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引发的暗涌,萧景珩自然有所察觉。他下朝回府,常听婉清带着几分无奈又几分自豪地说起,今日又有哪家夫人递帖拜访,言语间旁敲侧击,希望能一睹“奇书”风采。
这日休沐,萧景珩见春光正好,便对梁婉清笑道:“总让她们这般惦记着,也不是办法。不若趁此闲暇,在府中设一小宴,只请几位素来与你交好、且真正风雅的夫人小姐,将书中关于诗社雅集、品评诗词的几回,与她们共赏品评,也算全了这份雅趣,如何?”
梁婉清闻言,眼中一亮:“夫君此议甚好!既可免去诸多打扰,又能与真知音共赏佳作,正是风雅之事。” 她深知,夫君此举,既是体贴她,亦是为她巩固在京城才女圈中的地位,更是以一种高雅的方式,悄然扩大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于是,靖安侯府向几位精心挑选的客人发出了邀请:安国公三小姐、承恩公大小姐、两位以诗画闻名的宗室郡主,以及一位德高望重、精通文墨的老王妃。邀请函上写明,乃是“春日小聚,品茗论诗,共赏残卷”。
是日,侯府花园暖阁内,焚着清雅的百合香,案几上摆放着时令鲜果、精致茶点。梁婉清身着一袭淡紫色宫装,雍容典雅,作为女主人的她,举止得体,谈吐不凡。萧景珩则在外院招待了随行而来的几位勋贵子弟后,便借故处理公务离开,将内院完全留给女眷,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茶过三巡,气氛融洽。梁婉清方命侍女捧出一个锦匣,取出那几回精心挑选、誊写清晰的手稿,微笑道:“今日邀各位姐姐妹妹前来,实因前日偶得几页残稿,文辞颇佳,其中论诗品人之语,尤见真知,不敢独享,特与诸位共赏。”
众女早已期待已久,闻言纷纷围拢。梁婉清便亲自诵读其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节,从探春发起诗社的帖子,到众人起号,再到咏白海棠、咏菊诸诗,她声音清越,讲解精当,将诗社的雅趣、各人的才情性格分析得丝丝入扣。
在座皆是真正懂诗爱文之人,听得如痴如醉。安国公三小姐击节赞叹:“起社帖文采斐然,更难得是这份胸襟气度!这探春姑娘,真乃女中豪杰!” 老王妃则拈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菊花诗,沉吟道:“此诗托物言志,寄慨遥深,非寻常闺阁手笔,这潇湘妃子,心思灵慧,命途多舛,令人扼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从诗词格律谈到人物命运,从大观园的景致谈到其中的世态人情。这部书仿佛为她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她们看到了女性除了相夫教子之外,还可以拥有如此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才华展现的空间。不知不觉,竟谈论了整个下午。
小宴散去,各位夫人小姐皆心满意足,对梁婉清的慷慨与慧眼更为钦佩。而《金陵十二钗》的精妙之处,也通过这次高规格、小范围的品鉴,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可和更深入的传播。其影响力,已从单纯的诗词欣赏,悄然渗透到对这些上层女性思想观念的微妙影响之中。
萧景珩在书房听着内院传来的隐约笑语和讨论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知道,这部书的价值,正一步步显现。它不仅是他赠与爱妻的一份独特礼物,或许,也将成为在这个时代,悄然播下的一颗关于女性意识与才情的种子。而这一切,都与他此刻的安宁与幸福,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