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烨将最后一块烧红的铁块浸入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蒸腾,他甩了甩酸痛的手臂,目光落在墙角那堆废弃的铁屑上。自斩杀铁背兔后,他对灵纹的理解便多了几分不同——那些刻画在器物上的神秘纹路,绝非简单的符号组合,而是能与天地灵气产生共鸣的“语言”。
此刻铁匠铺已歇业,吴铁匠带着学徒们去后山采集淬火用的清泉,铺子里只剩下韩烨一人。他从工具箱里翻出那本泛黄的《天工造物录》,指尖拂过“引灵纹”三个字的墨迹。这几日他反复研读,越看越心惊:聚灵纹只能被动汇聚灵气,如同在地面挖个浅坑积水,而引灵纹却能主动牵引,堪称“引水渠”,其复杂程度远超前者。
“聚灵纹是三横两竖的基础架构,引灵纹却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七个交错的节点,还要保证每道刻痕的深度相差恰好三分……”韩烨喃喃自语,拿起一支磨得极尖的刻刀。他选了块巴掌大的废铁片,先在火上烤至微温——这是他摸索出的诀窍,温热的金属更易接受灵气的“印记”。
刻刀落下的瞬间,他屏住呼吸,将一丝凡灵境一品的灵气注入指尖。聚灵纹的刻画已让他熟练到闭着眼都能完成,但引灵纹的第一个节点就让他犯了难:那是个类似旋涡的图案,刻痕需由外及内逐渐加深,角度还要保持三十度倾斜。当刻刀走到第三圈时,铁片突然发出“咔”的轻响,一道裂痕从边缘蔓延至中心。
“还是太急了。”韩烨放下刻刀,指尖传来刺痛——刚才发力不均,刻刀划破了指腹,鲜血滴在废铁片上,晕开一小团暗红。他忽然想起锻造时的感悟:打铁讲究“刚柔相济”,太刚则易折,太柔则无力,刻灵纹想必也是如此。
他用布条缠好伤口,重新拿起一块废铁。这次没有急于下刀,而是先在脑海中模拟了十遍引灵纹的完整轨迹,想象灵气如何顺着纹路流转。直到手心微微出汗,才再次将刻刀贴上铁片。
月光透过铁匠铺的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韩烨的身影在火光与月光间交替,刻刀与铁片碰撞的“叮叮”声此起彼伏。失败的废铁越来越多,堆在脚边像座小山,他的指腹被划开一道又一道口子,鲜血浸透了布条,染红了铁片,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天工造物录》中说:“灵纹者,心印也。手随心走,气随刀行,三者合一,方能动灵。”韩烨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刻纹时不仅要手稳,更要让体内的灵气顺着刻刀流淌,如同用灵气“画”出纹路,而非单纯用刀锋切割。
第三天夜里,当他刻到第七十二个废铁片时,刻刀突然有种“顺流而下”的感觉。灵气顺着刀刃注入铁片,漩涡节点的刻痕自然形成螺旋状,七个交错的节点如同星辰般精准分布,最后一笔落下时,整道引灵纹突然亮起一道微不可察的白光,随即隐去。
韩烨心脏狂跳,他将铁片放在桌上,屏息凝神地观察。起初并无异常,但片刻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周围空气中的微尘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开,在铁片周围形成一个直径约半尺的洁净圆圈。他凑近细嗅,能闻到一股比平时浓郁少许的灵气味道——引灵纹成了!
“原来如此……”韩烨激动地握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引灵纹的奥秘,在于那七个节点能形成旋转的力场,像个微型旋涡般主动“吸”引周围的灵气。他拿起铁片运转《聚灵诀》,果然感觉到吸收灵气的速度比平时快了近一倍。
更让他惊喜的是,当引灵纹吸收的灵气达到饱和时,多余的灵气竟会顺着纹路逸散出来,在铁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光晕。他试着将这枚刻有引灵纹的铁片放在锻造炉旁,原本需要半个时辰才能烧红的铁块,这次只用了三刻钟。
“若将引灵纹刻在兵器上,岂不是能让武器时刻处于灵气滋养之中?”韩烨的目光落在墙角那把陪伴他斩杀铁背兔的猎刀上。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炼体为基,聚灵为用,灵纹为佐,三者结合,或许就是他这个伪灵根者的破局之法。
天快亮时,吴铁匠推门进来,看到满地废铁和韩烨布满伤口的双手,再看看桌上那枚能推开微尘的铁片,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这是……引灵纹?你这小子,竟真的刻成了?”
韩烨笑着点头,将刻刀放下,指尖的伤口在灵气滋养下已开始结痂。他知道,灵纹的进阶只是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是将这门技艺融入修行与锻造之中,让每一件经他之手的器物,都成为助力修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