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缓缓覆盖住古县的街巷。林晓坐在小旅馆的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在桌面上投下一圈暖黄,照亮了摊开的一叠诉求清单。纸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有的是陈秀莲一笔一划写下的“退还招牌费、恢复营业执照”,有的是王大爷歪歪扭扭的“修好老街管网、能踏实住”,还有周志强用红笔圈出的“建立长效监督,杜绝形式主义回潮”。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周志强发来的消息:“林组长,商户们都在传问责大会的事,有人说怕赵立群背后有人,最后不了了之。”
林晓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回复:“放心,证据确凿,民心所向,没人能护着他。”发送完毕,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仿古街方向——那里的灯火依旧明亮,却没了往日的喧嚣,只有零星几家商户还亮着灯,大概是在盼着一个公道。
这时,敲门声响起,是陈秀莲。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围裙,头发上还沾着点面粉,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有些局促:“林组长,我……我刚煮了点馄饨,想着你忙到现在没吃饭,给你送点过来。”
林晓侧身让她进来,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时,热气裹挟着鲜美的香气扑面而来。“谢谢你,秀莲姐,正好饿了。”林晓拿起勺子舀了一个,温热的汤汁滑入喉咙,暖意顺着食道蔓延到心底。
陈秀莲在书桌旁的椅子上坐下,目光落在那叠诉求清单上,伸手轻轻摩挲着自己写下的那行字,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林组长,我真能拿回那3万块钱吗?真能重新开店吗?”
林晓放下勺子,认真地看着她:“能。赵立群已经交代了强制摊派的事实,你的招牌费、管理费差额,都会一分不少地退给你。营业执照也会尽快恢复,你放心。”
“可我还是怕……”陈秀莲低下头,手指绞着围裙的边角,“以前我们也找过不少次,每次都被推回来,赵书记一句话,就能让我们的店说封就封。这次……”她的声音哽咽了,“我丈夫卧病在床,孩子在上大学,那小店是我们全家的命啊。”
林晓看着她泛红的眼眶,想起白天在留置室里看到的赵立群——那个始终梳着油头、穿着定制西装的县委书记,在铁证面前终于卸下了所有伪装,脸色惨白如纸。她轻声说:“秀莲姐,以前你们孤立无援,现在不一样了。有周大哥的实名举报,有商户们的联名证词,有王大爷这样的老街居民作证,还有省纪委的公正调查。这次的问责大会,就是要让所有不公都摊在阳光下,让赵立群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陈秀莲抬起头,眼里蓄满了泪水,却带着一丝光亮:“我信你,林组长。从你第一次找到我,愿意听我诉苦,愿意帮我收集证据开始,我就信你。那天你拦着不让他们把我拉走,当着市领导的面掀开遮羞墙,我就知道,你是真的想为我们老百姓做事。”
正说着,敲门声再次响起,周志强和王大爷走了进来。王大爷拄着拐杖,由周志强扶着,身上穿了一件干净的深蓝色中山装,大概是特意为了问责大会准备的。
“林组长,我们来跟你说说诉求。”王大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有力,“我年纪大了,别的也不求,就想让老街的管网能修好,下雨不再积水,房子不再漏雨,能安安稳稳地过完后半辈子。”
周志强在一旁补充道:“林组长,我还有个想法。问责不是目的,解决问题、防止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才是关键。我建议在问责大会上,同步公布整改方案,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林晓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已经联系了陈谨老师,他给了我不少制度建设的建议,比如建立‘民生优先’考核机制,把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设立民生监督员,由群众选举产生,监督政府工作。我连夜整理了一份《古县民生整改三年计划》,准备提交给省纪委,争取在问责大会上一起公示。”
“民生监督员?”陈秀莲眼睛一亮,“就是让我们老百姓自己监督政府吗?”
