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继续播放,
【接下来播放的是天庭三大反骨仔,最后一位哪吒。】
【他是天庭三大杀神,陈塘关双花红棍,玉皇大帝亲自享受太子待遇。
海星克星,削骨还父,割肉还母。把他爹吓得塔不离手,自刎猴重塑莲藕金身。
三头六臂,一身顶级法宝,只杀不渡的天庭反骨仔,三坛海会大神,主打一个谁打天庭我帮谁,孙悟空打天宫他要掺和,杨戬闹天宫他掺和,沉香闹天宫他也要掺和。
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来闹,他哪吒定要帮帮忙。】
天幕之中出现了很多弹屏,
‘一块石头,二斤藕,三只眼睛带条狗!’
大汉位面,
汉武帝斜倚在未央宫的麒麟殿柱旁,望着天幕中那少年决绝的身影,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剑柄。
“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他低声重复着这八个字,眼中既有震撼也有不解。
“何等刚烈!若非父母不慈,逼得孩儿走投无路,何至于此?”
天幕中正映出哪吒引剑自刎的画面。
少年眸光如雪,剑锋过处,血肉分离。
汉武帝不禁向前一步,冕旒下的眉头紧锁:
“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可这...”他忽然想起不久前天幕所述龙王水淹陈塘关的旧事,指尖一顿。
“莫非是父母迫于强权,要舍亲子性命?”
他转身看向侍立的群臣,声音渐沉,
“还是说,这仙界伦理与我人间不同?纵有千般不是,何至用这般决绝之法?”
殿中香烟袅袅,帝王的目光却愈发锐利。
他望着那少年将血肉尽数归还,魂魄飘向太乙真人的莲池,忽然轻叹:
“这般刚烈性子,倒有几分像朕年少时...”
【哪吒为什么叫哪吒?他的两个哥哥叫金吒和木吒,他怎么不叫水吒,土吒,火吒?
哪吒这个名字源自于古印度的神话,原本叫做:哪吒俱伐罗。】
【《封神演义》中描述了关于哪吒很多知名桥段,在很多人心中,哪吒就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少年英雄,跟随姜太公帮助武王伐纣。
推翻了商王朝,原着里的哪吒其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根据原着中的描述,哪吒的前世是灵珠子,也就是元始天尊手中的一颗神珠,适逢神仙犯1500年的杀神。
元始天尊让太乙真人将珠子带下善,让灵珠托生在了陈塘关李靖紧挨中。
哪吒有1700年的杀劫,太乙真人是真的宠他,什么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各种宝贝塞给哪吒。
哪吒拿着混天绫在海水,里搅龙宫都快塌了。】
大唐位面。
李世民望着天幕中那混世魔童搅动东海的景象,指尖在龙纹扶手上轻敲:
“这哪是天降灵珠,分明是魔童降世!闹龙宫、抽龙筋,简直无法无天!”
他忽然侧首看向阶下,目光落在神情紧绷的李靖身上:
“李爱卿,朕倒不知你何时得了这般能耐的儿子?莫非你李家还藏着仙家血脉?”
李靖慌忙出列,笏板险些脱手:
“陛下明鉴!这皆是后世《封神演义》的杜撰。
臣家中只有德謇、德奖二子,哪来的三太子...”
他额角沁出细汗,“后世文人编排的故事,当不得真啊!”
李世民抚掌大笑,冕旒玉珠随声轻颤:
“好个托塔天王!看来爱卿在仙界倒比在人间更威风些。”
殿内群臣见状也都忍俊不禁,唯有李靖望着天幕里脚踏风火轮的少年,无奈地摇头苦笑。
......
大汉,未央宫的偏殿内,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屏退了侍从,独自倚在窗边。
天幕中正上演着哪吒那惊世骇俗的故事——少年意气,搅动四海;面对责难,刚烈决绝。
刘彻看着,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带着复杂意味的笑意,那笑意中有欣赏,有同情,更有超越年龄的深思。
“这哪吒,虽说行事是叛逆了些,无法无天……”
他轻声自语,目光紧紧追随着天幕中那个与他年岁相仿的赤色身影,
“可他敢作敢当,这‘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决绝,是何等的血性!”
殿门轻响,卫子夫端着茶点悄然走入,恰好听到少年天子的慨叹。
她并未立即打扰,而是静静立于一旁,看着刘彻眼中闪烁的光芒。
那光芒她并不陌生,每当陛下与太皇太后或因朝政、或用人之事理念相左时,那不甘与挣脱束缚的渴望,便是如此。
刘彻并未察觉有人到来,他的思绪已完全沉浸在哪吒的遭遇里。“父母师长之命,固然是天伦纲常,”
他继续说着,仿佛在与天幕辩论,又像是在梳理自己内心的波澜,
“但若这‘命’成了枷锁,这‘常’扼杀了本真,难道就只能俯首听命,磨去所有棱角吗?”他想到了宫廷中的诸多规矩,想到了来自长辈无处不在的掣肘。
“这般决绝地归还骨血,斩断牵连,虽看似惨烈,却也是向天地宣告——我命由我,不由人!” 这句话他说得极轻,却带着石破天惊的力量。
卫子夫心中微微一震,她看到的已不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仿佛窥见了这位少年天子内心深处,
那份亟待喷薄而出的、要主宰自己与帝国命运的熊熊火焰。
天幕上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刘彻嘴角那抹笑意愈发深邃。他或许在想,治理这偌大的帝国,有时是否也需要一些哪吒那般,敢于打破陈规的魄力?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进行扩写的大明位面场景:
----------
奉天殿内,朱元璋看着天幕中那红衣少年竟挥剑割肉剔骨,刚毅果决,饶是他这等见惯尸山血海的铁血帝王,心中也不由得掀起波澜,猛地一拍御案:
“好!好啊!”
这声赞叹并非为那叛逆之举,而是为那份决绝的担当。他环视殿中群臣,声若洪钟,语气复杂难明:
“这小子,行事是无法无天,闯下泼天大祸!可这份‘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刚烈,却是真敢作敢当,不拖累父母宗族!是条硬汉子!”
他话语中既有对破坏秩序的批判,又掩藏着一丝对这般血性的激赏。在他制定的严苛律法下,“连坐”是常事,而哪吒此举,以一种极端惨烈的方式,独自扛下了所有罪责。这与他重典治国的理念相悖,却又隐隐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个人担当”的某种认可。良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目光深沉,不知是想起了乱世中的草莽豪杰,还是在思索这“忠孝”与“法理”之间,那难以言说的界限。