作为首席辅政大臣,他出列支持:“太后所言极是!吏治清明与科举公平,乃国家长治久安之本。臣在北疆所见,那些踏实肯干、熟悉实务的官员,总能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推行新政,势在必行!”
有了云暮与楚怀瑾的支持,其他忠臣也纷纷附和,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萧承佑当即拍板:“传朕旨意,即日起,推行吏治考核与科举革新制度,由吏部与御史台负责落实,若有阻挠新政者,严惩不贷!”
新政推行之初,部分官员仍心存侥幸,认为只是走过场。然而,萧承佑派出的巡视组很快便抵达各地,展开严格考核与调查。巡视组由清正廉洁的官员与御史组成,他们微服私访,走访百姓,搜集证据,很快便查实了一批官员的贪腐与懈怠行为。
江南道巡抚张大人,利用职权兼并土地千余亩,逼死百姓三人,证据确凿;剑南道节度使李大人,玩忽职守,导致赋税流失百万两,民生凋敝;还有一名京官,在科举考试中收受贿赂,帮助世家子弟舞弊。这三名官员,皆是朝中重臣,背后有世家大族撑腰,却被巡视组一一查实。
在太和殿上,萧承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了对这三名官员的处置:“江南道巡抚张大人,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斩立决,家产抄没,赔偿受害百姓;剑南道节度使李大人,玩忽职守,贻误政务,贬为庶民,流放边疆;京官王大人,科举舞弊,败坏风气,罢黜官职,终身不得入仕!”
“陛下英明!”满朝文武齐声跪拜,心中满是震慑。他们没想到,新帝竟如此雷厉风行,连重臣都毫不姑息。自此,官员们再也不敢心存侥幸,纷纷收敛行为,认真履职。
科举革新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增设的“实务策论”科目,让不少寒门学子脱颖而出。江南寒门学子沈文彦,虽出身贫寒,却精通农桑之术,在科举考试中,他提出的“改良稻种、兴修水利”的策论,得到了考官的高度认可,最终高中状元。
还有不少寒门学子,凭借着对军政、工商等实务的深刻理解,在科举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朝廷录用,分配到各地担任官员。这些寒门官员深知百姓疾苦,为官清廉,勤于政务,很快便做出了显着政绩。
沈文彦被任命为江南道农桑使后,亲自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百姓改良稻种、兴修水利。不到一年,江南水稻产量便增长三成,百姓丰衣足食。他上书朝廷,感谢帝后推行新政,让寒门学子有了出头之日,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消息传回京城,萧承佑与云暮心中满是欣慰。民间更是传唱着“帝后贤明,寒门有途;新政惠民,百姓安居”的歌谣,新政的认可度再创新高。
这日,萧承佑与云暮在御花园散步,看着满园春色,心中满是感慨。“母后,若不是你当初提出的新政,恐怕如今朝堂仍是一片乌烟瘴气,寒门学子也难有出头之日。”
“承佑,这都是你英明决断、大力推行的结果。”云暮温柔地看着他,“作为帝王,既要懂得倾听民意,也要有改革的勇气与决心。如今吏治清明,科举公平,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最好的结果。”
楚怀瑾此时也前来觐见,看到帝后二人,躬身行礼:“陛下,太后,北疆边防稳固,江南新政成效显着,寒门学子入仕后表现优异,大胤江山日益稳固,真是可喜可贺。”
“靖安王辛苦了。”萧承佑扶起他,“这一切,也离不开你的支持。如今新政推行顺利,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世家大族的势力仍在,部分官员的腐败之心仍未彻底根除,未来的路,还需我们君臣同心,继续努力。”
“臣遵旨!”楚怀瑾沉声回应,“臣定当全力辅佐陛下,推行新政,守护大胤江山,绝不辜负陛下与太后的信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御花园的亭台楼阁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萧承佑站在母亲与辅政大臣身边,望着眼前的盛世景象,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新政的推行只是一个开始,治理天下的道路漫长而艰巨,但只要他坚守“民为邦本”的理念,与母亲、靖安王君臣同心,就一定能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让大胤江山长治久安,让百姓永享太平。
而此时,江南的田间地头,百姓们正在收割丰收的稻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京城的皇家学堂内,寒门学子们正在苦读,憧憬着未来的仕途;北疆的边境线上,将士们坚守岗位,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一幅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盛世画卷,正在大胤江山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