“对。”林晓笑着说,“以后政府要搞什么项目,要花什么钱,都要让民生监督员参与讨论,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干部一拍脑袋就决定,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王大爷激动地说:“这好啊!这才是真的把我们当主人看!要是早有这样的制度,赵立群也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周志强叹了口气:“以前古县也不是这样的。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干部们都骑着自行车下基层,哪家有困难,哪家有诉求,都记在本子上,想方设法解决。可后来,有些人当了官,就忘了本,眼里只有政绩,只有上级,再也看不到老百姓的难处了。”他想起自己儿子倒闭的店铺,想起那些被强制换招牌的商户,眼眶红了,“林组长,这次一定要把制度建扎实,不能让整改变成走过场,不能让形式主义卷土重来。”
林晓站起身,走到三人面前,语气坚定:“周大哥,秀莲姐,王大爷,我向你们保证,不仅要让赵立群受到应有的惩罚,还要让古县的民生回归本质,让那些实干的干部得到重用,让老百姓的诉求有人听、有人管。问责大会上,我会把你们的诉求一一提出来,让省纪委和所有参会的领导都听到古县百姓的声音。”
陈秀莲突然站起身,对着林晓深深鞠了一躬:“林组长,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这些小商户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王大爷也想起身,被林晓拦住了。“大爷,您别这样,这是我该做的。”林晓扶住他的胳膊,“我在前作查办隆安案时就明白,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当官的要是忘了民生,忘了初心,就算政绩再光鲜,也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塌。”
周志强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百感交集。他在文旅局干了三十年,见过太多推诿扯皮、欺上瞒下,也曾为了改变现状一次次提交方案,却一次次被驳回。直到林晓的出现,他才看到了希望。“林组长,问责大会那天,我会把我收集的所有材料都带上,把古县的问题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就算以后我退休了,也会盯着整改的事,绝不让老百姓再受委屈。”
林晓看着三人眼中的期盼与坚定,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场斗争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战斗,更是所有渴望公平正义、渴望踏实生活的古县百姓的战斗。问责大会不仅是对赵立群的审判,更是对古县未来的期许。
夜色渐深,陈秀莲和王大爷起身告辞。临走时,陈秀莲说:“林组长,明天问责大会,我们商户们会早点去,给你撑腰。”王大爷也说:“还有老街的居民,我们都约好了,一起去会场,看看公道到底能不能来。”
两人走后,周志强留在原地,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递给林晓:“林组长,这是我这几年记录的古县民生问题,从老街管网老化到商户经营困难,还有赵立群搞形象工程的各种细节,都在里面,或许能帮到你。”
林晓接过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的字迹工整,每页都标注着日期和具体事件,甚至还有不少现场照片的复印件。“周大哥,谢谢你,这都是宝贵的证据。”
周志强摆摆手:“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改变不了什么,直到遇见你,我才明白,只要敢说真话、敢坚持,总有一天能等到天亮。”他顿了顿,又说,“林组长,你也要注意安全。赵立群经营这么多年,关系网复杂,说不定还会耍什么花招。”
林晓点点头:“我会的。证据都已经备份给省纪委了,他翻不了天。”
周志强离开后,房间里又恢复了安静。林晓重新坐下,拿起那份《古县民生整改三年计划》,逐字逐句地修改着。台灯的光映在她的脸上,眼神专注而坚定。她想起陈谨在电话里说的话:“民生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只有‘持续守护’。问责只是第一步,建立让老百姓安心的制度,才是根本。”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仿古街的灯火渐渐稀疏,而老街方向,却有几户人家的窗户还亮着灯,像是在期盼着黎明。林晓知道,明天的问责大会,将会是古县的一个转折点。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被忽视的民生、被践踏的尊严,都将在阳光下一一呈现。
她拿起手机,给省纪委专案组组长发了一条消息:“所有诉求已收集完毕,整改方案已完善,明日问责大会,恳请同步公示整改计划,给古县百姓一个明确的交代。”
发送完毕,她合上笔记本,站起身再次走到窗边。远处的天际线,已经泛起了一丝微弱的鱼肚白。林晓知道,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而古县的新生,也将从这一刻开始。她握紧了拳头,心里默念着:“赵立群,你的假面该摘了;古县的百姓,你们的公道来了。”
问责大会的会场外,夜色尚未完全褪去,已经有零星的人影在徘徊。他们中有穿着工装的商户,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戴着眼镜的基层干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紧张,些许期盼,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们都在等,等一个迟到已久的公道,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林晓收拾好东西,拎起双肩包,推开门走进了微凉的晨风中。她的脚步坚定,朝着会场的方向走去。阳光渐渐穿透云层,洒在古县的街巷上,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无数双期盼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